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路径在抢救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25
/ 2

急诊护理路径在抢救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刘春晓 张蒙蒙 李娜

德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山东德州 253500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护理路径在抢救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将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890例纳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分组,分为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模式)和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急诊护理路径)。观察并对比两组护理有效率、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神经营养因子(NTF)水平以及转诊时间、分诊时间、护理满意度等情况。结果 实验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急诊护理流程可有效提高急诊效率,缩短患者分诊、转诊时间,同时可有效提高患者护理有效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综合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急诊护理路径;抢救;急性脑梗死患者

引言

急性脑梗死属于临床急诊科较为常见的一种急性病,其具有着相对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患者发病后给予及时、有效的对症治疗与抢救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提高抢救效果,更好的改善患者的预后。有相关的实验研究表明,在实施急性脑梗死患者抢救的过程中,其抢救效果与护理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也就是说如果护理不当或者是不合理则可能会降低抢救的效果,反之优质、全面和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可以提高抢救有效性,为挽救患者的生命,降低疾病对患者的影响和伤害争取时间与机会,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应该分析更好的急诊脑梗死患者急诊护理方法。本次实验研究的对象为我院在2018年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抢救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90例,分析了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抢救过程中的应用价值,现做如下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890例纳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完成分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45例患者,其中对照组内男性236例,女性209例,平均年龄为(53.69±7.58)岁,实验组内男性239例,女性206例,平均年龄为(53.78±7.47)岁,两组患者均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组间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运用常规急诊护理服务为对照组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由急诊科护士按照轮班制度值班,如果接到急救电话则应该跟随救护车进行接诊,做好患者病情的评估和相关症状的处理,之后快速送至医院。由家属直接送至医院急诊科的患者则需要做好相关准备,并做好医生的配合工作。

实验组患者的抢救护理方法为急诊护理路径,具体方法与内容如下:

1.2.1院前抢救护理

接到急救电话后应该在5分钟内出诊,并与现场救治人员保持密切联系,对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记录,并指导现场人员进行情绪引导等相关操作。到达现场后应该监测患者的呼吸、脉搏、血压等各项生命体征,并建立静脉通道,与此同时,应该联系院内急诊科室,让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做好降压药物、溶栓药物等相关抢救药物和物品的准备工作。

1.2.2入院后急诊护理

严格制定首诊护士负责制度,由接诊护理人员组成第一负责人,首先,应该进行吸氧和心电监护,做好头颅增强CT以及MRI等相关检查,完成心肌酶、血常规、凝血等相关化验,并结合患者既往病史、心肌标志物的检查和心电图检查等进行病情诊断与鉴别。

1.2.3急诊急救护理

护理人员应该准确的判断患者是否可以进行溶栓治疗,并与患者家属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沟通与交流,给予患者家属一定的心理疏导与支持,缓解其紧张、恐惧和担忧的负性情绪,取得其信任。同时,也应该在溶栓治疗后24小时内对患者的血压、神经功能等相关情况进行密切的监测,定时查看患者是否存在出血倾向,如果患者病情加重则应该给予相关检查和有效的抢救与治疗。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分诊时间、转诊时间、护理效果、护理满意度、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神经营养因子(NTF)水平。疗效标准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实施护理后患者脑梗死症状基本消失,肢体功能基本恢复;有效:实施护理后患者脑梗死症状有效改善,肢体功能障碍、语言障碍等得到有效改善;无效:实施护理后患者脑梗死症状无显著改善,常见功能障碍无好转。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4.0软件进行本研究数据处理,计量、计数资料分别使用(x±s)、[n(%)]表示,分别用t、χ2值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

2结果

2.1分诊时间、转诊时间

实验组分诊时间、转诊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分诊时间、转诊时间的比较(min,x±s)

组别

n

分诊时间

转诊时间

实验组

445

0.84±0.14

39.17±4.13

对照组

445

2.56±0.58

65.13±10.87

t值


39.736

30.773

P值


0.001

0.001

2.2NGF、NTF

实验组NGF、NTF水平分别为(117.59±12.54)pg/mL、(6.89±1.01)ng/mL;对照组NGF、NTF水平分别为(75.14±13.08)pg/mL、(33.28±0.73)ng/mL,由此可见,实验组NG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32.292,P=0.001),而NTF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291.898,P=0.001)。

2.3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度

急诊流程组护理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5.51%(425/445)、96.63%(430/445),传统护理组护理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分别为78.65%(350/445)、80.90%(360/445)。由此可见,急诊流程组护理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传统护理组(χ2=12.560、12.344,P=0.001、0.001)。

3讨论

急性脑梗死属于临床较为常见和多发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类型,以中老年人为主要的发患者群,及时、有效的急诊救治可以减少疾病对患者十分造成的影响,改善患者的预后。而传统的急诊护理方案分工并不十分明确,没有落实责任人,相关的流程和首诊负责制度并不健全,护理操作存在很多不适当的地方,并不能充分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急诊护理路径是一种新型的急诊护理方法,其严格执行首诊护士负责制度,分工明确,且使得各项护理操作流程和路径更加的规划化和合理化,缩短了抢救时间,为提高抢救效果,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了基础。在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急诊护理服务的过程中,急诊护理路径的运用做好了院前抢救护理、入院后急诊护理和急诊急救护理,缩短了抢救准备和实施的时间,保证了护理服务水平与质量,为挽救患者的生命,促进其更好恢复提供了基础与保证。综上所述,运用急诊护理路径实施急性脑梗死患者抢救不仅仅可以提高抢救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同时,也缩短了接诊、分诊、准备抢救和抢救时间,抢救效果理想且显著。

参考文献:

[1]徐宝清,杨润秀,马海艳,张守军.急性脑梗死后轻度抑郁焦虑患者应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的临床效果[J].心理月刊,2020,15(24):192-193.

[2]王明霞.急诊护理路径在抢救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4):247-248.

[3]袁豆.探讨应用急诊护理路径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43):212+214.

[4]张慧燕.优化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34):23+25.

[5]金清河,金盈盈,黄秀.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乡村医药,2016,23(22):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