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绿色本底 提速“两山”转化----以浙江泰顺为例

/ 3

厚植绿色本底 提速“两山”转化 ---- 以浙江泰顺为例

黄东东、叶碧如

温州市生态环境局泰顺分局 浙江省温州市  325500


泰顺位于浙江省最南端,地处温丽宁三市交界处,是浙闽交流的南大门,温丽宁三市协作发展的前沿高地。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置县,寓“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之意。县域总面积1768.03平方公里,辖12镇7乡、289个村居,总人口37.3万,是集山区、边区、老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一体的全省“26县”之一,是生态之县、廊桥之乡、红色之区。作为全省11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与周边县市共同构成华东重要的生态屏障,温州的“大水缸”——珊溪水库有2/3水域面积在泰顺县境内。县域林草覆盖率达76.54%,空气质量优良率、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排名居全省前列,县界出界水质达标率、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常年保持100%、已8年连续位居全省第一,主要河道出水水质、出界水质均达到Ⅱ类以上标准,是全国首批“碳汇城市”、全省第一批清新空气示范区。拥有号称“天然生物基因库”和“绿色生态博物馆”的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享有“神水宝地”、“天下第一氡”盛誉的承天氡泉省级自然保护区,是全国5个建设生物多样性国际示范县之一。良好的自然环境成就了泰顺宜人的居住环境,被称为“中国天然氧吧”、“中国生态养生旅游目的地”、“浙江省十大养生福地”。享有“中国古廊桥之乡”、“中国茶叶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世界蜡都”、“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黄腹角雉之乡”、“中国市场投资开发第一县”等盛誉。

作为浙南边陲的“生态高地”,泰顺县委、县政府始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力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兴县”战略,利用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建设试点“三大试点”地区的契机,积极抢抓乡村振兴战略、省“大花园”建设行动、温州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建设等重大机遇,立足当地特有的绿水、青山、好空气等三大优势,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泰商回归工程,率全国之先探索实施县域要素生态化配置综合改革,将“两山”重要思想贯穿于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全面提速“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6亿元,增长8.2%;财政总收入17.22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1亿元,分别增长25.2%、15.3%;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27亿元,增长9.9%;全年全县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622元、18805元,分别增长9.4%、10.5%;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1156元,比上年增长15%。

一、着眼蓝天碧水行动,打造一流生态环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作为山区县和曾经的贫困县,泰顺在发展经济的先天条件上并不突出,交通和区位基础相当薄弱,尽管如此,泰顺在发展经济、实现群众增收致富的过程中并没有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只讲发展不讲保护,而是以环境质量保持和提升为核心,守好“绿水青山”,统筹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生态环境改善提升和持续发展,多年来,环境质量标志性指标“习惯性”领跑省市,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显著,为生态产业发展、人民群众增收保驾护航,打造了一座过硬的“金山银山”。

(一)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制定《大气污染防治实施计划》,细化分工任务,明确职责要求,强化部门联动,全面开展重点领域扬尘污染防治、涉气“散乱污”企业整治专项行动。同时不断加强大气环境监管体系建设,完成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更新工作,推进空气自动监测点位项目建设。2016-2019年泰顺县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分别为99.4%、99.7%、100%、100%;PM2.5浓度分别为24μg/m3、25μg/m3、19μg/m3、18μg/m3,2017年、2018年和2019年,泰顺县环境空气质量指数均蝉联全省第一。

(二)稳步推进“碧水”行动战。一是以“污水零直排区”“美丽河湖”创建为抓手,全面深化河湖长管理制,扎实推进项目化治水。3年来,全县共安排“五水共治”项目110个、总投资11.5亿元。二是出台《泰顺县乡镇水环境质量考核办法(暂行)》,每年安排专项资金700万元,根据19个乡镇21个地表水质监测结果进行奖励;2016-2019年泰顺县地表水10个监测断面中,Ⅰ类水质断面2个,占20%,Ⅱ类水质断面8个,占80%,断面水质连续多年获省级考核优秀,并荣获省五水共治“大禹鼎”。

(三)全面打响“净土”行动战。制定《泰顺县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全面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不断完善土壤环境监测网络,积极促进土壤环境管理信息化。完成农业“两区”农田土壤16个长期定位监测点的监测工作,为泰顺土壤质量管理、污染防控预警提供了依据,并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详查工作,2018年完成系统录入,实现国土资源、农业、环境保护等部门数据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

二、深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建立最安全的生态屏障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泰顺县是浙江省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县之一,生态系统类型多样,且拥有中国唯一的黄腹角雉保护地——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此为基础,泰顺县成功入选中挪国际生物多样性项目示范县,多次赴国内外交流、学习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经验,承办相关工作会议,并于2018年编制实施全国范围内第一个县级层面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一)立足保护区建设,强化科研宣教。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乌岩岭保护区就与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合作开展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科研工作,成立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院士专家工作站,先后建成乌岩岭黄腹角雉主题馆、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繁育基地、9公顷生物多样性样地建设等项目。保护区现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6种,其中一级5种,二级21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8种,Ⅱ级重点保护动物36种。其中,通过人工繁育和半野生驯养试验成功,世界濒危保护动物——黄腹角雉种群数量提高至500余只。先后被评为“中国黄腹角雉之乡”、全国野生动物科普教育基地和浙江省生态环境教育基地。

(二)推进示范县建设,深化国际交流。借助泰顺被列入全国五个建设生物多样性国际项目示范县之一的契机,持续深化与挪威环境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合作,不断加强国内外交流,2017年11月在泰顺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发展国际研讨会,会上公布2012年泰顺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估达334亿元。

(三)科学编制先行规划,启动动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工作。2018年编制完成全国首个县级《泰顺县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0年泰顺分局委托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开展为期两年的泰顺县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工作,截止目前,调查队共采集植物、大型真菌、昆虫、水生生物等标本16000余份,拍摄各类动植物高清照片8000余张。本次调查发现昆虫新种1个——泰顺带扁蜡蝉 ;在泰顺县境内发现浙江省新记录种1种——七角叶芋兰,以及温州市新记录物种2种,分别为长须阔蕊兰和扬子小连翘;记录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25种等;

三、深入实施生态搬迁,打通生态富民空间

2003年12月14日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泰顺视察时,针对下山脱贫工作,提出了“下得来、稳得住、富得起”九字要求。17年来,泰顺久久为功、一任接着一任干,先后实施了下山脱贫、“一镇带三乡”、跨区域生态移民和生态搬迁等系列工程,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统筹推进扶贫攻坚、乡村振兴,搭建“3个1.5万人”生态搬迁平台实施跨区域搬迁安置。是创新搬迁政策。对搬迁小区统一规划建设确保高品质,对搬迁农户加大补助力度确保高标准,对低收入农户有意愿搬迁而无法搬迁的对象,实行生态搬迁“廉租房”、“共有产权房”等政府兜底机制,确保“下得来”。二是全力保障民生。对生态大搬迁的49个项目,按照商业开发小区的标准做好配套基础公共设施建设,健全小区服务配套功能,确保“稳得住”。三是攻坚增收致富。重点扶持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鼓励搬迁农户以闲置土地、房屋、林地等资产作价入股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等项目,利用山上闲置资源实现稳定增收,确保“富得起”。2003年以来累计通过“生态大搬迁”搬迁安置农户26583户93644人。

四、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做好“两山”转化文章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增长模式,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多年来,泰顺从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而是努力践行“两山”理论,按照“旅游主业化,全域景区化”的发展目标,不断壮大生态产业,实施乡村振兴,把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限制在环境和资源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而推动县域经济持续较快增长,跑出后发崛起“加速度”。

(一)推进旅游主业化发展。泰顺率全省之先提出“旅游主业化”概念,全力构建泰顺全域旅游发展大格局,出台并落实推进旅游主业化发展“1+11”系列政策文件,设立3000万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统筹1.2亿旅游建设资金,积极创建国家旅游度假区。2018年接待游客553.3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产值35.94亿元,分别增长28.5%、28.4%,而近五年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综合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

(二)推进全域景区化建设。泰顺县制定《关于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的实施意见 》,按照“四美、三宜、两园、一净”的建设要求,围绕“一轴六线四区”重点建设区域,明确“抓点示范、连线成片、整体推进”的创建思路;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开展“最干净乡镇(村)、最脏乡镇(村)”评选,打造最美生态家园。累计统筹资金6.3亿元,创成6条精品线、10个精品示范村、98个特色村,努力把泰顺乡村打造成为“村美、业旺、家富、人和”的“中国美丽乡村”。  

(三)推进生态文化品牌打造。积极整合廊桥建筑文化、民俗乡土文化、泰顺石文化等文化要素,加强生态文化品牌提炼,初步构建了包括“山水文化、廊桥文化、石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品牌在内的独具特色的“中国廊桥文化”体系,并通过每年定期举办“中国廊桥文化旅游节”、“三月三”畲族风情节,猕猴桃、杨梅采摘节等特色文化活动,打响“中国最佳生态、世界最美廊桥”品牌,进一步提升泰顺美誉度和知名度。




60d9241a75a88_html_62af116a85dde0f6.gif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