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盲点”变“亮点”——再探大理石和稀盐酸的反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18
/ 1


把“盲点”变“亮点”——再探大理石和稀盐酸的反应

耿 丽

安徽省芜湖市鸠江区新世纪学校

一、问题的提出和实验设计思路

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而科学探究应基于学生证据意识培养和实际行为改善来设计教学,加强学生对证据的关注。

九年级学生接触很多常温下进行的化学反应,学生会习惯性的认为反应现象消失是反应物无剩余或者至少一种反应物无剩余,一般不会认为两种反应物都有剩余。

此实验按照“(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一段时间后为什么无现象?)引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作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评价反思→发现新问题→继续实验→总结评价”这一思路设计实验,让学生体验基于证据推理的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发展化学核心素养。

二、实验过程

1.检验反应物CaCO3和HCl是否有剩余

(1)用pH试纸测得废液pH=2,说明溶液呈酸性(图1);

(2)将锥形瓶中废液倒出,重新加入稀盐酸,又有大量气泡产生,说明大理石有剩余(图2);

测废液pH(图1) 反应后的大理石和稀盐酸(图2)

2.排除CaCl2、CO2生成物对溶液酸性的影响

(1)用pH试纸测氯化钙溶液的酸碱性,呈中性(图1);

(2)测二氧化碳饱和溶液的酸碱性,呈弱酸性(图2);

这两种溶液的酸度对废液的pH影响不大,说明废液中有盐酸剩余。

氯化钙溶液的pH(图1) 饱和二氧化碳溶液的pH(图2)

3.用pH计或pH传感器持续测定溶液的pH,证明反应在缓慢进行

(1)从锥形瓶中倒出一部分废液于烧杯中,放置一段时间(约15分钟),用pH计分别测倒出的废液和锥形瓶中的废液,比较两者pH大小,倒出的废液pH<锥形瓶中废液pH,说明反应速率慢。

倒出的废液pH=1.5 锥形瓶中废液pH=2.1

(2)用pH传感器持续测定溶液的pH值,描绘pH变化曲线,pH逐渐变大,说明反应速率慢。

三、实验反思

1.低起点打破学习中的“盲点”

本实验最大的亮点是低起点打破学生学习中的盲点,所选化学反应是学生熟悉的反应,实验中应用的酸碱度的相关知识与实验操作较为简单,通过几组简单实验学生就能清楚认识到两种反应物都有剩余时也可无明显现象。

2.发展学生思维品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探究过程中学生发现CaCO3和HCl反应现象消失并不是反应物无剩余,从而鼓励学生超越教师,超越课本,让学生在这个高观点的课堂上享受教学,锻炼思维,挖掘潜力,从成功中发现自我,培养自信坚强的品格。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杨青松 张红雷.84消毒液性质的创新研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20(5)38-39.

[3]张树青.从常识到常态:以“水的净化”为例谈教学观的转变[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20(6)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