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于无声处听惊雷

——疫情期间“线上语文课堂”观摩所思



徐径

宁国市三津中学 宁国 242300


因为新冠疫情的原因,2020上半年的语文课堂产生了“线上统一教学”的新形式。在这种“线上语文课堂”的形式下,一方面,我们接触到了全省很多一线有着极为丰富经验的语文教师;另一方面,我们也接触到了之前从未接触过的新颖课堂形式。通过两个月的“线上语文课堂”的观摩,作为同样是一线教师的我,收获了很多的心得体会,现在我将我个人的所学和所思总结如下:

第一、课堂背后的旁征博引和深厚学识

在“线上语文课堂”的观摩中,我们聆听到六安市第二中学闫俊老师在讲授《过小孤山大孤山》时从明末张岱讲到宋代陆游时的那种历史足音,那种在自我和历史之间体味人生细节的传达让人颇为感动;也感受到了马鞍山红星中学陈力夫老师在讲解《庖丁解牛》时从庄子的《逍遥游》到《应帝王》的那种深厚学识,那种逍遥在众生万物间的先秦大哲的思想表露让人沉迷其中;也体味到了芜湖市第一中学的查妮老师在讲解《伶官传序》时从《过秦论》到欧阳修思想的士子情怀,那种忧国忧民的读书人的所思所想让人心灵震撼。无论是饱含人世间冷暖的古文,亦或是传递兴亡盛衰历史警醒意识的名篇,我们都能感受到每一个一线老师在讲授课文时的投入,这种投入既有着旁征博引的精彩表现,又是他们深厚学识的厚积薄发。虽然没有一个学生站在面前,但可以想见,每一节“线上语文课堂”的每一分钟,其实都是过去多年线下课堂的积累和沉淀,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第二、课堂中的创设情境和润物无声

如何让课堂上的精彩变得更为自然,需要润物无声的情境创设。美国的一位教育家认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新的语文课标要求,语文课堂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的多重维度的塑造,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而教师将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抓起来,主要还是要通过课堂之上的语文教学。特别是在疫情期间,“课外的外延”几乎很难实现,而“线上语文课堂”就称为了。从“线上语文课堂”的观摩中,我深切地感受到,想要让学生一方面既要学有所获,另一方面又能在情趣和素养上有所提高,离不开我们课堂中的润物细无声的情境创设。老师在语言情感和语言技巧上的使用,通过其他诗文的情境渲染,让学生在感悟每一篇文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细读和品评,在这种细读和品评中深化自己的理解,升华自己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在每一篇课文的课堂上,不仅仅是对这篇课文进行了一个纸面阅读,而且立体化的走进了每一篇课文之中,去感同身受,并玩味其中。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和鼓舞。而创设情境其实就是为了激励,以求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第三、课堂下的教学形式的反思和认识

每一篇语文课文其实几乎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文章历经了千百年传承,每一篇课文里面美妙的语境描述,精妙的语言运用,深邃的思想表达,独到的见解阐述,一方面,它们是文化经典传承的载体,另一方面,它们又是培养学生青春成长的营养良方,所以,传授和培育成了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的不辞使命,每一篇课文都是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学习和感悟的重要内容。那么,在这种背景之下,如何让课堂“活”起来,精彩起来,“线上语文课堂”的观摩让我有了更多的思考。所谓“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一方面,我们在多媒体的情境之下,如何将学生和语文学习兴趣链接到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上来,另一方面,我们又如何将语文课堂上的精妙绝伦延续到课堂之后,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之外,能够自己去寻求建立自己的语文天地。这些都值得我们深入的思考。曾经,多媒体技术刚刚走进语文课堂的时候,ppt的运用大行其道,但是文字和图片从板书变成了ppt页面的时候,我们是否思考过形式变化是否有质量的改变?短视频,甚至影视介入的语文课堂,是否比多媒体技术还未走进语文课堂时更有吸引力和说服力?通过“线上语文课堂”的观摩,我认为语文课堂的教学还是应该做到返璞归真,一方面,教师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使自己能够控制好课堂,驾驭好课堂;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努力研究和遵循新课标的改革方向,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第一位。在这样的情境之下,让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成为辅助作用,让多媒体课堂成为语文素养的培育之地,应该是我们思考的重中之重。

在突出学生主体性的语文课上,如何在课堂之前、课堂之中、课堂之后都能让学生沉醉其中,并让学生自主的在语文学习中徜徉而学有所获,疫情期间“线上语文课堂”给了我们足够的启示,没有沉下心境的揣摩打造,也不会有出神入化的语文课程呈现。只有脚踏实地的耐心,和铁杵磨成针的毅力,才会有成功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