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生命课堂之我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29
/ 2

语文生命课堂之我见

史金凤


山东聊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中学

一直以来,我力推并践行生命课堂。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力?下面我结合具体的例子谈一谈自己的想法。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我认为语文就是生命,每一篇文章或每一部著作都是一个个鲜活而饱满的生命体。既然如此,我们在进行阅读时,一定要融入其中,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交流。这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心灵与心灵的碰撞。只要认识到了这一点,语文教学便有了生命力。

鉴于此种理解,我在课堂中制定了如下原则:1.语文无差生,开口即语文,学习语文是很容易很简单的事情。2.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课堂的主宰,课堂因学生而精彩。因此,语文课堂要人人参与,人人精彩。3.努力做到心、奇、异、美。“心”即“心灵、心声”。语文课堂是学生灵感展示的殿堂,是同学们才华展示的舞台。但凡展示,皆需做到“言为心声”,说的就是此种含义。“奇”即奇思妙想,鼓励学生借助教材用自己的生花妙笔抒写自己的广阔生活。“异”即与众不同,不重复别人,做真正的自己,树自己的风采。“美”指的是语文的内蕴,语文是一种艺术,是一种享受。这就要求同学们在课堂中把展示的内容、形式、肢体、表情、感情等都完美地融到一体,使之成为一种精品,让人欣赏。

在以上原则的指引下,结合学科特点,我制定了一条语文课堂展示的总思路,即读—析—悟—获。简单的四个字其内涵是不简单的,具体来说,读即对文本的朗读,可声情并茂读,可分角色读,可表演读,可唱读。优美的散文适合声情读,小说则分角色或表演课本剧,诗词的学习可唱读,把各种方式综合起来是比较有效的。语文离不开读书声,多给孩子们指明一些方式,会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及热情。析,即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根据自己的理解,从文章的内容、写法、结构、文采、修辞等方面切入,疑难处可以借助资料来解决,也可以和同学讨论。分析要深刻、透彻。悟,即对文本内容的一种创作,由文本的某个情节引发的灵感创作,这种创作是语文的灵魂。没有创作的学习不是真正地学习。学生的感悟内容是灵活多样的,形式更是丰富多彩的。获,即学生的学习总结。一节课即将结束,总结孩子们的成果,总结课堂所得。我通常用下列方式来总结:在学生发言时,我会及时把学生发言内容中有价值的东西呈现在黑板上,利于对学生进行现场的反馈。

前几天,我在学校听初三的课,几位老师都在上《出师表》。听来听去,套路是一样的,教师带着学生逐字逐句翻译,翻译一段背一段,这样子下来,一篇《出师表》一周也上不完。不但如此,教师也感觉没有了新鲜感,学生也容易产生烦腻的心理。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结果,原因还在于教师没有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没有点燃学生的激情,致使课堂出现了一潭死水的现状。如何才能够让课堂富有生命力呢?三思之后,我给老师们提出了这样的方案:用三课时完成《出师表》的学习任务。第一课时,让学生自己学习二十分钟,边学边标记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到学生中间了解学情,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渡过难关,尤其要关注个别学不进去的学生,要手把手教给他们。然后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学习困惑,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全班同学面前解决,师生合作,共同完成。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在这个基础上,开展第二课时:此时仍然是以小组为单位,教师提前分配任务,每个小组负责流畅翻译一至二个自然段,对所负责的段落要特别关注重点字词句的含义。当然,作为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讲解,该纠错的纠错,该讲解的讲解,该补充的就要及时补充。比如,“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huán)、灵也”一句,既有古今异义词,也有句式上的变换,学生翻译起来是有困难的,此时需要教师在知识点的补充上要给与及时的补充。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师生完成重点内容的讲解后,组织学生每两人一小组互相提问,检查所讲内容。然后,教师圈点标画一些字词句让学生现场测试。这样,第二课时的任务就完成了。在学生掌握了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以及能够流畅翻译文章的基础上,进行第三个课时的学习,任务是组织学生有感情地赏读课文,品味感悟,拓展延伸,灵感创作。要求每个学生至少找三处最能打动自己的句子从不同的角度来赏析,可以从写作内容的角度、作者情感的角度、语言角度、句式角度等方面来入手;拓展延伸的内容可以查阅资料,比如写诸葛亮的诗歌、对联、歌曲等;灵感创作可以写一写学文后的收获等。第三个课时的学习时间这样安排:先让学生用五分钟的时间找句子,写赏析,然后组织小组交流,每组派代表发言,发言时间十分钟。接下来,让学生进行拓展与创作,给学生七分钟时间,查阅资料、激情创作,再次小组交流三分钟,代表展示七分钟。最后几分钟,小组进行课堂效果检测,检测内容为学生在发言过程中那些有价值的知识点,这些内容的呈现是教师对学生展示时用心积累的沉淀,这就要求老师在学生发言时要精力集中,及时板书,筛选最有价值的信息呈现在黑板上。这样下来,三节课就差不多能够学完这一课。至于文章的背诵,可以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早读时间完成。对于《出师表》这样的长文,我一般都是这样设计的,而对于《陋室铭》这样的短文,我可以把三节课缩为一堂课的三个环节。

大家很明显地看到无论是哪一个环节的设置,我都注重了对学生的重用,重用学生的力量和智慧,看重学生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只要能够做到这一点,任何课题都将会精彩无比。但是,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我发现语文老师大都是患得患失,不是怕这个知识点没讲,就是怕那个知识点漏掉,好像是老师讲的越多越细,学生们就掌握得越牢固。课堂不是让老师大显身手的地方,而是学生成长的殿堂,赢得学生者才能赢得课堂。这些东西讲了很多遍了,可是觉悟者仍然是少数,真是让人费解。

鲁迅先生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表达了作者满腔的爱国热情,这份情感就像一个精灵注入了我的心里,让我的教育梦想像燎原之火越燃越旺。我常常思考:语文课究竟应该是谁的呢?结合一线老师的做法以及我个人二十多年的实践,有很多思考分享给大家。

语文课首先应该是学生的。教育家谢觉哉说过:“善于想,善于问,善于做的人,其收效则常大而且快。”课堂的关键就在于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勤思好问善做的能力,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自主自愿讨论、交流、展示、分享。因此,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成长的殿堂,是情感提升的舞台,是灵感放飞和个性张扬的地方。然而,在现实的很多课堂中,我们的学生好像成了被动接受的机器,他们顺从乖巧地聆听着,心不在焉地思考着,机械麻木地抄写着,面无表情地背诵着。看到这一幕幕的场景,我的心在流血。我祈求老师们把课堂还给孩子们吧,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一定会带给我们无限惊喜的。如果你不知道怎么操作,我来告诉你:课堂上,你无需多言,只要告诉孩子们语文是非常简单的,每个人都会学,都能够学会,然后把精心设计好的导学案发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学,再小组合作学,再全班展示学,真正做到独学、对学、群学、展学、思学相结合。这样试一试,你会发现我们的学生真的非常了不起。“放手就是爱”在此时得以彻底展现。永远牢记:学生的悲哀在于依赖,老师的悲哀在于包办。

语文课也是老师的。老师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给孩子们创设一个施展自我的舞台,营造温馨、和谐、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舞台上,老师真正成了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了学生中的一员,成了服务学生、引领学生的人生导师。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影响着学生、感染着学生、激励着学生。当学生有了困惑不能解决时,教师的引领一定要及时有效,最好不要用“这个问题留在下一节课解决”来搪塞学生,因为“这个问题”大多情况下是由教师备课不充分而引起的。因此,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一定要全面、细致,无论是对于教材的精准把握,还是对于学情的深入分析,一定是透彻的。当然,因为一旦把课堂放开了,学生的思维也就得到彻底解放,困惑也会扑面而来,极有可能会遇到学生的问题教师也不能解决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敢于示弱,真诚地向学生道歉,然后引导学生课后自己去探究,或者教师带领学生一块探讨,都是可取的。真正高明的语文老师一定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他能够运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帮助学生解决困惑。当学生课堂中有了精彩的表现时,老师一定要有恰当的语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和鼓励,让学生在赏识和赞美中上进。

语文课应该是学生、教师、教材的有机统一。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静下心来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对教材灵活把握。不但要研究每一课的重点、考点、难点,更要研究每一篇文章、每一次设计带给我们的人性思考和人生感悟。特别说明一点,教师的解读不要干扰学生的理解,当学生对教材理解不透时,教师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可以把自己的理解以分享的方式说给学生听一听,也可以结合现实生活对学生敞开心扉聊一聊,解决学生的困惑点。通过对话、聊天的方式,让师生、师文、生文、生生之间有机融合在一起。教材是工具,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为学习者服务,绝不是机械麻木地教教材。师生通过深入学习、交流、对话,生成对教材的个性解读、对人物的精深揣摩、对细节的精准把握、对文本主旨的深刻感悟,争取让文本内容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指导好我们的人生。

总之,语文课的主人是学生,语文课的引路人是老师,语文课是学生、教师、教材的统一体,三者相融共生,产生良好的化学反应,那便是生命课堂追求的最高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