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不良数学思维习惯的成因与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29
/ 2


浅谈小学生不良数学思维习惯的成因与对策

陈书芳

福建省长汀县实验小学 福建省龙岩市 366300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步加快,带动了教育领域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提高,与此同时,在学生的学习课堂上,教师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相应的改变,设计符合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主动作用,让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中真正达到自己能力的锻炼,以及能力的提高。随着当前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能力是当前课堂教学的重点以及难点。教师在课堂进行教学时,要本着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进行充分努力的锻炼为主要目的,不断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真正达到自己学习能力的提升,从而不断获得学习效率的提高。基于此,本文就小学生不良数学思维习惯的成因与对策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思维;不良习惯;成因与对策

引言

所谓的思维习惯,就是指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下所产生的一种稳定思考方式,可以让人们在习惯的推动下用已知的方法和方式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学的重点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变成了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所以在新时代的小学生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习惯上,顺应时代的要求,这就需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结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性格特点、认知程度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习惯引导。本文将结合小学生不良数学思维习惯的成因,探讨小学生不良数学思维习惯的对策。

1.小学生不良数学思维习惯的成因。

(1)思维懒惰。有些不良习惯的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会主动探求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不会主动挖掘数学问题本身提供的信息,更不愿深入思考与探究剖析,而是期望得到问题以外的暗示,这就是思维懒惰。思维懒惰是不少小学生数学学习时常会出现的通病,尤其是遇有较难的数学知识或问题时表现更明显。其原因是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刻苦学习的精神。

(2)受非本质属性的影响。如在“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学习中,例题是“3.22÷0.42”,学生很容易得出“只要把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点都去掉”的结论;在循环小数教学10÷3=3.33的教学中,学生误认为循环节可以从整数开始循环等错误印象。

(3)由于自身情绪的影响。人们会对已有经验有一种偏爱心理,因而会对新事物产生抵制、否定情绪。如有很多学生只有在要求简便运算的情况下才会想到简便运算,若不要求他变,他会仍然按常规顺序进行计算;同样,在解答正反比例问题时,只要老师不规定,大部分学生都用一般方法进行解答,而对运用正反比例的方法有一定的抵制情绪,从而影响新知的学习。

2.小学生不良数学思维习惯的对策

(1)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并加强数学理论思考

数学教学要重视推理过程,感性与丰富的教学方式是手段,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性认识。小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观察和研究。教师常规教学中,要关注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小学生的可塑性非常强,数学教师要在课堂上循序渐进地教会学生用数学思维去看、想、做。具体说来,就是要让学生注重观察,教会学生在观察基础上,提出疑问,构建数学模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数学活动的规律,最后,培养学生运用总结的数学规律和意识解决问题。小学生的逻辑思维不强,为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教师必须吸引学生的兴趣,创设合理和有趣的推理情境,一般先预设一个猜想结论,然后再由师生通过证明等方式寻找理由论证,通过逻辑论证过程,推理出猜想正确与否的结论。

(2)采用问题导入的形式及让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索。

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思维能力,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进行积极的思考,课堂导入的形式能够让学生在课堂的开始,就通过自己的思考以及自己的理解进行知识的探索。这样教师能够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问题讨论中,让学生一步一步的进行问题的探究,从而达到知识的探索。学生在问题讨论的过程中,也会有自己的理解以及自己的思考。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帮助,让学生能够不断发现自己的问题,从而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查漏补缺,得到自己能力的提高。这样也能够让学生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更加集中精力去理解自己有疑问的地方,从而达到学习效率的提升。例如,在进行《分数和小数》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准备几个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探讨,比如,“生活中有哪些与分数有关的实际例子,可否举出几个”“分数和小数之间的关系”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从而进行知识的探索,而且这样的问题设置能够让学生不断地发挥自己的思维思考能力,积极的去回想生活中与这两个数学概念相关的例子,同时能够培养学生一种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思维方式。

(3)组织开放实践活动并提高学生数学思维习惯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由于数学学习的时间是比较有限的,教师没有办法在课堂时间内对所有的数学题型进行讲解,这就容易让学生的思维局限在一个点,虽然掌握了相关的数学公式、定理和概念等,但难以学以致用。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积极拓展课堂的空间,让学生将在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去,通过对开放性题目的自主探索,融合数学思维和数学理论,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习惯的培养。比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课外作业: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让学生通过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突破自身的思维进行解答。

3.培养学生思维习惯的注意事项。

与生活联系起来激发思维能力,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弱。有时他们之所以不能完全理解某些数学概念,不是因为思考,而是认识。这时,老师可以进行数学教学,激活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合作,实现独立思考。例如,在识别三角形,矩形和圆形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命名他们在生活中看到的三角形,矩形和正方形,比如,红围巾,练习本,锅碗等,以便学生实现连接在数学与生活之间,培养数学观察和思考的能力。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提出问题是养成独立思考习惯的开始。教师可以在数学教学中设计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对独立思维的培养。在设计问题时,我们应该有一定的诱因,探索和启发。由于小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解决数学问题时不能很快找到突破点,因此教师在学生思考过程中应给予一定的指导,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让学生在探索习惯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小学生的思维和学习逐渐呈现出高涨的状态。小学是每个学生的基础学习阶段,针对学生理解能力和学习技巧的偏差,教师要注重数学课堂理念,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习惯。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还要强化数学课堂模式,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配合数学“习惯”教学问题,促进学生对数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从本质上锻炼学生的数学解题技巧。

参考文献

[1]张云.浅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D],新课标,2018.

[2]白明.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课堂的重要性[D],新课程(中),2017.

[3]袁继跃.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动手操作的有效性[J].新课程导学,2018(10):59.

[4]刘杰.引导动手操作培养数学能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09):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