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山地城市空间拓展与功能布局对策建议—以贵州省长顺县城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30
/ 4

贵州山地城市空间拓展与功能布局对策建议—以贵州省长顺县城为例

杨毅

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摘要】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山地和丘陵占国土面积的92.5%。贵州“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特点,决定了城市都分布在山间盆地或河谷槽地,形成了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山水城市融合发展的布局特点。贵州各县发展受到经济发展阶段和自然地理环境双重影响,县城普遍呈现布局分散、规模小、联系弱等特征。本文以长顺县城为例,重点针对空间拓展和功能布局两个空间发展的重要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贵州其他同类城市空间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贵州 山地城市 空间拓展 长顺

1贵州自然地理特征

1.1地形破碎,资源开发和城乡建设成本高

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山地面积大、地形破碎程度高,破碎和极破碎地区合计占比18.9%,高出西南六省市平均水平的14%约5个百分点。贵州可利用土地资源与地形格局基本一致,大部分地区属于土地资源较缺乏和缺乏地区。耕地和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山区平坝,空间上受限较大,资源开发和城乡建设成本高。

1.2自然区位与区域生态功能十分重要

作为我国西部高原与东部平原的过渡地区、长江和珠江“两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贵州生态敏感性与生态重要性并存。根据《全国生态功能区划》,贵州分属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保持重要区、武陵山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区,区域生态地位十分重要。保护好贵州的自然资源环境、实施生态治理和建设,不但可促进本地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更是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1.3自然条件与发展需求相互制约,易形成恶性循环

贵州自然地质环境因素和生产生活因素是影响全省生态环境水平的主要原因,大比例的岩溶石漠化区及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容易形成“贫困—人口增长—土地退化”的恶性循环,仅仅片面的环境保护和单独的生态治理工程是无法解决的,需要依靠科学的城镇化发展路径,构建社会经济转型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综合措施体系,实现贵州的可持续发展。

1.4生态环境本底较好,快速发展带来明显的压力

贵州自然资源总量富足、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整体保持良好。但随着近年来全省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增长的人口带来的环境和资源压力已逐步显现。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速度加快、部分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镇人口大幅度增加,城乡环保问题也开始不断凸显,产业、生活污染物集中排放程度越来越高。由于基础薄弱、投入不足,发展带来的环境压力未得到有效的控制,大气和水污染问题已经显现。生物多样性保护整体薄弱的局面也日渐加剧,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过快。一些地区生态系统不断退化,物种栖息地不断减少,同时外来物种入侵蔓延加剧,危害日趋严重。总体而言,规划期内全省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将面临较大压力。

2 贵州山地城市空间布局特点

2.1 契合自然地理格局的组团式空间形态

《管子·乘马》云,“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随着现代工程技术能力的不断提升,自然环境对城市发展的限制虽然被不断突破,城市发展过程中伴随着“人定胜天”“向山要地”的理念。但贵州长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工改造自然环境带来的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过大,近十年在生态文明发展要求下,开发建设模式总体仍然遵循“天人合一”的理念。贵州依山就水的地形地貌特征,造就了以“点状、块状、线型”的“组团式”城市空间形态,包括多心式组团(如贵阳市、遵义市)、串珠式组团(如惠水县城、正安县城)、带状式组团(如石阡县城、剑河县城)、双核式组团等多种形态模式(如长顺县城、沿河县城)。以“组团式”城镇空间形态适应复杂的地理空间环境,城市分布普遍呈现布局分散、规模小、联系弱等特点,也呈现出空间形态与自然地理格局高度契合的特征。

2.2空间景观类型丰富多样

贵州独特的地形地貌带来丰富的城市空间景观类型。贵州城市空间景观按照山地型城市分类,可以为坝区型山地城市景观、山坡型山地城市景观(根据地貌类型山坡型又可分为丘陵、低中山、中山和山原等,本文统称为山坡型)和山地河谷型山地城市景观。坝区型山地城市景观多位于贵州省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多分布在黔中经济区。坝区型山地城市景观融合水的要素,又可分为山环水绕、用地平坦型和依山伴水、用地平坦型。山坡型山地城市景观发展受地形限制较大,城市规模普遍较小,人口的集聚使得城市向山坡发展,形成密度较高的城市建设和适应地形的独特城市景观,贵州大部分城市属于这一类。结合水的要素,又可以分为水浸于城、因山为城型和水含于城、因山为城型城市景观。贵州省的河流主要有乌江、南北盘江、红水河、赤水河、綦江、清水江、㵲阳河、都柳江等主要水系。受喀斯特地形影响,贵州省山地河谷型山地城市景观比较常见,江河在城市外围或内部穿流而过,水面较宽,城市沿江呈现线性带状分布,城市规模偏小。

2.3用地功能布局呈现显著的不均衡特征

《雅典宪章》明确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成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对应到现代城市用地和功能布局,也就是合理布局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商业用地、市政基础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绿地和交通设施用地等八大类城市建设用地,强调用地的节约集约和合理均衡布局。其中,工业用地和仓储用地为避免污染和对城市功能的干扰,相对独立分布;市政基础设施用地和交通设施用地在城市建设用地中占比较小,综合考虑设施特,受水源地、能源方向、对外交通联系便捷性等因素影响,各有其布局要求。作为城市建设用地中占比最高的居住用地,及其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业用地、绿地等用地类型,总占比达到50%-75%。《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GB50442—2018年修订)《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等国家规划设计标准明确以各级居住区分布为依托,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绿地构建体系、均衡布局的要求。

贵州山地城市为适应复杂的外部自然环境而形成的“组图式”空间分布的特点,同时,存在各组团规模、组团间空间联系和组团具体形态的差异,对于公共设施、商业设施和绿地等具有典型的服务和辐射特征的功能,在布局上相较平原地区体现出明显的差异。相应设施在配置上,很难做到服务性和经济性兼顾,服务覆盖和使用效率最大化兼顾。在强调以人为本、提升城镇品质的要求下,各类公共设施更注重完善的配置和全面的服务,因此,山地城市设施和功能布局,形成适应空间形态的的不均衡特征。

2.4小结

贵州山地城市空间布局一直是主动选择和被动适应相结合的结果,组团发展形态和不均衡的功能布局是两大显著特征。空间拓展和功能布局应充分把握、主动适应,既要突出山地特征,又能兼顾布局的合理性,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基本要求,推动山地城市建设。

3 长顺县城地理和文化特征

3.1 独有的交通区位优势

长顺县位于贵州省中部,隶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下简称黔南州),全县总面积1565平方公里。长顺县城位于县域中部,包含长寨和威远两个发展组团。长寨组团是全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威远组团位于长寨东面,是以工业发展为主的产业组团。花安高速、惠兴高速和正在建设的都香高速、都匀支线高速、羊昌至广顺高速从县城周边经过,广顺镇至贵安直管区城际快速干道已建成通车,长顺联系贵阳、贵安的城际交通通道还在进一步谋划完善,对外交通四通八达、高效便捷。长顺县是全省唯一与贵阳主城(花溪区)和贵安新区直管区双接壤的县,在省级层面全力推进“强省会”战略和贵安贵阳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属于承接省域发展极核辐射带动的第一圈层,交通区位优势突出。

3.2 独具特色的城景关系

长顺县地质构造和地层结构都较复杂,碳酸盐岩类和非碳酸盐岩类相错分布,碳酸盐岩组占70%左右,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最高和最低海拔相差937.5米,平均海拔1200米。长顺县城周边,喀斯特峰丛林立,县城选址建设在群峰中的小型坝地,呈支状向峰丛间隙延伸。小尺度的县城空间与周边喀斯特峰丛景观相互交融,形成典型的城山融合、城景融合的空间景观特征。

3.3 文化构成亮点突出

长顺县城文化构成多元,东北部白云山是黔中四大佛教名山,北部广顺镇是州署所在地,南部鼓扬镇是典型的布依族小城镇。县委政府以既有文化为基础,结合人气旅游景区神泉谷的发展,提出顺城、游顺景、祈顺福、吃顺宴、住顺庄、带顺货的旅游消费文化,目前地方特色“顺”文化已初具影响,对地方旅游发展和经济带动效果明显。

4 长顺县城空间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县城地理和人文特色未能有效彰显

长顺县委政府根据县城特点提出打造“盆景城市”和突出旅游消费“顺文化”的发展思路,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较大挖掘和利用空间。“盆景城市”建设目前还停留在塑造城市印象的阶段,空间布局、建设管控等并未与“盆景城市”这一发展目标有效结合,也暂时没有系统提出“盆景城市”建设的具体措施,独特的县城空间景观未能成为突出城市特色的名片。“顺文化”发展思路在神泉谷景区建设中有所体现,但作为区别于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的其他地方文化形式,对于突出城市唯一性文化特色,力度仍然有待加强。

4.2 县城与省域发展核心空间距离过大

长顺县城位于县域中部,与省域核心贵阳和贵安新区双接壤的是位于县域北部的广顺镇,县城与广顺镇空间距离约30公里。目前,广顺连接贵安新区直管区的城际快速路已建成通车,但广顺与县城之间仍然是二级公路联系。长顺虽然具有与贵阳主城区和贵安新区双接壤的区位优势,但县城与两地之间无论空间距离还是交通联系均难以支撑长顺和同类地区竞争,在融入贵阳、贵安发展中取得优势。因此,需要在县域范围内合理确定向北对接省域发展核心的空间和平台。

4.3 县城既有空间已不能承载下一步发展需要

长顺县城受周边喀斯特峰丛地形地貌制约,基本没有进一步拓展的用地和空间。作为全县经济产业和公共服务中心,对外接受辐射带动、承接产业和功能转移,对内完善居住、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等功能均存在强烈的空间拓展诉求。通过工程措施开山要地、削峰填谷,一是破坏自然景观环境,与生态文明发展理念背离,二是城市开发建设成本过高,存在经济合理性问题。因此,如何寻求未来拓展空间是长顺县城发展迫切而重大的问题。

5 长顺县城空间拓展及功能布局对策建议

5.1 大力建设广顺拓展区,推动广顺与长寨同城化发展

依托广顺镇曾经的州署所在地发展基础,与贵阳、贵安接壤的区位优势和优越的用地条件,大力建设广顺拓展区,将广顺镇建设成为县城副中心。一是将县城公共服务中心向广顺迁移,未来县级医疗、教育、体育等大型公共设施在广顺选址建设;二是加强对广顺镇轻工业园区的培育发展力度,积极对接贵阳和贵安新区产业转移,融入区域产业链,将广顺建设成为县域融贵阳和贵安发展的战略支点和前沿门户;三是推动广顺与县城(长寨)同城化发展,构建同城化道路交通及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完善同城化发展基础设施支撑。

5.2 着力建设“盆景城市”,突出县城“小而精”的发展特点

县城发展应结合空间受限的实际,摒弃扩张式发展模式,以优化发展、存量发展为主导,用好用足每一分土地空间。将县级增量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向广顺布局,既有的公共服务设施以优化和提质为主要措施,新增设施以补短板和强特色为主导。提高县城建设管控,提升房地产项目建设门槛,原则上不在县城布局保障类和安置类地产项目。适时开展“盆景城市”建设专项规划或城市设计编制工作,以空间布局、景观营造、风貌管控为重点,结合山体公园、公共广场、滨河绿带等县城公共空间的建设,在县城明确若干“山水园林盆景城市”景观的“站点”与“看点”,结合视线通廊和城市意向的塑造,明确县城未来建设项目的建筑高度、体量、密度、色彩、廊道等控制性指标,并在下一步国土空间详细规划中予以管控和落实。开展外围山体生态修复工作,将城市周边山体统一纳入国土空间详细规划中进行管控,逐步突出长顺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景融合的“盆景城市”意向和特色。

5.3 发展地方特色“顺文化”,增强县城文化识别性

以旅游消费组织文化业态,形成来顺城、游顺景、祈顺福、吃顺宴、住顺庄、带顺货的“顺文化”消费特色。以系统性设计显化文化形象,结合长顺民族文化、夜郎文化、佛教文化、州署文化等地方文化,突出“顺利、顺心、顺意”等美好含义,组织设计“顺文化”标识、标志和形象。以氛围营造突出文化气质,加强活动策划,将长顺各类民族文化和商业文化活动与“顺文化”主体结合。以加大宣传、丰富内涵提升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挖掘文化故事,邀请知名文人墨客和史学专家,结合长顺历史创作各类文艺作品。谋划建设一批以“顺文化”为主体的公共设施、文化广场、城市公园等,打造“顺文化”文旅商业消费聚集区和旅游景区,充分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以主要景区景点、城市公园、城市广场、城市地标性建筑等为载体,在其规划、设计、建设中通过“顺文化”标识、标志和元素的应用和融合,以景观打造展现“顺文化”特色风貌。

5.4 优化县域空间格局,推动城镇差异化发展

突出集聚发展思路,推进长(寨)广(顺)同城化,打造长寨-威远城镇发展主核和广顺-凯佐城镇化发展副核两个产城融合发展核心,做强县城、增强区域竞争力和承载力,融入“两贵”发展。以强化县域发展轴带加强县域一体化,重点突出以长广大道和210省道为县域综合城镇发展主轴带,321国道为次轴带,串联县域乡镇,强化以广顺为中心的横向对外交通联系,加强乡镇产业协调和设施共享。以乡镇为载体带动乡村地区发展,完善基本服务,实现一镇一特色,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强化地方文化的保护与利用,将白云山镇打造黔中佛教文化高地;利用城镇交通区位优势,将摆所镇打造南部综合交通枢纽及商贸物流中心;彰显民族文化特色,将鼓扬镇打造县域民族风情文化小镇;利用好政策性支持的建设成果,将代化镇打造南部公共配套及旅游服务中心;弘扬贵州著名的“背篼干部”精神,突出精神高地,将敦操乡打造成为党建教育中心。

6 结语

山地城市空间拓展受地形限制,不得不从周边乡镇寻求拓展空间,打造县域副中心,承载县城功能。这一现象在贵州并不鲜见。除长顺县外,贵州省晴隆县、普安县、罗甸县、沿河县等县城均存在同类发展需求。县城拓展区或县域副中心建设,强调功能、产业和人口等要素的转移,分担县城发展的空间压力。但副中心通常在配套设施完善度、对人口和产业的吸引力等方面均与县城存在较大差距,其发展建设动力不能只局限在政策推动和宏观发展引导上,应进一步分析除用地和政策优势以外,还存在哪些发展优势,以差异化发展、同城化发展、特色化发展为导向,推动自身建设。





参考文献

[1] 山地城市土地利用地形分异特征及功能分区研究[J]. 朱小莉,王三,谢德体. 浙江农业学报. 2016(12)

[2] 岩溶山地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地形梯度特征——以贵阳市为例[J]. 魏小芳,赵宇鸾,朱昌丽,薛朝浪.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20(01)

[3] 喀斯特山地城市生态系统弹性变化分析——以贵阳市区为例[J]. 牛潜,周旭,张继,杨江州,黄雪勇.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9(03)

[4] 基于供求关系的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以扬州市为例[J]. 孟霖,郭杰,孙驰,欧名豪. 资源科学. 2018(0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