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云南舞蹈创作与表演艺术史的关系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18
/ 2

新中国云南舞蹈创作与表演艺术史的关系分析

杨琼

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摘 要]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桥头堡战略”的深入实施,云南民族民间舞蹈创作进入快速发展与繁荣阶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也面临着新的问题。新中国云南舞蹈创作与表演艺术史的关系分析,旨在发现问题,并根据当前云南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与实践的发展状况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新世纪;云南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与实践

一、新中国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概况

回顾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文化的 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在中西方两股交织的潮流中逐渐走向融合,如:《跳云南》《她从画中来》《啊,傈僳》《乌蒙之路》《泼水节》《阿诗玛》《弹》《小伙·四弦·马樱花》等作品在吸收借鉴现代舞的编舞技法与经验的同时与民族文化融会贯通。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与实践在不断融合交织中迈向新世纪。

进入新世纪云南高校舞蹈创作整体萌发出极大的生机与活力,成为影响云南舞蹈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创作的哈尼族大型音舞诗画舞台剧《阿密车》、大型舞蹈诗《茶马古道———高原女人·大山汉》,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编创的景颇族舞蹈《斑色花》、壮族舞蹈《勒哨哇丙》、哈尼族群舞《咿板嘟》等,由云南艺术学院创作的舞蹈《瓦久瓦娜莎》、大型舞蹈诗《母亲河》《苦荞苦,苦荞甜》《彝族鼓娃》《阿罗汉》,保山市龙陵县民族文化工作队创作演出的大型抗战史诗剧《巍巍松山》,云南省西盟县佤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团创作的原生态歌舞《阿佤欢歌》,兰坪歌舞团表演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母亲河》,云南怒江民族歌舞团表演的音乐舞蹈史诗《傈僳人》等,在“荷花杯”、“孔雀杯”、“桃李杯”、“云南省新剧目展演”等全国和全省的大型舞蹈比赛中屡获佳绩。

2003 年由周培武老师创作的《丽水金沙》以 舞蹈诗画的形式,荟萃了丽江奇山异水孕育的滇西北高原民族文化气象、亘古绝丽的古纳西王国的文化宝藏,择取丽江各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意象,全方位地展现了丽江独特而博大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作品开创了云南舞蹈创作的新领域,也体现出编导在舞蹈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思索进取的精神。而由杨丽萍老师打造的《云南印象》则是向民族文化的深沉回归,运用原生态民族素材、现代表现手法、传播媒介在艺术领域和商业领域同时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云南旅游产业的一大亮点,在全国独树一帜,不仅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同时兼顾了社会效益,具有雅俗共赏的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在云南民族民间舞蹈创作的历程中,我们看到每一阶段的舞蹈作品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新世纪以来,我们从《云南印象》中感受到人们在对多元文化开放的同时也在向传统民族文化回归。

  1. 新中国云南舞蹈创作与表演艺术史的关系

通过对云南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与实践的概况回顾,我们坚信未来是美好和充满希望的。但是我们也必须关注新中国云南舞蹈创作与表演艺术史的关系,以期待云南民族民间舞蹈在创作上的突破。

(一)云南高校舞蹈创作与“表演艺术史”

“表演艺术史”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其充分认识。云南高校舞蹈教育担负着发展传承优秀民族舞蹈文化的重要任务,是学术领域与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也是推动云南艺术繁荣,引领云南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发展的重要力量,所以我们应该从艺术实践上升到文化自觉,意识到新的问题所在。在表演方面:由于表演者多是学院舞蹈系的学生,缺少对少数民族生活的观察、情感的体验,从而缺少风格和韵味;在编导方面:高校编导有着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他们较易接受先进的编舞理念与技法,但由于同时担负着“科教兴舞”的任务,缺少到民间采风实践,而导致一些舞蹈作品过于注重技术技巧和外在形式的展示,过多的以外来美学标准为模范,忽略了民间文化精神内核的表达;在编创教学方面:教师应该把握好民间舞蹈素材的本质和影响以及对审美风格的把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防止滥用编舞技法与盲目崇洋的现象,使舞蹈动作语言偏离原有民族的审美范畴。每一种文化都有它特定的生成语境与特定规则结构,教师要注意用正确的教引方法,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意 ,立足本土文化,坚持洋为中用,在实践中不断突破创新。

(二)舞蹈创作与“非遗保护” 也是表演艺术史一部分

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创新、艺术创新以及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云南,被称为民族文化资源的宝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地位显耀。截止目前,仅舞蹈类已拥有国家级保护项目 24 项,省级 63 项。其中有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传统仪式、传统节日、传统表演等,这些都为舞蹈的创作提供了多样化素材、形象和意象原型。如 1997 年开始举办的“云南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旨在突出民族民间原真本色,展示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繁荣民间歌曲、舞蹈、器乐创作,为舞蹈的创作提供原生素材,使乡村民间歌舞走向城市。

三、结语

21 世纪,云南民族民间舞蹈在重要的历史机遇中,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融入了更多人文精神和时代意义。云南在地理位置上毗邻东盟,更与多个东盟国家拥有相近的历史与文化,多年来,云南丰富多彩的乐舞文化交流,不仅传播了

中国的民族文化,而且还促进了国家之间的交流,是中国—东盟关系发展的基础和纽带之一。 新时期,广大文艺工作者需要深入把握时代的审美特点,扎根生活,在保 护和继承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创作出更多体现时代精神的优秀舞蹈作品。

参考文献:

[1]李苗苗.戏曲表演艺术中舞蹈的形式与美学特征探究[J].北方音乐,2019(24):248-248,251.

[2]曹雪媛.戏曲表演艺术中舞蹈的形式与美学特征[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