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性别平等教育的融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21
/ 2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性别平等教育的融入

钟淑英

寮步镇河滨小学 广东 东莞 523400

摘要:“平等”是人类自诞生文明意识依赖便在不断追求的客观话题。在“平等”这一概念之下,是人类理性情感与需求的表现,更是个体“被认可”欲望的表达。性别平等作为千百年来的热门话题,一直在教育活动中饱受关注,同时也影响着学生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本文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关教学入手,探究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加入性别平等教育。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性别平等教育

性别平等教育是基于道德教育活动的有关要求演化而来的教育指导理念,其站在“男女有别”的角度上引导学生的思想素质与道德意识,帮助其消除在性别上的“有色眼镜”,从而促使学生主动接受良好的德育教育。在性别平等教育之下,是对个体价值、人权的重新强调,教学工作更加具有德育意义。

  1. 性别平等教育的重要价值分析

性别平等教育本质上属于一种平等教育,是对学生人权意识、尊重意识等良好意识观念的开发。针对小学生积极落实性别平等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教学体系的完善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性别平等教育消除了原生家庭中性别歧视观念对于学生所产生的影响,使其正确意识到男女群体的社会价值,从而正视自我的存在意义,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1]。另一方面,性别平等教育是对学生尊重意识、社会意识的开发,在正视性别差异的同时,学生也能看见其他个体身上的优势、长处,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这种“性别上的肯定”是学生正确理解自身的社会价值的基本前提。性别平等教育看似只是一种“宣传男女平等”的教育理念,但其背后所包含的教育元素要复杂得多。

  1.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性别平等教育的有效手段

  1. 从教材内容入手,有理有据

教材将理性知识与感性要求融合起来,以现实生活为跳板,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开发学生的道德意识与法治观念,让学生形成有德、守法的良好意识。在尝试将性别平等教育带入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关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教材中的知识首先进行利用,遵循客观化、规律化教学模式的引导,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看接受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引导与教育[2]

以部编版一年级下册教材《我和我的家》的有关教学为例,教师可借助“家庭成员”这一概念与学生开展教学互动,让学生主动理解“性别”的概念,接受教育教学指导工作。在教学环节,教师从“家”的概念入手,让学生从性别的角度对家庭成员的职能进行分析。对于小学生来说,其认知经验不足,但对于“性别”这一基础概念已经产生了一定的理解,故此,其能够在外观上、能力上说明男女之间的差异:爸爸强壮,妈妈柔弱,爸爸迟钝,妈妈敏感,爸爸有力量,妈妈有技术……这是在生活经验的累积下所形成的对于男女性别的解读。教师围绕幼儿给出的相关答案继续开展探究活动:作为男性的爸爸和作为女性的妈妈,他们在行动上、能力上存在哪些差别?让学生独立进行作答。对问题的探究,实际上就是对男女差异的探究,学生能够看见男性的短板,也能看见女性的不足,意识到“性别平等”的基本概念,从而主动接受教师的性别平等教育[3]

  1. 从学生经历入手,立足现实

部分小学生受到家庭教育活动的影响可能会出现自卑情绪、敌视情绪,特别是男孩子,受传统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其对于女同学带有厌恶心理,一旦相关对象的学习能力差、相貌不够出色,则更会成为男生“打压”的对象。这种消极行为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性别歧视,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让性别平等教育发挥出实质性的引导价值,才能使教学工作的整体质量得到提升。

在教学活动中,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开展教学活动,在现实中落实性别平等教育。以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教材《不一样的你我他》的有关教学为例,教材中第一次给出了有关于“差异”“尊重”的教学概念,针对学生的道德意识开展教育指导活动。教师可围绕有关教学内容与学生进行互动,思考“尊重”“差异”的内涵,要求学生解读教学定义。在理解了尊重、差异的基本意义之后,提出互动问题:某些男同学总是刻意欺负、排挤女同学,这样的行为算不算是尊重?学生虽然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仍会为自己开脱:女孩子不爱动,娇滴滴的,我不喜欢她们。这种“主观意识作祟”的思想在小学生中较为常见,教师应该将“女孩”这一概念上升到“女性”的高度,引导学生思考女性在社会活动、家庭活动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改变学生的错误思想。纠正学生的行为,使性别平等教育发挥育人作用。

(三)从实践活动入手,独立感受

从实际教学经验来看,小学生群体中并不存在严重的性别歧视问题,所谓的性别歧视,是一种建立在“体能素质”“运动能力”“学习成绩”等指标上的外在评价,学生用自己的长处对比他人的短处,并将这种结果上升到男性、女性的层次。在这种情况下,性别歧视初显端倪。落实性别平等教育,实际上就是对学生错误观点的纠正。

可利用实践活动解决这一问题,在开展实践的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性别平等意识,完成对学生的指导与再教育

[4]。以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教材《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的教学为例,可要求学生按照男女进行分组,设计黑板报,围绕“传统美德”这一概念在班级内开展文化宣传活动,在完成作品之后,要求学生进行展示、鉴赏。女学生的板报清秀艳丽,男同学的板报文字工整,二者各有千秋。教师结合实践工作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对方的作品进行评价,正视他人的长处,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让学生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去评价男女之间的差异,能够使学生形成全面思维,进而消除学生的性别歧视行为。让实践活动与性别平等教育相结合,将打开性别平等教育的新思路。

结语:

性别平等教育是德育教育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不可忽视的教育元素。在新时代下,教师更应该强调性别平等教育的重要意义,改正学生的行为,落实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站在平等的角度上看待性别差异,以此来发挥性别平等教育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利梅. 道德与法治课程如何实现性别平等教育[J].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9(10):0097-0097.

[2] 李玉华. 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育融合的思考[J]. 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 2019, 000(006):123.

[3] 顾春旭. 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进课堂实践,探索与研究[J]. 东西南北:教育, 2018(15):112-112.

[4] 孙立峰. 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撒播平等的种子[J]. 祝你幸福:综合版, 2018, 000(010):P.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