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康复机构“1+X”教师培训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以浙江康复医疗中心(青苹果学园)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29
/ 3

综合康复机构“ 1+X”教师培训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

——以浙江康复医疗中心(青苹果学园)为例

李青青

浙江康复医疗中心,310052


摘要:教师培训是促使教师专业快速成长的有力措施。本文以“浙江康复医疗中心(青苹果学园)”为例,通过分析康复教师现状,针对康复对象类别多样、康复教师专业背景复杂、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需求高等现象,建构实施师训引领、骨干带动,宽基础、小模块、多选择的“1+X”教师培训课程体系。

关键词:综合康复机构、“1+X”教师培训课程体系、实践研究


  1. 研究背景

教师培训是促使教师专业快速成长的有力措施。2015年9月,教育部发布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特殊教育教师提出了基本的专业要求和规范,并将此作为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1]。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发布的《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中也明确指出,“扩大特殊教育教师培养规模,加大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力度,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2]。”

通过万方数据标准镜像系统,检索到康复教师现状的相关文献内容,其专业化方面主要表现为:

其一,教师专业背景跨学科、多领域,有的甚至与教育或康复无任何关联,仅接受过短期培训就上岗[3]。

其二,康复教师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发展需求较高,虽然不同岗位、不同教龄的教师需求不同,但专业发展需求都比较迫切[4]。

浙江省235家各级各类特殊儿童定点康复机构中,很少有机构纯粹开展某一类特殊儿童的康复教育,康复教育对象基本包含两类或以上。浙江康复医疗中心(青苹果学园)教育康复对象在2016年之后,由单一类型,转变成为了听障、智障、孤独症、脑瘫等多类型,甚至边缘型、多重障碍类型,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康复教师专业背景也较为复杂(见下表)。

教师资格75人

医师康复治疗资格18人

非教育或康复专业

学前教育

小学

初中

高中

副主任医师

康复治疗师

护士

其他

45

20

6

4

1

16

1

2


二、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法,检索和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材料;通过问卷、座谈及

访谈等调查研究,对康复教师队伍现状作出科学的分析;总结经验,归纳出“1+X”教师培训课程体系的模式和方法进行推广。


  1. 结果

1. 核心概念界定——“1+X”教师培训课程

“1”——是指为特殊儿童康复服务的基本课程,本课题具体包括了师德师风项目、园本研修、继续教育学习、家长工作等教师培训课程。

“X”——是指为特殊儿童康复服务的特色课程,本课题具体包括了感觉统合、音乐治疗、中文听觉口语法(简称AVT)、应用行为分析等教师培训课程。


2. “1+X”教师培训课程目标

2.1 通过“1+X”教师培训课程的实施,逐步建立以“以师为本、以生为终、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康复教育理念。

2.2 打造一支善于学习、善于吸纳、善于思考,具有一定理论高度、业务能力强的适应现代康复教育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逐步形成适应现代综合康复机构康复教师培训课程体系。


3. “1+X”课程体系模式建构

3.1 “1”——师训引领、载体推动

面向全体教职工,基于儿童的一般发展规律为前提,借助浙江省教师培训管理平台,围绕师德师风、园本研修、继续教育学习、家长工作,分层分科,立足一线,梯度推进。

3.2 “X”——骨干带领、氛围促动

基于特殊儿童(听障、智障、孤独症、脑瘫)康复教育的进一步提升,由专家、学科带头人推进,在感觉统合、音乐治疗、中文听觉口语法(简称AVT)、应用行为分析等内容的深入学习。


4. “1+X”课程体系运行机制

4.1 制度、绩效双重保障

4.1.1 修订《青苹果学园奖励性绩效工作实施办法》

在中心原有奖惩、考核办法等基础上,完善《康复教育量化考核评估细则》,修订《青苹果学园奖励性绩效工作实施办法》,调动教职员工工作积极性,一方面抓康复教育教学质量,一方面兼顾基层机构指导和实习带教。奖励性绩效工资在定岗定人定总量的前提之下,既从职称体系方面出发,鼓励教职员工在专业技术职称上的提升;又考虑到岗位职位变化,兼顾管理的评价考核。

4.1.2 编制《青苹果学园幼儿园师德实操手册》

根据学园教师师德培训制度,编制《青苹果学园幼儿园师德实操手册》。手册分上下篇,上篇进一步明确了学园办园的思想、目标、职责,进一步规范了教职工各岗位职责;下篇以优秀的先进事迹和康复个案,带动教风学风。加强康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康复教师的师德素养,自觉规范思想行为和职业行为,展示康复教师阳光美丽、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良好形象,唤起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传统。


4.2 师德、康复典型双重引领

4.2.1 开展全园师德项目培训。严格遵照《关于做好2021年上半年滨江区中小学、幼儿园师德项目申报与实施工作的通知》(滨教院[2020]105号)文件精神,由园长牵头制定师德培训计划、组织全园教职工开展师德学习。

4.2.2 开展省特教园丁先锋、30年教龄骨干教师等优秀教师的师德先进事迹学习, 树典型,学先进。

4.2.3 利用学园的微信公众号,不定期推送成功康复典型个案——“康复好故事”,宣传儿童康复事业的成就,提升康复教师的职业幸福,提高家长的康复信心。


4.3 以研促训,合力提升

4.3.1 学园把控研修方向

学园针对听障、智障、孤独症、脑瘫等多种类型特殊儿童,言语、语言障碍的共性问题,提出集中开展言语语言的评定、康复研讨。要求针对每类障碍儿童,甚至同类障碍儿童不同个体,其言语、语言的发展水平不尽相同问题,侧重展开以科室为单位的研讨方式的园本研修。

4.3.2 科室分组研修实操

全园四个科室(启音科——侧重听障儿童康复教学;启智科——侧重智障和孤独症儿童康复教学;启能科——侧重脑瘫肢体儿童康复教学;早期教育康复科——以各类特殊儿童的诊断评估、门诊康复训练为主),根据学园园本研修总目标,制订科室研修计划进程,按时按要求开展研修活动,完成作业任务,展开“园本研修项目质量评价满意率表”填写,为每位教师提供充分的表达思想、观点的机会。

4.4 服务家长,培训技能

4.4.1 成立家长学校

学园牵头成立家长学校,专人负责统一计划的制定、实施与监督;各科室各条线,根据康复教育对象、以及康复教学实施形式,协助落实。

4.4.2 推崇草根专家

学园倡导以家庭为中心的康复,家庭康复效能的提升成为特殊儿童康复的有力保障。在沿用以往常规新生家长培训、家长会、家园开放日、亲子同训等形式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等不同形式寻找家长需求点,以科室为单位,聚焦“核心”问题,推崇草根专家,开展至少每月一次线上指导培训;同时以学期为单位进行考核。


4.5 梯队建设,培养骨干

4.5.1 教师

所有执教师资格证老师(共计75人)全部录入“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浙江省教

师培训管理平台”,接受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滨江区教育局)的业务指导。严格按照《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若干规定(试行)>的通知》(浙教师[2010]175号)和《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学分制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浙教师[2016]7号)文件要求,按时按计划完成相关职业道德与法规、保教知识与方法、幼儿发展与教育、保教策略与艺术、保教反思与研究及教育改革与素养等各领域层次的继续教育学习。

4.5.2 康复治疗师

康复治疗师,取得中级职称(即主管技师)的康复治疗师,需接受“浙江省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系统”规定的每年25学时继续教育学分学习;初级康复治疗师,则需接受市级及以上单位组织的业务培训不少于24学时。

4.5.3 学科带头人

听障、智障、孤独症、脑瘫等各岗位各条线实名制认证的康复学科骨干,按上级主管部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康复部、中国听力语言康复中心要求,完成其不定期举办的各类残疾儿童康复学科带头人培训学习任务。


4.6 追求特色,精准康复

学园利用各种资源,推荐在感觉统合、音乐治疗、中文听觉口语法(简称AVT)、应用行为分析等领域岗位康复教育有特长的教师,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康复教育技术和方法,促使诊断和评估方法更加细化、康复教育选择更加精准。同时要求其在夯实自身理论,追求康复教学更加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生动化,不断摸索独特的康复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展开学园内部的二级培训,既锻炼自身理论实践的统一,又做到资源利用最大化。


  1. 1+X”教师培训课程评价体系

5.1 绩效评价机制

修订绩效方案,完善教育康复量化考核评估细则,健全绩效评价机制。结合师德师风、继续教育学习项目考核、中心原有奖惩制度、部室月度考核等基础,实施奖励性绩效工资。奖励性绩效工资在定岗定人定总量的前提之下,既从职称体系方面出发,鼓励教职员工在专业技术职称上的提升,考虑到岗位职位变化,兼顾管理的评价考核;又将师德师风、园本研修、继续教育学习、家长工作等考核纳入其中。以调动教职员工工作积极性,既抓康复教育教学质量,又能兼顾基层机构指导和实习带教任务。

5.2 量化评价考核

借助2019年浙江省二级幼儿园评估、2020年中残联委托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开展的量化考核契机,各科室以康复教育对象或康复教学形式的不同,由业务园长牵头开展公开观摩活动、推门听课等各种形式考核,对康复教学进行过程性评价。

5.3 动态化展示评价

特色课程的骨干教师,在完成培训学习的第一时间除了需要在学园内部开展二级培训外,还需流动科室间康复互助教学,学园的微信公众号实时跟进。


  1. 思考

“1+X”教师培训课程,以促进康复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以促进特殊儿童发展为终极目标;以基于并引领康复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为核心内容,以提高康复教师实践能力为核心取向;以激发康复教师专业自主、提高终身学习力为基本着力点,课程理念科学。课程体系的基本架构,宽基础、小模块、多选择——既有面向全体教职工的师德师风、园本研修、继续教育、家长培训,又有针对学科领域的感觉统合、音乐治疗、听觉口语法、应用行为分析等特殊培训;既构建了必修课程,又尊重康复教师个性化需要,把“培训”转型为“研修”;既囊括了康复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素养的提升,又考虑了专业实践能力及自我发展能力的内容。自该课题2020年6月立项实施以来,共计6人次相关课题在区级以上层次立项,打破了自2016年学园成立以来无立项课题的局面;14篇论文发表或获奖;家长康复满意率达98.9%。

目前特殊儿童的康复教育,仅听障儿童的康复教育有一套由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主编的全国听力语言康复教育改革项目系列丛书——《听障儿童综合活动示范教学指导》(托班、小班、中班、大班);其他各类障碍儿童没有系统的教师指导参考用书。康复教师日常的康复教学,尤其是一对一个别化康复教学,更多的是凭借个体言语、语言或学习能力等各类评估结果,结合康复教师知识、实践经验,个体的障碍特征、兴趣爱好等设计教案、展开教学。

这样可以确保教案的针对性、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但费时费力;对新加入的康复教师,或刚接手不同障碍儿童的教师而言,并不能较好地从个体评估或障碍特征出发,寻找到针对个体的发展目标,影响康复进程;同时特殊儿童也存有共性问题。设想,“1+X”教师培训课程,在园本研修基础上,提取各类特殊儿童共性基础问题,围绕关键技能——生存基本技能(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社会技能——基础人际交往能力、沟通技能,遇到问题时,具备基本的自我控制及自我调节能力,通过家园合作共融,开设情境下教学体验,形成相对系统适合康复教师的参考教材,并在实践中不断验证调整,形成学园康复教育特色课程!

“医教结合”的特殊儿童康复教育本质,需要康复教师清楚每一位特殊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全面了解每一位特殊儿童残疾状况,才能设计更具针对性的康复教学计划。“1+X”教师培训课程,亦考虑了康复教师康复知识与技能的专业需要,如言语语言康复训练的园本研修、感觉统合培训。同时学园也争取拓宽了康复教师康复教育培训的渠道,执有教师资格证老师全部录入“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浙江省教师培训管理平台”,中级康复治疗师录入“浙江省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系统”,借助各自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接受相应继续教育学习。因此该课程体系的推广需要残联、教育、医疗等多个部门共同配合。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征求意见公告.2015.

[2] 教育部,发改委,民政部,等. 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印发《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 年)》的通知.

[3] 王 芳,杨广学.“国内自闭症干预与康复现状调查与分析”.医学与哲学,2017年10月第38卷第10B期.

[4] 李永勤,朱月情,林海英.“上海市听障儿童康复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及需求调查研究”.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7年第15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