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抓意象析诗意 把握意境破鉴赏——初中生古诗词鉴赏方法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24
/ 2



巧抓意象析诗意 把握意境破鉴赏

——初中生古诗词鉴赏方法初探

王定霞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南阳初级中学,浙江 杭州 311227)


[摘要]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更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词占有不小的比例。对今天的中学生来说,在阅读古诗词时存在着语言文字、文化知识、社会背景等诸多障碍,因而它成了中考试卷上一道难度系数较大的考题。怎样培养、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笔者从四方面谈了自己的一已之见:一是抓诗题、作者和注解,整体感知内容。二是立足于意象,把握住意境。三是抓住诗眼,重点突破。四是立足表现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关键词]

古典诗词 意境 意象 诗眼

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阅读赏析古诗词也占有一定的篇幅。语文新课标对古诗词的阅读和鉴赏也做出了详细的说明和要求。在历年的中考中,阅读鉴赏古诗词也成了必考题目。为此,培养与提高初中生古典诗词的阅读赏析能力,是广大初中一线语文老师的神圣使命。

  笔者多年在一线教学,积累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以下主要从四个方面说说怎样培养和提高初中生的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一、抓诗题、作者和注解,整体感知内容

之所以在古诗词赏析中,许多学生觉得难,中考中得分率不高,究其主要原因是许多学生根本没有把诗读懂,答题只是跟着感觉走。其实,要把诗读懂并不难,首先要整体把握全诗的内容及情感,其次在针对具体问题采用抽丝剥茧的方法深入去理解就没问题了。那怎样去整体把握全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呢?其中题目和注解就是我们理解古诗很好的一个突破口。题目往往是诗歌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往往可以看出诗歌的主要情感,或者可以了解诗歌写作的主要内容。比如杜甫的《春夜喜雨》,题目就传达了作者对春夜之雨的喜爱之情;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题目就表明是送别的。通过题目,这就基本把握了诗的内容和情感了。如2010年杭州市中考赏析元好问的《同儿辈赋未开海棠》,题目就传达出了该诗写的内容是和儿女们一起做关于还没开放的海棠花的诗。理解了题目,诗的基本内容就不难把握了,再做对应的题目就会有的放矢了。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因此,一定要关注诗歌的创作者。要通过多方渠道知晓诗歌作者的基本情况,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特征,他的生平经历,他的个性特点,他的作品倾向、语言风格等。这些对我们把握诗歌内容都有一定的帮助。如果作者是杜甫,我们就要想到他身处唐朝由盛转衰之时,他的诗歌内容往往是表现“忧国忧民”的情感,格调往往是“沉郁顿挫”;如果作者是陆游,由他处所的时代特点就不难想到他的诗内容大都是表现抗敌报国收复失地的情感。而知晓这些作品背后的信息, 要靠平时方方面面的阅读积累。像李清照的词, 如果我们平时就对她的生平经历多一些了解, 在读她的词作时,就能基本把握她的感情基调。她的词作明显以她的经历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的词作爽朗明快,小资生活情调浓郁。后期她尝尽了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悲苦,所以她后一阶段的词揉进了国破家亡、山河破碎的无限愁绪。有了这些隐性信息的积累,即使遇到陌生的诗,但只要知道了他所处的时代,他的作品创作走向,也就可大概有所把握了。

解读了题目,作者之后,为什么跳过诗歌的内容而强调从诗歌的注解入手?因为注解或表明作者的生平经历,或是对时代背景的勾勒,或对诗词中某个关键字词加以阐释,这些往往是思考作答的暗示。通过这些注解,我们可以隐约捕捉到诗人的思想脉络。

通过这些注解对诗歌创作背景内容情感等的基本了解之后,再去研究诗歌的具体诗句,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二、立足于意象,把握住意境

对古典诗词的赏析,要明白两个概念,即意象和意境。

意象就是赋予了一定的情感意义的一个特定的物。可以说古典诗词若没有意象,就构不成诗词,就无法完成作者的表情达意。诗词就没有精神和灵魂,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赏析古代诗词,就必须准确找出诗词中的意象,从中剖析它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从而准确把握意象的含义。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三个句子中,共有九个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枯藤和老树已走至生命的尽头,本来就给人一种死寂低沉压抑之感,所以这两个意象就给人以低沉压抑苍凉之感,乌鸦在黄昏也在寻找着回巢的路,本没有孤独之感,而对于一个在外漂泊的游子来说,乌鸦尚且在黄昏时分往巢里飞,而我却不仅归家遥遥无期,甚至今晚的栖息地尚无着落,怎不令人倍感凄凉孤独?联系起来,这些意象就暗示出了游子凄凉孤寂的情怀:中间三个意象含有温馨、恬静的情调,反衬出游子思乡,苦于漂泊的愁绪。正是借助这些寄寓了作者情感倾向的物,才完成了整首曲的表情达意。

那意境又是什么呢?意境简单来说就是由诗词中的不同的意象勾连起来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把握意境的前体是要立足意象的分析。如: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青翠,秋山日潺瑗,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构成此诗意境的意象是多元的,山、水、落日、孤烟、鸣蝉有层次地展开,每一种意象,都以安适闲逸的感情色彩,经过诗人的匠心组合,呈现出一个闲逸旷达的整体境界。这就是诗歌的意境。

三、抓住诗眼,重点突破

所谓诗眼,是指古诗词中最醒目或对诗意的表达起至关重要的字、词、句。透过诗眼可窥视诗文全部的内在气韵的律动,映照出整个作品的精神风貌。在古典诗词赏析中,如果能紧扣诗眼抓突破,便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片言居要的效果。那么, 如何去捕捉诗歌的诗眼呢?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条途径:

一是寻找陌生化处理的字词。但凡在古诗词不合常理的用词,都是理解古诗词的突破口,抓住这些陌生化的字词,深入剖析,就能理解诗词的要点了。如王维《过香积寺》中名句“泉声咽危石,日色冷清松”,诗人用“冷”来形容“日色”,想来日色不是暖的吗?如何能冷?仔细想来,夕阳西下, 太阳的热度骤减,昏黄的余晖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这情状,岂能不“冷”?

二是寻找集中体现作者思想情感的词。这种词语一般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如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其中“红”“火”“绿”“蓝”等绚丽多彩的词,把江南美景写得色彩鲜亮动人,让人难以忘怀,怎么能不忆江南?

四、立足表现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古典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大体可分为修辞手法和狭义的表现手法。其中修辞手法主要着眼于句子的修辞,常用的有比喻、夸张、拟人、双关、互文等等。而表现手法主要着眼于诗歌整体的表达效果。常用的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化用典故、虚实结合等等。

(一)修辞手法

1、比喻、夸张和拟人是最常见的手法,就是在现代汉语中也常用,教给学生注意关注诗句中的修辞运用。抓住古诗词中一目了然的修辞,从修辞入手,解读诗意。如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运用比喻的修辞,把一望无际的大沙漠比作是雪,把月光的清辉比作是深秋的寒霜洒满大地,就把那种清冷、寒气袭人的景致特点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二)表现手法

1、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直抒胸臆也叫直接抒情,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全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直接通过登幽州台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借景抒情是作者不直接倾吐自己的情感,而是把自己的情感含蓄地附着在笔下所描写的景物上。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如柳永的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字字写的都是景,然而客观图景里所蕴含的离愁别绪、凄凉情怀,读者自能从诗人描写的“柳、风、月”上感受得到,情与景达到了高度统一。

托物言志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如刘桢的《赠从弟(其二)》:“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看似状青松之姿态,实则借青松的刚劲,明确志向之坚贞。托物言志中所托之物与所言之志一定有相似性。掌握了这个特点,深入理解古典诗词中物或景的特性就不难把握作者所言之志了。

化用典故就是化用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来表达思想。用典可以丰富诗歌内容,收到言简意赅、生动含蓄的表达效果。用典是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用典的“典”要靠平时的积累,知道这些典故的出处和意思,才能很好地理解作者用典的意图。如曹操(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用《史记·鲁周公世家》中周公为接待贤士而中途停止吃饭这个典故,表示自己也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中国古典诗词味美而韵长,悠远而深厚。对古典诗词的鉴赏的方法、途径也需要在长期的实践积累中不断涵咏和玩味,不断丰富和完善。以上四方面仅是我对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的点滴积累,粗拙之见。


参考文献:

[1].叶圣陶 吕叔湘 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M]. 开明出版社,1995

[2].郑宝隆.怎样阅读文言诗文[J].语文学习,2009.10

[3].张必锟.学文言非诵读不可[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0.8

[4].闵文.教师示范,由读入写——古诗词鉴赏教学例谈[J].中学语文教学,1999.4

[5].孙芳铭.高考深度阅读 古代诗文阅读与鉴赏[M].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6

[6].马德高.郝淑美.拿下初中古诗词鉴赏[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

[7].裘新江.古诗词创作鉴赏基础[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8

[8].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