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速集装箱牵引车混合动力改造思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21
/ 2

浅谈低速集装箱 牵引车 混合动力改造思路

赵飞

广州南沙联合集装箱码头 有限公司

摘要 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兴起和环保标准的提升,低速集装箱牵引车,也开始寻求电动化转变,本文结合笔者所参与的低速集装箱牵引车混合动力改造,介绍低速集装箱牵引车改造思路。

关键词 港口生产 低速牵引车 混动

一、项目背景

低速集装箱牵引车用于港口、物流园等半封闭场所,不进入市政道路,最高限速一般不超过30公里/小时,使用柴油、天然气能源,驱动形式为4×2结构。近年来,随着排放法规的升级,多地已停止购买纯柴油动力低速集装箱牵引车。天然气低速集装箱牵引车受港口、物流园内未建设加气站、危险品监管等因素影响,使用率不高。纯电动低速集装箱牵引车受造价、充电时间、纯电作业时间(主流纯电动低速集装箱牵引车约可纯电使用4小时左右)、电池循环寿命等因素影响,除自动化码头外少见配备。

低速集装箱牵引车一个作业循环约6-10分钟,等候时间占比约1/3,1个循环内多次的起停和加减速,并且整体行驶速度较低,非常适合混合动力驱动技术的应用。60d03c39a6c57_html_9715d067deb29bae.png60d03c39a6c57_html_af5deb360fa0a653.png

图1:低速牵引车典型工况 图2:P0-P4所在位置(K0、K1为离合器)

二、方案简介

按照电机所处位置,混动可分类为P0-P4、增程式等几种类型,不管哪种类型,主要节油来自以下三个方面1.与电动机高匹配度的发动机;2.发动机尽量在经济区间运转;3.高效动能回收。


输出电机
位置

动力

技术
难度

纯电
行驶

改造
成本

特点

是否适用低速牵引车

极限

P0

启动机

只具备快速启停发动机功能

不适用

P1

发动机飞轮

能量回收时电机不能与发动机分离

不适用

P2

发动机和变速箱之间

一般

具备所有单电机混合动力构型功能

适用

P3

变速箱
输出端

非常强

一般

不具备快速启停发动机功能,电机扭矩需求高

适用

P4

驱动轴
或轮边

非常强

一般

不具备快速启停发动机功能,对后桥改动大

不适用(需2个驱动轴)

增程式

驱动轴
或轮边

一般

双电机系统,可实现功能多,发动机不能直接驱动车辆

适用

可选方案的优缺点

低速集装箱牵引车混合动力改造方案有可行性的是P2、P3和增程式,各方案优缺点如下。

(1)P2混动以低速电驱,匀速发动机驱动,动力需求强烈时电机与发动机共同驱动车辆,所有动力均经过变速箱传递,可用较小电机获得较大输出扭矩,同时P2电机也可作为启动电机使用,降低使用成本。

P2混动结构存在缺点:①离合器较为复杂;②集成度和控制精度要求高;③发动机和电机切换时易顿挫;④电机与发动机距离近,高温影响电机寿命和效率;⑤电机驱动时无法进行能量回收;⑥纯电驱动经过变速箱传动效率降低。

(2)P3混动驱动方式与P2类似,低速电驱,匀速发动机驱动,动力需求强烈时电机与发动机共同驱动车辆。电动机驱动未经过变速箱,动力更直接、高效,同时能量回收效率较高。

P3混动缺点:①电机功率和电池容量较大,造价较高;②电动机运行时必须带动变速箱,有一定能量损失;③发动机运行时,处于带动电机给电池充电状态时,油耗增加较多。④发动机运行时,若电机未参与动力输出和充电,随动空转,有一定能量损失。

增程式混动模式结构简单,发动机可以一直在经济转速区间运转,有电池单独供电;发动机供电,多余电量进行充电;电池和发动机同时供电三种工况。增程式混动取消了传统内燃机所匹配的变速箱,造价较低且无需维护变速箱。

增程式混动缺点:①能量传递路径均经过多次转换,对能量转换系统的效率要求较高;②车辆高速运行时,增程式混动传动效率低于传统内燃机驱动。

四、结论

P2和P3形式都保留变速箱,变速箱恰好是低速集装箱牵引车维修成本和维修时间最长的,相比之下,增程式不使用变速箱,改造成本和使用成本都大为降低。

P2和P3混动节油率有限,以笔者曾供职公司为例(改造了P3结构6台,增程式2台),改造P3混动后,油耗约为同类AT变速箱车型的82%,约为手动变速箱的91%,优化潜力不大。增程式混动油耗约为AT变速箱车型的80%,手动变速箱的0.89,通过优化措施,预期可将油耗下降到AT变速箱的70%左右,有较大潜力可挖。

P2和P3机械结构较为复杂,工况复杂,各动力机构匹配要求也要求较高,故障率较高。增程式结构简单,以P3为例,故障率约为增程式故障率的5倍以上。

综上所述,增程式相比P2和P3,在改造成本、节油率、故障率、使用效果都有较大优势,是目前低速牵引车混合动力改造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董欣阳. 增程式电动轿车动力系统控制策略设计及优化研究[D]. 合肥工业大学, 2015.

[2]赵子亮, 郑益红, 刘建康,等. 混合动力汽车节油因素研究[C]// 2014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 2014.

[3]熊演峰, 余强, 李川,等. 基于工况特征的混合动力牵引车动力系统构型与参数匹配[J]. 汽车技术, 2017, 000(012):23-27.

[4]位跃辉. 基于虚拟开发平台的混合动力汽车匹配优化[D]. 河南科技大学, 2013.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