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 做好大学生的引路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18
/ 3

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 做好大学生的引路人

王 轩 1,肖晓华 1*,王宏杰 2,顾 峰 1

2. 剑阁县木马镇人民政府,四川 成都 628300

1. 西南石油大学 网络与信息化中心,四川 成都 610500

摘要:高校教师如何立德树人,是每一位高等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最直接、最迫切的问题。本文认为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广大高校教师应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用坚定的理想信念引领大学生成才,做大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用师德之美引领大学生成才,做大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以自己的渊博知识引领大学生成才,做大学生学习知识和创新思维的引路人;以自己的爱心和无私奉献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立德树人。

关键词: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四有好老师;引路人

作者简介:王轩(1991- ),男,河南省新乡市人,西南石油大学网络与信息化中心,助理实验师,主要研究领域为高等教育,机器学习,计算机网络。肖晓华(1965- ),女,四川省资阳人,西南石油大学网络与信息化中心,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党建,高等教育,现代设计与制造。王宏杰(1992- ),男,四川省广元人,四川省剑阁县木马镇政府四级主任科员,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党建。顾峰(1981- ),男,四川省南充市人,西南石油大学网络与信息化中心,实验师,主要研究领域为高等教育,计算机网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取决于当代青年,而大学生是青年的生力军,是青年里具有较高学识的人群。大学教育是学生成长重要的阶段,此时他们价值观正在形成和确立,必须要抓牢抓好。高校是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主阵地,担负着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等人才的任务。高校教师如何立德树人[1][2],做新时代大学生的引路人,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新时代高校教育进程的重要内容。要更好的实现立德树人的办学目标,应以“四有”好教师为标准,切实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

首先,高校教师必须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3],明确正确的引领方向,防止学生被错误思潮侵蚀,更好的培养满足社会主义大学“四个服务”办学目标的优秀人才,做大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其次,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做“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用自身的行动和人格魅力感染和教育学生,做大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再其次,要有仁爱之心,爱岗位、爱学生,有责任、有爱心。用真心和真情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切实解决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困惑和实际问题。最后,要有扎实学识,以自身的渊博知识启发学生,引领学生,培养学生。同时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应对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时代快速发展变化的需求,做大学生学习知识和创新思维的引路人。

一、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做大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教育是为了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我国的高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4]。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高等人才,首先就要求高校教师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以便更好的把握方向引领学生成才;更好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奉献祖国和人民。

大学生社会阅历少,思考问题不全面,心理与心智还不成熟,容易被一些反主流的错误思想侵蚀。要教育大学生增强意识,坚定信念,免受错误思想的误导。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时期,这对高校的思想引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一定要深入学习马列的基本原理,对其理论、观点、方法从心底里信服。真正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贯穿到教书育人的全过程,这样才更有感染力、说服力和实效性;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5];才能在学生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引导其形成和树立正确的三观,更好的奉献祖国。

二、具有道德情操,做大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

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对当代青年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团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接班人和生力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干力量,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同时也承载着每个家庭的期待。新时代大学生锤炼优秀的品格是时代的需要,是中国发展实现伟大复兴的需要。高校教师应该树立师德意识,用自己的高尚品德,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学生能主动向优秀的人学习,让“看得见的哲理”教化新时代的大学生。让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塑造良好品格,学会做人、做事,学会合作、尊重。

作为高校教师,要树立为人师表的观念和意识,特别是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的今天。高校教师作为大学生的教育者和引领者,要有意识的打造文质彬彬的仪表形象,举止端庄的行教形象,积极向上的生活形象,爱岗敬业的工作形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高校教师处在培育中国青年人才的第一线,更应该树立师德意识,给大学生树立好的榜样与典范。学生们自然会“见贤思齐”,向优秀的人看齐,向品德高尚的人学习,进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用自身的形象和行动做大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充分强调了在教育中德的重要性,也阐述了“才”与“德”的辩证关系。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始终坚持以立德为本,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行感人、以德育人,把高尚师德融入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句话精炼得概括出了教师这一职业的内涵。学高固然重要,身正也同样重如泰山。甚至“身正”远远比“学高”更重要,更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具有仁爱之心,以“大爱”做新时代大学生的引路人

教育要用心,要踏实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解开人生困惑。高校教师在步入教师行列的那一刻,就应该明确自己的义务和责任。高校教育工作者担负着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学生的前程,每个学生背后家庭的期待。这些都要求高校教师一定要担负起自己的职责,要用真心、真情踏踏实实的做好教育工作。

教育的最高境界一定是爱。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四有”好教师时提到的,好的教师要有仁爱之心。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考和认知,你用真心对学生,换回的也必是真情。爱是细雨,能够润物无声,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学生。一个有爱的老师,也必然会是一个负责任的好老师。高校教师要用自己的爱与奉献,感染学生,于无声之中教育学生。

高校教师要有奉献精神。具有奉献精神的教师,能培养出好学生,能培养出大人物。有意的培养自己的奉献精神,是高校教师更好的肩负起教育责任,践行初心和使命[6][7]的有效途径。奉献是李连成的吃亏精神,是陈建军的铁人精神,是黄文秀的实干精神。这些精神放在高等教育的一线,同样有效,同样弥足珍贵。高校教师应该刻意培养自己的奉献精神,进而影响学生,以“曲中求”的方式培育具有奉献精神的学生,为社会教育具有奉献精神的大人物。

四、具有扎实学识,做大学生学习知识和创新思维的引路人

扎实学识包括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即所教授的专业知识的积累和人文知识的积淀。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学识,才能更好的给学生传授知识;也能对学科及社会发展前沿有自身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加强专业素养,把握高等教育规律

高校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才能应对新时代高等教育波谲云诡的复杂形势的需求。高校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所授学科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储备,以及教育学相关技能和知识的储备两方面。

作为合格的高校教师,必须牢固掌握学科专业知识,使自己努力成为学科方面的专家,以保证更好的为学生传授知识。高校教师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就能够对专业的发展趋势有创造性的观点与认知,更好处理学生遇到的问题。扎实的学科知识助高校教师更好的把握专业动向,使其对所教授的学科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能够更好的引领学生创新。高校教师不断加强自身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储备,保证自身的知识体系更新,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必由之路,也是践行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基本观点的实际行动表现。

教育学相关的专业素养同样重要。高校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如果不能好好掌握教育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无法有效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教育学相关的专业素养的缺乏,必然会使教书育人的整个过程事倍功半。高校教师要认真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知识,不断提高自身从教、行教的本领和技能,这是做好大学生学习知识引路人的内在要求。

高校教师只有储备足够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好的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才能更好的应对多变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情景,做好学生学习知识和锻炼创新思维的引路人。高校教师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把握教育规律[8]是新时代大学教育的内在需求,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的内在需求,是高等教育顺应时代潮流应对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在需要。

(二)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提高人文素养

为了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高校教师应该不断学习,逐步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养。高校教师学不学习不只是自己的事情,本领大小、能力强弱也不只是自己的事情,而是关乎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推进国家教育发展大计的大事情。不但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也要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身通识性文化知识的积累。不断学习专业知识,能使自身的教学技能与专业前瞻性时刻保持,不至于落后于时代;时刻学习文化知识,使自己的观点更新颖,更具开创性,能够打开新领域的大门,这也是引导学生塑造创新思维的途径。

文化知识指的是通识性知识,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教师适应学科分化与综合的需要。梅贻琦在谈教育问题的时候,曾提到“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的观点。要想培养出新时代所需的全面人才,必须加强通识性知识的教育。而要做好通识教育,就要求高校教师具有较宽泛的知识面与知识架构。高校教师加强自身的“通识教育”,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使他们能应对风云突变的国际环境,能处理新时代所面临的复杂问题。同样,加强自身的通识教育,也有助于高校教师在工作中打开新局面、提出新观点、发现新方法、解决新问题。

五、结束语

教育就是既要教授知识,又要育人成才。本文以“四有”教师的标准入手,从四个方面探讨了高校教师应该如何立德树人。总的来说,高校教师必须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强化政治意识,明确正确的引领方向,使新时代大学生免受反主流错误思潮误导,做好大学生奉献祖国和人民的引路人;必须具有道德情操,以自身的高尚品德教育、引导学生,做大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必须具有仁爱之心,用爱灌溉,育人有道,做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良师益友;必须具有扎实学识,努力提高自身素养,以便更好应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新形势、新问题,做大学生学习知识和创新思维的引路人。


基金项目:本论文系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资助科研项目,项目名称:认知心理学视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影响机制及态势研究,项目编号:CSZ19053;西南石油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资助科研项目,项目名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媒体融合宣传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XYZX0808。


参考文献

  1. "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研究"课题组,周远清,瞿振元,陈浩,刘献君,别敦荣,周光礼,宣勇.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举要[J].中国高教研究,2017(04):1-25.

  2. 胡树祥.党的十九大与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新要求[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3):10-11+44.

  3. 吴潜涛.正确理解理想信念的科学含义[J].教学与研究,2011(04):5-9.

  4. 刘书林.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1):14-20.

  5. 谢成宇,侯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困境与路径论略[J].湖北社会科学,2011(02):189-191.

  6. 陈达云.不忘初心 立德树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7(03):3-5.

  7. 黄蓉生.《共产党宣言》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2):51-56.

  8. 郑永廷,林伯海.教书育人规律及其遵循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7(0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