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题”助力地理选考高效复习的教学探究——以“风”专题复习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21
/ 3

“微专题”助力地理选考高效复习的教学探究——以“风”专题复习为例

范敏杰

浙江省嘉兴市秀水高级中学 314001

【摘要】:随着浙江省启动了新一轮高考改革,地理选考的复习时间也被大大压缩。这一变化使一线的教师在教学中产生了困惑,势必要调整自己的复习和教学策略。文章介绍了笔者尝试在研究考情、掌握学情的基础上,在高三地理选考复习中运用“微专题”进行课堂教学实践,试图实现地理选考的高效复习,并以“风”专题为例,浅谈“微专题”的设计和复习方法的教学探究。

【关键词】:浙江选考 高三地理 微专题复习 课堂教学

一、“微专题”在高中地理选考复习中的必要性

(一) 何为“微专题”

微专题教学是一种较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通常以某个知识点或思维方法为研究中心,从该知识点或思维方法“最初”的概念、定义、内涵、关系等处出发,对知识进行深度挖掘与不断拓展,并通过明确、清晰的主线进行相关问题的串联,实现由知识到问题的递进,从而让学生在微专题学习中获取知识、提升技能、掌握方法、强化学科素养。
(二) 传统地理复习模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地理复习模式:第一轮复习是打基础,主要以引导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基础能力为主要目标;第二轮复习更多以“专题”为载体展开,构建知识网络,主要是强化提升学生应用基础知识,形成综合思维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第三轮复习则回扣基础,多采用综合训练、模拟考试的形式,加强答题技巧的能力。但在现有的地理选考模式下,这种慢条斯理的复习模式显然在较短的复习时间内难以完成且效率较低,也难以针对学情实施精准教学和精准复习。

(三)”微专题”的设计理念

1.研究考情,设计考点型微专题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说明》是选考命题必须遵循的依据,也是高三地理复习的指向标。在高三地理复习中,教师需要对考试大纲进行深入的研究,准确把握当前选考地理的方向和趋势,进而确定当前高三地理复习的侧重点。

2把握学情,设计问题型微专题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指出:学生原有的知识是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教师应该弄清楚这一点,据此展开教学。高三是对海量知识进行复习的阶段时间短、任务量大,如果复习面面俱到,反而会没有重心,面面都达不到,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学习的薄弱点,站在学生的角度找到学习者面临的难点和存在的不足,然后再结合教学的重难点,进行教学主题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建构。

二、研究考情、把握学情设计“微专题”——以“风”专题为例

笔者发现,“风” 专题的试题在浙江地理选考中一直有出现,从未间断,是名副其实的高频考点,但此类试题笔者所教的学生错误率较高,因此对这个考点单独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和训练,能较好的提高地理选考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选考解析

1. 核心考点

根据考纲和课标,结合考情,本专题的核心考点:风的成因、风向的判读、风力的判读、风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考情解读

纵观历年来浙江地理选考,关于 “风”专题的核心知识考查主要集中在:风向的判读、风的影响方面。

3.命题特点

(1)在命题方向上,结合实例,通过“等压线分布图”、“火山灰厚度等值线图”、“大气污染物浓度等值线图”、“风向符号图”、“风向玫瑰图”、“地理景观图”等来考查学生对风向和风力的判读;通过“读承载多种地理要素的某区域图”来考查学生分析风对当地气候、地貌、洋流、农业生产业、工业布局等影响的能力。这也体现了地理学的应用价值。

(2)在命题立意上,能力立意,渗透素养。本专题在高考中多以区域为载体,以现实复杂情境为素材,从要素关联和人地关系的角度,考查学生对风的知识的应用,借此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分析图表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地理学习的关键能力,同时,重点渗透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充分体现地理学的育人价值。

(3)在命题形式上,形式多样。选择题和综合题均有出现,分值较重,有6分左右。选择题考查风向、风力的判读居多,综合题则以考查风的影响居多。

(二)知识精析

1、知识网络

组合 26




















2重点突破

考点一:风的形成、大小和方向及风的类型

(1)风的形成

风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三个力的特点及其对风的影响具体如下表所示:

作用力

方向

大小

对风的影响

风力

风向

水平气压梯度力

始终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

地转偏向力

始终与风向垂直

大小随纬度增加,赤道为零

不影响风力大小

北半球使风右偏、南半球使风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摩擦力

始终与风向相反

大小与下垫面性质有关,下垫面越粗糙,起伏越大,摩擦力越大,反之越小。

使风力减小

与其他两力共同作用使风向斜穿等压线


(2)风向及风向的画法

组合 15


组合 11







(3)风的类型

按不同的尺度划分,大尺度:全球的六个风带、季风环流;中小尺度:市郊风、山谷风、海陆风、湖陆风、台风、飓风、龙卷风、焚风、干热风、冰川风等。

考点二:风向、风力的判读方法

(1)从地理位置判读风向

由于受大气环流的影响,在全球形成了六个风带,因此在典型的地理位置,其风向应是有规律可循的。在具体的解题时尤其要注意所给的区域图中的纬度信息、海陆位置信息(大陆东岸或西岸),结合题目材料中的其他信息,准确推断风向。

(2)从景观图判读风向

风是一种动力。受风的吹拂,一些地理事物常会留下一定的痕迹,故从这些痕迹中就可以判读风向。从流动沙丘的形态判读风向,往往沙丘的迎风坡坡度较缓,背风坡坡度较陡;从旗形树冠判读风向,在盛行吹定向强风的地方,有一些树木向风面的芽体由于受风袭击而损坏,或过度蒸发而死亡,故向风面不长枝条,而背风面的芽体因受风影响较小而存在较多;从合理的工业布局判读风向;某种大气污染物浓度分布、火山灰厚度分布判读风向。

(3)风力大小的判断

近地面的风在形成过程中受摩檫力影响,如海洋、湖泊等水域摩檫力较陆地小;植被茂密地区摩檫力较植被稀疏地区大;山区的摩檫力较平原地区大。这也是为何每次台风登陆后风力就会减弱的原因,此外我国营造“三北防护林”防止风沙入侵也是这一原理的实践应用。地形也影响着风力的大小。如黄土高原就是因为携带沙尘南下的气流遇秦岭的阻挡风力变小泥沙沉积而形成。地形的影响也可使风力增强,例如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地形狭窄地带时,由于空气无法大量堆积,于是加速流过地形狭窄地带,风力增强。这种地形变窄对气流的影响称为“狭管效应”。

考点三:风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风对气候(气温与降水)的影响

① 各地的盛行风都会对当地气温与降水产生影响:

A.信风——由副热带地区下沉气流向低纬方向运动,温度升高,为干热性质。由陆地吹向海洋的信风为干热,由海洋吹向陆地的信风则暖湿。

B.西风——气流由副热带地区(低纬)向副极地地区(高纬)运动,沿途气温降低,水汽冷却凝结带来降水,属暖湿气流。

C.东风——气流由极地地区向低纬移动,沿途气温上升,蒸发加大,为干冷性质。

D.季风——冬季风以偏北风由高纬度陆地吹向海洋,为干冷性质。夏季风以偏南风风向由低纬度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暖湿气流。

E.偏转而成的盛行风——北半球夏季,由东南信风偏转而成的西南风,经大洋增温增湿,形成温暖气流。冬季,由东北信风偏转而成的西北风,经大洋增温增湿性质变为暖湿。

② 迎风坡:风受地形抬升,所携带的水汽遇冷凝结,多在半山腰形成降水,使迎风坡降水呈现“少—多—少”的格局;背风坡:风随山坡下沉,沿途不断增温,水汽蒸发,在山麓地带形成“干热风”。

(2)风对洋流的影响

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是最主要的洋流形式。其中北印度洋海域受季风影响形成夏顺冬逆的季风环流。在北印度洋,冬季盛行东北风,季风洋流向西流,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组成,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夏季盛行西南风,季风洋流向东流,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南赤道暖流和索马里寒流组成,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3. 易错点归纳

为什么索马里海域夏季是寒流,冬季是暖流

索马里洋流比较特殊,夏季时形成从低纬流向高纬的寒流,冬季时形成从高纬流向低纬的暖流。在夏季,索马里海域盛行由北移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右偏形成的西南季风,这对索马里海域来说为离岸风,致使下层较冷海水上泛,顺着风向北上,成为由低纬流向高纬的寒流,加剧了索马里夏季的干旱。在冬季,阿拉伯海附近的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气候依然炎热干燥,太阳辐射强烈,在热空气笼罩下海水温度较高。在东北季风的影响下北部较暖的海水流向索马里海域,形成由高纬流向低纬的暖流。

(三)真题透析

1. 真题解析

(2020年7月浙江地理选考第24、25题)在中纬度地区五千至一万米高空盛行着波状的西风气流。我国华北某气象测站放飞探空气球进行大气观测,并记录气球从地面上升到万米高空时与气象测站之间水平漂移距离,下图为多年平均水平漂移距离统计图。完成 24、25题。

组合 6










24.测站在冬季冷锋过境后进行一次放飞气球观测,记录气球从地面上升到万米高空过程中的漂移轨迹。下图最接近此次气球放飞过程的地面投影轨迹是

60d02eea3a15a_html_9eb2acf1f8871580.gif








A B C D

25.符合该测站万米高空冬、夏季气球漂移方向及水平气压场的是

组合 10





A B C D

【解析】第24题,结合材料信息审题后得知,冷锋过境后在华北地区施放探空气球并记录其从地面到万米高空过程中在地面投影的轨迹,主要考查近地面到高空风向的变化。冷锋过境后近地面盛行西北风,气球向东南方向移动,进入5000~10000米的高空区域后受西风气流影响,气球向东移动,故A项正确。第25题,考查高空的风向和气压场判断。根据大气水平运动的规律,高空的风向应与等压线平行,这可排除A、C项,而D项的气压场和风向的关系应为南半球,故B项正确。

2. 仿真练习(略)

三、结语

“微专题”的复习模式因微而细,因微而深,教学内容丰富,取材广泛,能激活学生思维,能从多个角度和多个层面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它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突破重难点知识、构建核心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当然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已有的微专题设计,并可在应用中做适当的拓展或延伸,从而弥补以往地理复习方式的不足,促进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实现高效的地理选考复习。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熊小萍.通过微专题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8,(15):72-73.

[3] 庞薇.借助微专题整合实现高中地理高效复习[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0,(23):94-95.

第 5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