飞机定检维修风险管理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17
/ 2

飞机定检维修风险管理探究

刘耀国

中航西飞 陕西 西安 710089

摘要:技术进步推动全行业发展。现代交通发展使出行有更多选择。在五花八门的交通工具中,飞机由于具有飞行距离远、飞行速度快以及承载量较大的优势,成为人们重要的出行方式之一。作为飞行类交通工具,飞机具有着较高的科学技术含量,要求加强飞行定检维修工作,以此有效提升飞机飞行过程中的舒适度和安全性。在本文的分析过程中,就对现阶段飞机定检维修风险管理进行阐述。

关键词:飞机定检维修;风险管理;飞行质量

中图分类号:V267文献标识码:A

1飞机定检维修的特征

    1. 可逆性和必然性

飞机定检维修中,往往具有可逆性和必然性。飞机设备、部件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与时俱进,空中交通发展促进飞机设备更新换代。及时的设备革新促进飞行安全,保证运行状态,优化飞机性能,促进安全飞行。同时,飞机性能与设备状态密切相关,飞行过程中乘客乘坐体验即飞行舒适度也受此影响。在飞机的内部构造方面,飞机制造基于高新技术支持,相关器械设备内部构造极其复杂,在进行定检时,检修难度较高,对检修者而言,具有挑战性。因技术水平或操作规范性、责任心等影响,易发生检修失误,降低检修质量,影响运行安全。此种问题客观存在,无法完全杜绝,但可有效进行控制,降低主观影响,减少人为失误。为了能够有效提升维修工作的可靠性,就需要积极采用一些手段,进行维修工作的弥补。所谓检修可逆性,即可通过检修策略完善,减少人为影响,促进检修优化,促进高效维修,优化飞机全局性能。

    1. 隐蔽性和偶然性

进行飞机定检维修时,存在偶然性特征,所谓偶然性特征,即维修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维修失误极易引起飞行故障,此种故障与检修质量相关,而检修质量受检修中多不确定因素影响,故而有偶然性。在检修时,操作失误是可能性因素,产生波动性影响。飞机飞行中虽有高科技引导,然而受操作因素影响,实际飞行中,一些问题处于潜藏状态,具有隐蔽性。为此,在完成了相应的定检维修之后,还需要积极地对飞机开展检修配套的飞行运转测试。经此处理,可促进故障全面排除,解决根本问题,弥补设备缺陷,深挖潜在风险,促进飞行安全,避免诱发高级别、影响大的不良飞行事件。

    1. 可积累性

由于飞机内部的构造较为复杂,零件总数庞大,类别繁杂,且具有高度精密性。为此,在实际的维修过程中,一旦在某一个环节出现检修的问题,就能够直接影响到其他的位置上。在飞机运行的过程中,往往需要众多的构件共同完成,在飞行发生故障时,应使驾驶员可精准描述故障问题,辅助检修人员定位故障位置,提升检修效率,促进高效诊断,完善问题分析,加速故障排除和飞行优化。基本上,在进行定检检修的过程中,需要基于故障问题进行故障定位,拆除相关飞机构件,深入了解故障发生原因。但是一旦在这个工作过程中,出现了操作不当,就容易导致问题的出现。

2飞机定检维修风险管理方法

2.1危险识别和排查

所谓危险识别,即从相关因素中定位对维修工作影响最大的因素,此类因素的特征为具有高发性,或威胁较大。以FAHP进行分层分析,总结相关要素,结合既往检修经验,可定位危险源。在后续分析中,相关危险源可为参考指标。常见风险因素包括人为因素、环境因素和软硬件因素。经过分析可知,人为因素包括个人专业意识和技能专业性,也包括团队协作问题。环境因素包括检修工具或配件供应不足、维修环境异常等。而设计缺陷、配件标识模糊、飞机超期服役或制度、培训等缺陷则归属于软硬件因素。风险处理、控制措施制定即以此为依据。

2.2风险分析

在实际的分析过程中,应保障整合完整性,构建检修工作的危险源模块数据,以此促进在进行检修工作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最终检修方案优化。进行风险分析时,第一阶段为初始评价,即对飞行风险进行整体评估,第二阶段为最终评价,即明确需要应对的风险因素。在第一阶段,应设计风险矩阵,通过因素分布明确风险等级,对风险可容忍度进行判断。若可接受,即可继续运行;不可接受,则应中止运行,进行安全检修。参考风险值开展后续风险控制是常见手段。根据以上详情,得出最终结论,即整体风险评价,以便于规划后续维修工作,保证维修效果。本部分基于上文建立的危险源模块数据,以及风险评价方法,对人为因素、环境因素,以及软硬件因素进行了剖析。

第一阶段:应结合风险发生,对飞机安全飞行所造成的影响的严重程度,对风险进行整体评估,设计风险矩阵,明确风险等级。可将其分为严重、一般、轻微三大等级。针对不同等级风险,需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例如:在软硬件因素中,配件标识模糊,属于轻微风险,可接受。设计缺陷,以及飞机超期服役,属于严重风险,不可接受。培训缺陷,属于一般风险等级,虽可接受,但仍需及时处理。

第二阶段:为明确风险因素,需要重点找出导致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

2.3风险控制措施

在风险控制中,首先应对定检工作予以综合分析,从工作分析和系统分析两个维度了解设备操作情况,即以将飞机检修视为可分解的整体模块,并基于风险管理原则合理划分模块,实行分模块管理。基于检修要求分析工作单卡,缩短故障定位耗时,高效率制定应对方案,予以优化解决。在实际检修中,可知定检主要工作为设备检查,部件拆卸更换,对设备性能进行测定观察分析等,通过模块分解与分别管理,覆盖精细化控制,以分模块质量优化促进整体模块质量突破。在其执行中,单个模块兼具独立性与整体性,模块检修可独立推进或规划,同时相关模块最终构成复合模块,发挥整体功效。在此执行中,检修人员可独立检查某一特定部分,也可协同实施者综合检查,具有机动、灵活的优势。以起落架定检为例,在执行该定检时,可能发生起落架位置异常情况,基于系统分析结合工作分析,利用起落架附近的传感器调取信息数据,分析位置信号,并以该位置信号作为基础模块,然后分析输出信号控制情况,对起落架实时指示灯功能状态予以分析,进而定位故障诱因。又如在检查发动机部分时,通常采用发动机试验方法进行测试,经过试验检测,对风扇包皮部位排油口使用状态加以了解,可将该类信息定为基础模块,观察发生泄漏的设备部分,查看润滑油是否正常排放,基于相关信息对故障部件进行有效判断与精准定位。通过此类加工,检修人员可高效率排查发动机故障或者起落架故障,结合故障详情制定解决方案,实施高效应对,促进风险排除。在定检维修中应积极构建安全管理体系,即对风险管理予以综合设计和系统化运作,在其应用中,不仅应对运行加强监管,而且需要结合技术系统应用,优化人力资源分配,加强财务支持,优化综合管理。为降低检修风险,应完善监管政策,完善检修流程,强化风险管理意识,综合提升检修安全性。应防患于未然,配合事后分析与反思,对管理过程予以优化,提升检修质量,更应强化专业培训,从根源处提升检修质量,强化正向影响因素。

针对风险制定对应性措施,是危险识别的核心目的,更是检修要点,即实施前瞻性风险规避。制度完善方面,应依据相关规范,明确交接要求,制定严格流程,促进规范执行。对检修工作应强化管理,要求检修人员以检修手册为标准执行规范检修。细化检修责任划分,落实至个人。检修准入方面,对维修授权情况进行确认,严查检修人员资质,符合资质者,方可授权。技术考核方面,应加强培训,促进检修人员自觉增强检修理论积累,提升检修实践水平,组织座谈会,交流检修经验,并定期考核检修理论与检修技能,检查相应资质。激励机制方面,应奖惩分明,对态度问题造成的人为差错要求零容忍,坚决予以追责。

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对飞机定检维修风险管理的探究,为有关领域提供了参考,有助于全面提高飞机飞行的安全性,减少乃至避免故障发生。在未来,航空领域需要加强对风险的识别以及分析,明确危险源,确定风险严重程度,据此采取不同措施,完善飞机定检维修,促进飞机飞行安全性进一步提升,优化飞行质量。

参考文献

  1. 丛继平,崔利杰,丁刚,任博.基于目标驱动的航空维修保障体系仿真研究[J/OL].系统仿真学报:1-8[2020-11-05].

  2. 林涵静.风险管理在飞机定检维修中的应用[J].内燃机与配件,2020(06):179-180.

  3. 王培龚.风险管理在飞机定检维修中的应用[J].通讯世界,2020,27(02):217-218.

  4. 卢凯.风险管理在飞机定检维修中的应用探讨[J].内燃机与配件,2019(21):161-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