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18
/ 2

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李茉

齐齐哈尔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摘要】经典的文言文中蕴含着民族精神的智慧和精华,教师只有把握好文言文的意蕴和气脉,遵其路,循其形,察其里,入其情。教师真正的用心渗透,学生真正的学以致用,真正参与其中,观照现实,切实与生活实际相关联。使文言文教学成为语文教育的一片难以创新和坚守的沃土。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育;文言文教学

语文教育承担着发扬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的重任。语言是一切文化的载体。语文教师需要摒弃传统“重精讲,轻诵读;重字词,轻篇章”模式,积极探索,多方位的渗透传统文化于文言教学中,润物于无形,让学生在点滴中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体会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

一、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兴趣

1.设置悬念,助燃兴趣

在教学中,善于设置悬念会激起学生对内容本能的期待和好奇。因此在讲课中恰切的设置悬而未决的问题,引发学生刨根问底的兴趣,让学生深思,引起思路的激荡。比如在《陋室铭》的导入环节,将作者姓名隐去,把其坎坷经历和写作由来巧妙融合,以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引发学生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碰撞,在学生心中将刘禹锡的形象“立起来”,教师抓住机会,“借机”激起学生对他所处时代的好奇,进一步补充刘禹锡相关诗词、人际关系、文人气节等,让学生对于这个人物的探知,不单流连于纸面,只限于这篇文章,而是细细品味、慢慢咂摸,让一个个纸上的文字变成有血有肉的文人形象,体会到文字背后的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文言文需要的更多是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串联,如举办文言诵读会。鼓励学生诵读、吟咏文言,文言文的韵味是靠读来体会的,兴趣是靠读来产生的,语感是靠读来积累的,语境是靠读来复活的,体验是靠读来唤醒的。这种文言诵读,也区别于死记硬背和机械复述,而是循序渐进的。

2.挖掘教材,深度粘合

教师要通过挖掘教材内容的精妙之处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触发学生的对文本的嗅觉。比如在《兰亭集序》的教学中,短短几字“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教师却能敏锐的嗅到”流觞曲水”这一传统习俗,“借题发挥”介绍“曲水流觞”是一种古民俗,每年农历三月在弯曲的水流旁设酒杯,流到谁面前,谁就作诗,做不出来就要饮酒。学生在课堂模拟这个游戏,杯子传到谁的手里,谁就作诗或吟诗。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才是真正的参与者。教师引导学生去体验、去感受传统民俗文化,去体会文人诗情。

教师将兰亭帖的自然美、笔法美、中和美,融于教学之中,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在感受体验中开启了一次书法美之旅。通过“诵兰亭之文”“读兰亭之帖”等环节,让学生体会兰亭之美、书法之深、习字之乐,课前播放歌曲《中国书法》、溯本求源讲“皇”字、知晓“序”与“跋”,扩展《兰亭集序》与书法家的故事。遵循古之习文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范读、猜读、删字读等多种诵读方式“诵兰亭之文”、“读兰亭之帖”,引领学生去触摸文字与文化;探究古人之思想,对比序与跋中的“信可乐也”异同,直接还原王羲之和赵孟頫两位书法大家写文时的那情、那景、那感。体验,为走出,古为今学,古为今用,何为“流觞曲水”?何为“心慕手追”?通过传觞的游戏,填写扇面。对教材的深度挖掘,让每个点都契合的恰到好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在学生的心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转变传统文言教学模式

读文言文的本质生命力在于诵读,熟读成诵,在不断重复的诵读中会意文章。这对现代文言文教学是有启发意义的。对文言的认识首先来自感知,这种感知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诵读,诵读的过程,通过有效规范的范读和听读,每一个语言符号在学生心中留下一定的印记,无形中还原学生对文言的语感,而语感的培养,能够使学生逐渐熟悉文言的表达方式和习惯,是学习文言的基础。

1. 以诵复活语境

现代语文课堂中的文言诵读,并非只是前篇一律的反复读,《天籁》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有关“众窍”和“地籁”的语句,却没有逐字逐句地翻译讲解大段的篇幅字句,只是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请学生去感受言语轻重缓急的变化,体会这种变化带来的直观的感受,以此理解长句的特点。这一环节占课比重大,却也至关重要,在反复读句的同时,“窍穴之多、比喻之形象”和“地籁之多、排比之丰富”这样的讲解倒显得多余累赘了。老师不断指导学生读出排比的气势,越来越快的语速和逐渐加强加疾的语调中美在丰富的自由读、齐读、师读的形式中,学生读出了一泻千里、气势如虹。不需教师的讲解,学生的脑海中已经不断涌现出一个个的“窍穴”和“地籁”。使学生在诵读中求解会意,而经过会意之后的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老师的教学设计使得文言在语境中复活,而非孤立无声的文字符号。在集中反复对排比句的诵读中,老师从头至尾都没有强调渐快的语气中隐含的作者的情绪思想变化或者讲解每一个窍穴、每一种地籁间的细微差别,只是沉醉其中的范读,用心的知道学生读出变化,营造出文言的语言环境。学生读的越来越好,对排比的感受体会也越来越深,对文言的感知和内容的把握也越来越充实。这种教学有着暗涌的力量,影响着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诵读中融入《天籁》语言环境,在语境中会意文言文的内容,在会意中体验文言文的情感思想。

2.以读唤醒体验

唤醒生命体验对于学生来说,看似过于抽象和难以真正实施,导致多数语文教师规避学生的体验,文言教学的目标设计定位在熟读成诵,知文会意即可。但学生如果能够在文言教学中以读适时的唤醒学生的生命体验、引导学生去感知生活,这样的教学并不是无法做到的,而且是意义深远而境界高深的。语文课堂中常出现教师以“你读了后有何感受”来提问学生,看似关注学生的原初体验,然而收效甚微,学生往往答非所或者漫无边际。问题出在谈感受之前的“读”上,教师让学生读文,仅仅是滑行表面的读,缺乏语音、语速、节奏等具体问题的指导。只有在深入反复的诵读中,才能唤醒学生对文言的直观形象感受,从而准确理解了排比背后的情感变化。

读、说、写是语文的三个重要元素,文言文教学不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文言写作,但透过文言去感知语言文字背后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哲理韵味是可以作为一扇唤醒学生生命体验,丰富学生眼界的窗户。常说理解文言难,然而却忽视了诵读对体验文本、感受情感的重要作用。将文言背后的生命体验以浅显易懂的方式滋润到学生的心田,唤起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让文言从声音走入内心,让文言走进生活。如《愚公移山》中的持之以恒的愚公精神,《逍遥游》是开启中国哲学奥秘的钥匙,《阿房宫赋》以史为鉴,以史为镜,观兴替,鉴得失,知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