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文化“竹编”,让孩子在指尖上成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21
/ 2

传承非遗文化“竹编”,让孩子在指尖上成长

何柳艳

柳州市文笔小学 广西省柳州市 545007

摘要:中国的竹编技术历史悠久。通过对经纬的选压,可以织出多种图案,从而生产出多种竹制品。即使竹的本质是人类感知的自然,经纬度也是历史和传统积淀下来的技术,也是生活的艺术。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培养德智体德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号召,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并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使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好的了解。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竹编 可持续性 小学生文化


前言

野水平溪桥,波翻蓼花乱。斫竹编青篮,门前开蟹簖。战国时期,人们用竹尘来填江;唐代,人们把竹编与生活结合起来,生产出竹鸟笼和竹席;到了清代光绪时期,制作了普通而精美的席子,特别是清代用竹丝织成的“龙凤席”,更是如此薄,滑,软,可折叠,成为一个好的御用产品。也正是由于其独特的艺术美,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竹编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引导和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竹编技术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传承能激发学生热爱乡土文化、热爱工艺美术的情感,对于他们树立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志向,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一、与“竹”相识结缘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这是著名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对竹子的评价千古名句。清朝时,郑板桥一生吟诵、画竹,为咏竹留下了许多好名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你东西南北风”。他高度赞扬了竹子不怕逆境、日臻进步的天性。充满天地灵气的竹子,成为历代诗人、作家、画家和民间工匠的灵感源泉,创作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歌和无数令人惊叹的工艺作品。

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不同寻常的含义。常青竹象征不屈不挠的生命和永恒的青春;空心的竹子代表豁达的性格;枝条弯曲而不折断,这是柔韧、坚定的原则;生来正直,一定要露出节疤,是崇高精神和光明正直的象征。竹的直、雅也是中国文人的人格追求。如今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进校园,可以让学生们深刻体验竹的品质,还增进了对民间艺术的了解,激发了浓厚的兴趣,培养了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与“竹”相映生辉

用一把竹刀和一双巧手,将竹子的经纬交融,并使色彩的明暗变化。这里的工匠们坚持不懈,不断提高技艺,与工业化对古代工艺的冲击作斗争,使这一指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出魅力。竹编的美在于造型的简洁和质感的细腻,以及一根线所流露出的秩序感。手工艺品是一个坐标轴,在水平方向上形成纬度,在远处横穿东西,纵向形成经度,连接南北。

竹编就是要认真仔细,马虎不得,稍不留神,穿错了地方,就必须拆开重来。学校为了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学习体验特意找到了竹编的老师傅,让学生与师傅零距离接触,采用听学艺过程、看编织过程、学竹编技术的方式,亲近竹编技艺。

没有一流的技能,就没有一流的产品。孩子们目睹了师傅编织竹制品的过程。通过视频看到竹条的制作过程,我们可以很容易的使用到切竹、切竹条、切条、画条、刮条等程序。当我们观看旋转的灯编织时,我们可以看到竹条在指尖灵活地穿梭。通过压力、纵横交错、环抱、镶嵌,每一步都是熟练的。

同学们以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想象力,创作出各种造型、夸张生动的竹编作品。在课堂上,师傅引导学生参与思考和创造,并积极思考。整个教学过程生动自然,如流云流水。

三、论“竹”之道

孩子们聚集在师傅身边,体验和学习竹编技艺和传承竹编文化的魅力。师傅教学生如何制作竹篮,从演示、讲解、指导到纠错,一步步完成。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从观察、学习、提问、合作、从不会到会、从粗糙到精致,认真学习竹编。一挑一压,竹条在指尖缠绕,但整整齐齐。孩子们虽然年纪小,作品并不精美,但并不影响孩子们学习竹编的积极性。缠绕的的竹条呈现在学生手中,学生成为魔术师。看着手中的竹篮,充满成就感。学生们沉浸在竹编课上,沉浸在手工制作的乐趣中,感受艺术家们的匠心独具。

竹编不仅是日常生活的补充,也是一种文化遗产。竹编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学生了解竹编文化,学会如何编织竹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总结

生命与艺术的“境界”,就是将有限的内在精神品格升华为永恒的无限美。用巧手将竹子编织成各种风格的竹制品,一件件、一件一件地承载着艺术家的真情实感,使竹编脱离或拓展了本义,成为人格和心灵的象征和隐喻。千百年来,它以其高雅淡雅的品质,一直为世人所喜爱。它已成为个性的文化象征。这固然有其自身的特点,但也与历代文人、隐士的欣赏和尊崇有关。清代著名书法家、画家郑板桥评价说竹子“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环保意识的增强,竹编越来越新颖,色彩也越来越精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美好的享受。传统竹编工艺品的自然美正回归现代人的追求,竹编空间不断扩大。我们从小就培养了对竹子的审美观和兴趣,使我们成为一个正直、坚韧、正直、头脑清醒的成功人士,成为一个品竹、爱竹、用竹读竹的雅致文人。

参考文献

[1]张永广,尚晓梅.我国青少年群体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现状[J].当代青年研究, 2017 (05).

[2]方李莉.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高度——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 会科学版), 2011 (04).

[3]董晓萍.政府非遗与民间非遗——从两种知识的角度切入[J].西北民族研究, 2014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