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18
/ 2

媒介融合背景下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杨琳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四川绵阳 621000

摘要:随着因特网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对许多事物产生了更大的影响,改变了许多事物固有的状态和存在方式。大学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基地,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这一变化,采取改革措施,以适应时代变化。媒介融合是广播播音与艺术专业教育的考验。为了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具备较强的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的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与时俱进的能力和基本素养也是当前培养广播艺术人才的关键。

关键词:媒体融合;播音主持;人才培养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媒介融合是指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技术形式的糅合,以信息技术为媒介,利用卫星、线缆、计算机等技术获取数据、现象、语言等三种基本信息的时间、空间、成本的变化,使各种信息在同一平台上进行整合,使各种形式的媒介相互影响[1]。比如,传统报业在变革的过程中建立起微信矩阵,除设置了一个已经家喻户晓的品牌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新闻外,还设置了一个相关的微信小公众号,实现了成功的转化,并吸收了大量新用户。与此同时,制作自己的应用,以传统纸媒新闻为主,实行网络、手机媒体、舆论数据服务等联接制作机制,关注主流热点,开展特色专题报道。

媒介技术的发展影响着媒介形态的变化,媒介融合是媒介发展的新趋势,也是媒介人才培养的方向。面临这样的变化,教育者们能够意识到教学模式与中国的人才培养结构有很大的关系,甚至对中国的未来有一定的影响。媒介融合加速了技术与媒介产业的渗透、整合和交叉,使以往单一的传播形式多样化,媒介工作者不仅要熟练掌握基础工作,而且要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信息整合。这些都是对人才的综合要求。面向未来,应用型多元人才是新闻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应重视培养应用型多元人才,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建立多元知识体系,为社会提供真正的人才,以满足未来就业的需要[2]

二、媒体融合的背景下高校培养播音主持专业人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课程设置单一

目前,全国有300多所学校开设了广播电视管理专业,均参考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为主体,大学一年级学生主要学习普通话语音、播音吐字与发音技术、计算机、大学英语等专业基础课和通识课;大二进入强化表达阶段,开设即兴口语、演讲与讨论、电影精品欣赏等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表达技巧;大三大四进入专业实习学习阶段,选修广播电视播音员、播音员助理、播音员助理、摄像艺术等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镜头感和传播意识。现有的课程设置仍是以强化主持人的基本功为目标,专业课没有类型化的区别,采用传统的厚基础大口径教学模式,专业课程内容不分层次和主体,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难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狭隘的广播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3]。另外,一些学校对美育、心理学、社会学等通识教育课程重视不够,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广播电视主管专业学生知识面不足,导致毕业生无法胜任知识文化素质比例较高的主持工作。

(二)师资力量薄弱

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媒体融合已成为必然,播音主持人的职业素养也日益提高。专业课教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主体,因此,对教师的理论素养、专业技能和人文素质都有较高的要求。目前,我国高校播音员讲师及教学人才短缺。有些地方高校虽然有汉语言文学、新闻学等专业的教师,但他们并非科班出身,许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没有很好地掌握,经验不足,完全不能适应新时代培养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需要。

(三)实用教育资源不足

健全实践教育资源是大学播音专业人才培养发展的重要保障。广播剧主持人是实践性、创造性很强的艺术学科,既要有雄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学校教育需要有完善的视觉、听觉、录音、摄影、广播等综合硬件设备,甚至要有专业的小教室,但许多学校办学时间短,经费投入不多,专业录音棚、工作室、实习设施相对不足,难以实现良好的实践化教育。另外,许多高校对学生外出实习也没有足够的重视,外出实习是对过去三年学习成果的一种反馈,很多学生刚开始参加实习课程,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导,很有可能会失去重要的就业机会,造成实践教学资源的浪费。

(四)教学模式落后,教学与应用脱节

通过对我国广播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内容的调查,发现广播行政管理专业中有90%以上的专业采用大班授课和小班培训模式。大班制是指我们熟悉的老师讲课、学生听讲的传统方式[4]。这一方法的缺点是模式僵化,学生难以接受。在实践教学方面,多数采用传统的“师徒式”教学模式,即一名教师同时指导多名学生。但这些传统模式的缺点却很明显。许多大学讲师、教授或理论知识较多,或已脱离媒体多年,对当前的媒体环境和产业需求缺乏了解,因此很容易与现实脱节。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培养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策略

(一)合理调整教学内容,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为适应全媒体时代发展的人才需求,高校广播电视主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适时进行调整,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从理论知识到专业技术,开设新闻概论、传播学概、广播电视管理人员艺术概论等相关课程。就专业能力而言,可开设相关的播音主持欣赏或艺术应用等课程。二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不断提高综合能力,不仅可以让学生随时掌握国际前沿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讨论能力,对将来的广播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大学应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当前的媒体环境,在进入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业时,具有巨大的竞争优势。

(二)注重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传媒融合背景下,高校在培养人才时,除注重专业特长外,还应通过通识教育,有效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重点培养学生的沟通技能,促进学生多层次发展。不但有语言上的优势,而且编辑和广播能力也不断提高[5]。目前网络播音员的快速发展,是因为他们塑造了播音员的个人品牌,职业播音员只有通过提升自己的形象,提升自己的个性,才能获得更多的公众关注。

(三)继续加强和改进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高等学校应不断扩大师资队伍,吸纳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教师。大学应该自觉培养合适的教育人才,定期进行培训,多接触社会,及时了解传媒行业的动态,把最新的行业信息传递给学生。学院还可邀请在广播和节目主持领域有影响力的人士在学院担任客座教授,以便于他们了解媒体的实际情况和必要的专业技能。

(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大学播音主持专业实践性较强,学生应多接触社会媒体。学院应与媒体平台合作,为大学广播电视管理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发现自身的不足,真正达到学习的目的。

四、结语

主持人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时代,主持人都是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桥梁。高等学校播音主持专业应加快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我们应该不断适应变化的冲击与挑战,探索专业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以促进广播电视专业教育的良性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传媒人才。

参考文献:

[1] 景熹,杨莉,周媛. 基于CAS理论的新闻传播教学多平台系统建构研究[J]. 传媒论坛, 2021, 4(07): 173-174.

[2] 陈智勇. 泛媒体背景下口语传播类课程的危机与对策——以广州大学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实践为例[J]. 传媒论坛, 2021, 4(07): 165-166.

[3] 葛阳. 媒介融合时代下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J]. 参花(下), 2021, (04): 37-38.

[4] 王晓慧. 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 采写编, 2021, (04): 85-86.

[5] 朱丞轩. 融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评论类节目的创新分析[J]. 新闻传播, 2021, (08): 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