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18
/ 2

浅谈数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贠金丽

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安邑大市北小学

内容摘要:

本文着眼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出优化现有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尝试以建立培养学生数感为目标,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关键词:

数感;小学;数学教学

正文: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是人主动自觉地理解和应用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悟能力。数感体现在许多方面,如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首次提出了“数感”这一概念,提出“课程内容的学习中,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

在数感的形成过程中,培养数感就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学会用量化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当他们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就能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学联系起来。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来进行处理和解释,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和运用数及运算的基本能力。

数感的含义及其特征,决定了数感的教育价值:

建立数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具有理解和解释实际问题的数学敏感性,是其具有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例如,学生认识了自然数后,当他看见盘子里的香蕉时,不再只是注意香蕉的颜色,而开始关注香蕉的数量,知道比较两个盘子中香蕉的个数,这就说明他具有了自然数感,数学素养得到了提高。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自我构建----数感是关于数概念的网络结构,数概念网络结构的形成和稳定是数感建立的关键。数感的建立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自我构建。例如,学习了负数概念,学生在买一块橡皮用去2元钱时,就会与负数建立联系,用“-2”来表示。

建立数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在数感建立的过程中,有很多机会接触和体验现实问题,与他人交流对有关数的问题的个性化看法,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解决同一问题。这都会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明确了数感的意义和价值后,我结合简单的例子来说说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是如何渗透和培养学生数感的:

(1)在活动中培养数感

现实生活是儿童学习的源泉,教师应该抓住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契机,利用学生身边的素材,努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有意识的让学生把实际问题与数联系起来,自己去感知、发现,从而建立数感。如在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学生认识自然数数“4”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教室里有4盏灯;教室上面有4个电扇;墙上有4扇窗户……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也会列举出小组中有4个人;黑板分4小块;盒子里有4支铅笔等,这样既感知了数字4,简单明了地表示许多现象,又能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2)在估算中发展数感

估算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估算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能获得进行数学发现的机会,能锻炼数学思维,能培养数感。如对题目“这是小小的1粒米,1000粒米有这么多,猜猜10000粒有多少?”,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用手攥攥,原来就这么一小把;再出示更多的米,启发学生思考:“1000粒米放在瓶子里有这么多,那这个瓶子里总共有多少粒米?”学生可能会以1000粒米为标准,用手比出10份,所以10000粒米大约有这么多。

(3)在交流中引发数感

数学活动能启迪学生积极思考,引发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通过操作活动,能够促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数学知识,从中建立数感发展数感,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数感,就要努力地创造件,让学生自由充分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共同进步。比如在学习数字100时,让学生先自己感受,课堂交流时学生会展现出多种方法:有的说把10个小棒捆一捆,10捆就是100,;有的说50个豆子装一袋,2袋就是100;有的说一个班的学生是20,5个班的学生就是100;有的说99根小棒,再添一根就是100……大家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交流,也体会了别人是怎样想的,从不同的及角度感知了100.

(4)在观察比较中发展数感

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仅是理解数的需要,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在比较中有了数感的发展。如对“50个学生要去学校礼堂参加活动,礼堂能容纳多少人?”通过观察,得知礼堂分左中右三部分,左右座位一样多,中间是其3倍,50个人学生占了左边座位的三分之一,就能得出左边一共能坐150人,全部就是150+150+150×3=750人。学生的数感就在观察和比较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5)在解决问题中强化数感

解决问题,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感,同时也使已具备的数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强化。

学以致用,学习是为了应用,对此,我们必须改变以往数学教学中过多技能训练,简单重复训练的状况,应该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设计了“全班40人去划船,每条船限坐6人,至少需要几条船”的问题,学生先分组演示,再通过思考计算,不难得出,40÷6=6(条)……4(人),那剩下的4人怎么办?再坐一条船,所以需要7条船,让学生在生活实践背景中感悟体验,把计算和理解数的意义结合,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学生数学感悟的能力。

(6)在动手操作中增强数感

动手操作可以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是学生认识事物的基础和起点,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展现,是经验不断内化提升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自由天地,有助于学生正确、全面、深刻的感知数、认识数、理解数的意义和作用,建立良好的数感。如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用小棒代替线段围三角形,3厘米、4厘米、5厘米和6厘米、8厘米、10厘米很轻松就能围城,有的就不能围城,比如3厘米、2厘米、5厘米,在操作中就能发现规律,理解三边的关系和特点,大大提升了数感。

培养学生的数感是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作为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意识的设计,具体的目标提供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境,有利于发展学生数感的评价方式,以促进学生数感的建立和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马云鹏,史炳星.认识数感与发展数感[J].天津:数学教育学报,2002,11(2):16-49.

  2. 《全国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制定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框架设想[J].数学教育学报,2002,11(2):36-42.

  3. 郑毓信.“数感”“符号感”与其他——《课程标准》大家谈[J].天津:数学教育学报,2002,11(3):30-32.

  4. 李文颖,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J].教育战线,2010:(06):15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