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思考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24
/ 2

独立思考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策略

马建荣

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庄上镇庄上学校 033300

摘要:新课标对小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独立思考能力指的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判断和思考的综合能力,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与未来成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小学阶段,学生年龄较小、学习能力发展不充分,缺乏进行独立思考的条件,需要教师的积极指导和有效教学。本文从数学教学中的误区出发,根据问题背后的具体原因,提出转变教育理念与创新教学方法的意见,为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独立思考能力;小学数学;培养策略

小学生正在积累知识、培养数学思维和数学兴趣的关键阶段,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对未来学习与发展影响深远。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独立思考能力逐渐成为评价学生综合素质情况的重要标准,吸引了越来越多教师对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关注。数学教师应该从当前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探究学生无法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根本原因,并针对相关原因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构建能够释放思维活力的高效数学课堂。

1.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1难以发挥学生主动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部分数学教师教育理念存在误区,过多占据课堂主体地位,将数学概念、数学问题与解决方法“填鸭式”输送到学生群体中去,忽视问题探究环节,导致学生缺少发挥自主性、独立思考的机会,最终对学生综合数学素养的培养产生不利影响。

1.2教师教学方法缺乏吸引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由于部分教师教学方式单一,采取授课与题目练习相结合的方式,忽视问题导向的设置,导致数学课堂缺乏互动环节,学生无法在缺乏互动的环境中进行有效思考,教学效果差。

1.3教师作业布置方式单一

作业是教师巩固教学效果的重要工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忽视了课后作业扮演的重要角色,一味选择书面作业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忽视了实践性数学作业在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上的重要作用,学生无法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得到思维训练,影响作业布置的实际效果。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策略

2.1转变教学观念,分层训练逻辑

教学观念是制定有效培养策略的前提。针对当前部分教师忽视学生主动性发挥的问题,学校首先可以引导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关注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主动性,一方面将培养学生核心数学素养作为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学生能力素养的差别选择不同的培养方案,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同步发展。

比如,教师在进行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的教学时,就可以根据学生对图形知识了解情况的差异性,鼓励较为熟悉的同学动手绘画,思考如何利用现有图形构建更高级的图形;引导了解程度一般的同学指出图形关系,思考图形特征;对于能力层次较弱的同学,则可以把分辨图形、了解图形特点作为教学目标,进行图形分类的学习。通过这种方式,教师不仅能兼顾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的思维发展,还可以借助这种分类思考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2.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学习情境是影响学生兴趣与注意力的重要因素。针对当前数学教学课堂缺乏自主探究环节的问题,教师就可以根据知识内容,通过问题预设、问题导入、集体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配合教师授课节奏积极思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比如,教师讲授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知识时,可以为学生展示一段与长度段位和距离描述相关的教学视频或卡通动画,向学生抛出问题:“比长短的依据是什么?”在学生做出思考和回答后进一步提问:“你们提到的长度单位在数学中怎么表示呢?”然后展开知识教学,在学生掌握米、厘米基本长度单位后,询问学生“这些长度单位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和假设,在知识讲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也可以选择一个问题作为主要线索,在上课前通过知识预设的方式向学生们提出,并引导学生跟随教师的授课节奏集体讨论问题、补充问题条件,获得关于某一部分知识的深刻认识。

2.3生活化教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生活经历和校园环境,也强调生活化教具的设计和合理运用。有效的生活化教学能够更加清晰的为学生呈现课堂知识、解释相关概念,在增强知识体验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在部分教师教学方式缺乏吸引力的背景下,教师就可以从生活化教学的应用出发,充分利用教学设备和教具,为学生创造在生活化情境中思考数学问题的机会。

比如,教师在讲授“位置与方向”时,就可以将学生带出班级,在操场观察不同教学楼的位置和方向,思考在自己回家的过程中是否注意过小区、道路等生活要素的位置和自己家不同房间的朝向;也可以提前准备一个简单的立体模型,在模型中标注方向,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与常见的商场模型、楼房模型结合起来,将平面的知识立体化,打开学生思路,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发现问题。

2.4创新作业布置方式,鼓励学生实践

作业布置方式包括书面形式的作业和实践形式的作业,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度降低书面作业的比重,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布置实践活动类的数学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解决教学过程中提出的探究性问题。

比如,教师讲授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的制图与分析时,就可以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适用范围设计一个课后探究类数学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在父母的帮助下统计一定时间段的生活支出,根据数据制作表格、绘制“关于家庭支出变化的折线统计图”,并根据折线趋势进行自主读图,总结支出特点、支出总体趋势和出现变化的原因;也可以根据统计的概念设计小组实践活动,布置学生在阅读、电影、音乐等主题中任选一个,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班级偏好的统计,在体验数据收集过程后根据课本指导独立制图、读图,释放学生思维活力,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结束语: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授课方式是这个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数学本身存在一定的学习难度,为帮助学生更好适应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数学教师必须关注到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价值,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主动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动手解决问题,真正将独立思考能力转变成应对数学难题的有力武器。

参考文献:

[1]包军强.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J].考试周刊,2021(28):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