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龄友好理念的社区生活圈规划设计路径探索——以宜春市宜阳新区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23
/ 3

基于全龄友好理念的社区生活圈规划设计路径探索——以宜春市宜阳新区为例

李莎

上海同设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上海 200092

摘要:以全龄友好的理念,通过对社区生活圈规划设计的路径研究,以期丰富全龄社区的实践,探讨中观、微观层面社区规划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关键词:全龄友好;全龄社区;社区生活圈

  1. 全龄友好理念

    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人本理念、大健康产业不断发展等背景,近年来养老社区、养老地产、儿童友好型社区逐渐成为热点,可以看出当前社区生活圈规划已从单一的标准化体系设计发展到更多地考虑公共服务设施的供需匹配、居民认同感、“一老一小”服务保障等诸多关于生活品质、人文需求等方面的内容。

基于上述发展背景,近年来诸多学者提出了“全龄友好”的概念,将社区发展的研究拓展至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需求融合,营造健全、和谐的社区环境。笔者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探讨全龄友好理念下的社区生活圈规划设计路径,研究如何营造适宜所有年龄居民的社区公共空间环境。

    1. 概念阐述

“全龄友好”是人本理念的一种具体化表现,“全龄社区”的概念则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Joseph Rowntree Foundation、Habinteg Housing Association等机构及其他学者提出的“全龄住宅”(Lifetime Homes),意为每个年龄段的居民提供住房、服务设施、环境设施等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打造健康、有更多公众参与机会的社区。全龄社区应一视同仁,为所有不同年龄段的居民提供包容、高品质的居住生活环境。

结合国内的社区生活圈等相关概念,笔者将“全龄社区”定义为通过合理整合医疗卫生、养老养生、文化教育、商业文娱等公共服务设施,解决婴幼儿、青年、中老人社区居民的不同生活需求的社区。

    1. 发展实践

国外“全龄社区”的实践以英国最为典型,2008年2月,英国住房建设部和地方政府(DCLG)正式颁布了“终生住宅,终生社区”政策,将人口老龄化作为可持续发展框架下规划建设新社区的重要内容,运用到生态城镇的建设中。2011年《终生住宅设计导则》(Lifetime Homes Design Guide)正式颁布,为全龄化住宅的设计提供了技术指导。

我国当前的全龄社区建设实践多为以养老地产为核心的社区规划,为契合人口老龄化而发展的地产运营开发模式,社区层面的全龄(友好)社区尚未有较多的实践涉及。

  1. 宜春市宜阳新区案例实践

    1. 60d289921c2cf_html_edb57c682371a48f.png 本概况

宜阳新区现有翰林、枣树2个社区,共14个居住小区。

(1)人口特征

1:宜阳新区人口年龄构成分析图

状共计8328户,约2.7万人。户籍人口比重较高,约占84%;居民居住时间较久,居住十年以上达67%;人口老龄化较凸显,60岁以上约15%(老龄化标准10%)。

(2)配套设施概况

①全龄人群设施满意度调查

社区居民总体对公共服务设施的满意度较高,但仍有16%的居民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教育、文化、医疗、体育、商业等设施需求度较高;数量不足,配套不完善问题突出,亟待改善。

组合 782






2:宜阳新区设施满意度调查图表(部分)

同时,目前居民以私家车、摩托车或电动车为主要交通方式;公交线路不方便导致公共交通出行比例相对较低;交通拥挤、停车场缺乏和公共交通不便成为现状交通的主要问题。

②现状总结

通过问卷、现场踏勘及走访等多种调研形式,结果显示综合医院、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养老、老年活动中心、四点半课堂和活动场所等需求量较高,同时存在较为明显的年龄分化差异,少儿群体的主要需求集中在娱乐、零售设施,青年群体更多关注多元的商业业态、购物环境、幼儿看护、体育设施等,中年群体多寻求安全便捷的停车空间、学生接送及看护设施,老年群体则期盼完善的养老设施、公共交通、休闲活动空间等。

    1. 规划路径

(1)四大体系构建

60d289921c2cf_html_8bc8ddad1d653bd8.png 合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通过服务设施、交通系统、休闲空间、商业配套四大体系的规划完善和引导提升,打造符合不同年龄群体需求的社区生活圈。

3:四大体系示意

(2)规划原则

规划突出不同社区不同人群的切实需求,以生活圈为空间依托提供人性化、差异化、高效性的公共服务,同时从使用者心里需求出发,满足不同人群不同时间不同层次的多方位需求。同时规划将在传统控制要素基础上,额外关注物质空间之外的生活内涵要素,结合社会治理,补充提升社会交往、居民认同等方面的内容。

(3)四大行动实施

行动一:塑造社区公共活动中心,引领全龄设施体系

主要通过改造提升2处社区服务主中心、2处社区服务次中心、4处小区服务设施,新增及改造幼儿园、小学等教育设施,改造农贸市场,完善公厕、垃圾中转站等。

以社区综合治理为核心,破解社区服务碎片化的现状,将社区事务办理、养老、幼儿看护、文化健身等原本单项服务串联起来,多主体协调,打造便捷、丰富、邻里氛围浓厚的生活圈。其中,1处社区服务主中心结合原有社区办公用房,打造为市民驿站,成为社区生活圈的核心综合便民设施。以“服务延长线、政务延伸点、自治平台面”为功能定位,集“党建引领”、“事务办理”、“综合为老”、“生活服务”、“就业创业服务”、“心灵港湾”、“少儿活动”、“文化休闲”等为一体,优化提升原有的街头广场和绿地配套,在楼梯外侧加建电梯及卫

组合 438 生设施,以满足无障碍的要求以及该区域亟需公厕的现状。









组合 4374:市民驿站平面图、改造后效果图








5:市民驿站内部办事大厅、活动中心场景示意

同时将市民驿站的另外两大职能,社区卫生服务站、日间照料服中心和长者照护之家作为二期项目设置在枣树社区现有养老服务中心内,南楼增加电梯及其他无障碍设施。西半部分为社区卫生服务站,含康复理疗室,东半部分为老人棋牌、文艺、手工和阅览学习等活动室等。南楼西侧为社区食堂,南楼二层中部为长者照护之家,南楼三层的幼儿看护、智学堂、四点半课堂,均为准公益性质,将以政府提供场地和水电外,择优外包给有相关经验和能力的育儿和教育机构。对社区内低收入家庭及特殊家庭,政府给与一定补贴。

组合 442






6:市民驿站内部诊疗、老年活动室、社区食堂场景示意

行动二:改善交通出行环境,贯通全龄适宜的慢行系统

考虑全龄人群的公共交通出行,优化公交线路,结合主要慢行道新增自行车租赁点。沿支路划定分时停车位,制定错时共享车位。在市民驿站西侧的空地设置一个立体机械停车场,同时增补充电桩设施,远期可适当增设智能充电桩,从根本上提升城市交通微循环效率,提高城市路边停车的面积和数量,改善城市交通出行环境。优化道路断面,适当增加步行带宽度,丰富人行休憩空间,改造断头路和丁字路,打造步行友好街道体系。

利用现有公园绿地及社区内部绿化空间打造慢行系统。连通公园、林地等生态空间形成外部环廊,设置步行、自行车骑行综合道,沿路结合绿化增设座椅、游憩设施等,在主要入口设置游园驿站。完善社区慢行系统,形成内部游线,以文艺西路为主要游线,连接各小区主要出入口。改造文艺西路断面,完善步行道,局部增设骑行道;小区游线设置步行、自行车骑行综合慢行道,结合公共空间增设座椅、游憩设施等。沿主要入口周边设置自行车租赁点,为二级服务站。

组合 539









7:外部慢行系统规划图 8:内部慢行系统规划图

组合 620







组合 7619:慢行道、驿站、休憩设施场景示意








10:文艺西路断面改造示意

行动三:挖掘连续的休闲游憩空间,筑造城市共享公共单元

考虑全龄人群的公共活动需求,挖掘自然生态、历史文化资源,合理改造存量空间,整合小型、零散的公共空间资源,打造多样化的城市生活场景。

重点对外部活动场地、公园绿地广场、小区内健身点进行提质改造。其中外部活动场地利用宜春中学南侧空地,打造特色运动带(篮球场、五人制足球场、网球场)。公园绿地广场提升现有开敞空间的设施品质,重点打造入口游园、枣树社区群众文化广场、山体游园。小区内部利用现有空地,新增教苑小区街头绿地。挖掘社区文化底蕴,以枣树、翰林等为元素,设置富有特色的休憩座椅、垃圾箱、标识标牌、雕塑、艺术装置、公交候车亭、景观灯等设施,打造社区特色文化。

组合 612








11:休闲活动场地规划图 12:入口广场效果图



组合 621






13:运动带、山体游园、广场场景示意

行动四:多元复合创新业态,营造和谐乐活的服务场景

针对商业活力不足、业态单一的现状,通过城市功能混合,将居住、商业、公园绿地、文化休憩相互渗透,优化公共空间结构,提高公共空间品质,打造充满活力的城市空间。

提升现有社区内小商业,引入新业态,升级改造现状枣树园农贸市场,沿街新建多处净菜超市、便民超市等,对现有三个小区级商业网点进行沿街环境改造提升。

将现文艺西路的部分小商业和现状临时摊位统一归并管理,利用沿街门面和广场,打造邻里新集市。并结合枣树园文化广场,定期举办一定规模的美食节、夜市、文创集市等。

组合 734









14:商业总体布局图 15:农贸市场改造效果图

组合 738







16:集市场景示意

60d289921c2cf_html_55de70fd7cbb8183.png

17:文艺西路改造平面图

点打造文艺西路业态复兴,将一条运动带、三大绿地广场、四点特色提升、四段沿街立面提升进行串联,将健康、文化、休闲、生态等主题融入社区生活圈,营造时尚宜居、文艺乐活的社区氛围,构建全龄认同的有归属感的生活共同体。

组合 772







组合 78818:绿地广场改造效果图















19:沿街立面改造效果图

  1. 结语

近年来随着社区生活圈模式的发展,从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充传统居住区的理念和设计方法,本文将全龄友好的理念贯穿到社区生活圈的规划设计中,以居民差异化需求为导向,提出具体实践性的路径和方法,以期为今后全龄社区的广泛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于一凡,贾淑颖.终生社区,终生住宅——英国城市的适老化建设路径[J].上海城市管理,2017,26(05):40-44.

[2]HARDINGE. Towards lifetime neighbourhoods:designing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for all[R].2007.

[3]Lifetime Homes Design Guide[EB/OL].(2016-07-06)[2017-08-20].http://www.lifetimehomes.org.uk/pages/lifetime-homes degign-guide.html

[4]薛峰,李婷.全龄友好社区理念下的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更新改造实践[J].当代建筑,2020(05):36-38.

[5]李小云. 包容性设计——面向全龄社区目标的公共空间更新策略[J].城市发展研究,2019,26(11):27-31.

[6]张可心.全龄养老社区规划设计策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20.

[7]汪劲柏,常海兴.全龄友好社区的“场景化”设计策略研究——以中部某市老旧小区连片改造设计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21(01):38-44.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