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性心导管术血管并发症及其预防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30
/ 2

介入性心导管术血管并发症及其预防护理

钟传淼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介入性心导管术在当前的临床心血管疾病治疗中作为一种常用的治疗方式,能够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但是同时,使用介入性心导管术治疗心血管疾病也会造成一些血管并发症,这些并发症种类繁多,严重程度各不相同,所以对于患者的后续治疗与恢复所产生的效果也不相同,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避免介入性心导管术对患者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需要采取一定的预防护理措施。

关键词:介入性心导管术;血管并发症;预防护理

引言

介入手术在临床当中因为其手术成功率高,面对的患者范围广泛和手术危害小,治疗安全性高等特点,受到临床治疗的欢迎。而介入性心导管术就是其中的一种,主要用于治疗心脏疾病,在当前的临床心脏治疗中,介入性心导管术已经成为主流的心脏治疗方式,并且治疗效果显著,极大地提高了心脏疾病患者的存活率和康复率。但是无论什么手术,都会伴随着并发症的产生,尤其是对于心血管疾病,心脏和血液是人体内最重要的器官和组织,承担着重要的作用,一旦出现并发症,会造成患者的生理机能明显下降,因此在使用介入性心导管术的时候,需要采取一定的预防护理措施。

1.介入性心导管术概述

介入性心导管术指的是利用微创技术,将导管从周围血管插入导管,导入心腔或者大血管各处的一种先进的手术方式,相比起传统的心导管术,介入性心导管术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不用制造大面积创口,并且治疗的安全性高。目前临床上常见的介入性心导管术有经皮冠状内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定向冠状动脉内斑块旋切术(DCA)、冠状动脉内斑块旋吸术、冠状动脉内斑块旋磨术等。在临床上尽管介入性心导管术本身是比较安全和有效的,但是同任何侵入性检查一样,危险性还是存在的。外周血管并发症较为常见,总发生率约为6%,包括血管损伤、出血、动静脉瘘以及血栓性并发症等。血管并发症可能导致永久的损伤和致残,甚至发生死亡,因此应引起临床的重视。

介入性心导管术在临床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就是股动脉穿刺术,即在股动脉进行穿刺和导管插入,利用动脉血输送的过程,将药物或者医疗器械运输到心脏中,因为股动脉相对较大,运输能力强,并且穿刺造成的损伤也较小。在临床中,常常使用的股动脉穿刺术包括血管前壁穿刺技术和seldinger技术,后者需要穿透血管前后壁,并且使用动脉鞘。

2.介入性心导管术血管并发症类型

2.1出血及血肿

出血是介入性心导管术常见的并发症现象,在股动脉穿刺术中,由于穿刺动脉本干前壁,或者穿透血管的前后壁,而动脉血管本身压强就较大,再加上在使用穿刺的数小时内,为了保障药物和医疗器械能够顺利到达心腔,往往会使用抗凝剂,这就进一步增加了血管出血的可能性,而动脉出血,没有地方可以排出,就会在导管前后形成血肿,通过缓慢渗透的方式,从穿刺孔缓慢出血,尽管在临床手术中,出血的情况比较常见,但是血肿的发生概率就明显较低,至于形成大规模血肿的情况则更少,通常,如果手术出现血肿并发症,患者在穿刺部位可能会出现疼痛、灼烧感觉,并且皮肤出现紫红色。

2.2假性动脉瘤

假性动脉瘤是介入性心导管术最常见的血管并发症,在所有的介入性心导管术血管并发症中占比超过60%以上,假性动脉瘤通常不会发生在动脉本干上,而是发生在股深动脉等分支上,因为这些分支的血管直径小,血管壁较薄,所以当动脉本干出血的时候,血液流到这些分支中,通过微小的创口,进入动脉血管的周围组织里面,在动脉血管的周边形成一个壁,这个壁的样子跟肿瘤非常类似,但是实质上 并不是肿瘤,只是渗出动脉的血液和组织堆积,因而被叫做假性动脉瘤。从本质上讲,假性动脉瘤就是出血引起的,只是发生的位置不同,所以假性动脉瘤也会跟出血一样,导致患者的疼痛感和灼烧感,此外,因为假性瘤块的存在,还会导致患者后背痛和局部肿胀。

2.3腹膜后血肿

腹膜后血肿是介入性心导管术中非常严重的一种血管并发症,是由于血液漏入腹膜间隙所导致的,腹膜间隙非常大,能够容纳的血液很多,所以当患者出现腹膜后血肿的时候,通常都是出血量较大的情况,并且腹膜后血肿还会压迫到股神经,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患者出现下肢瘫痪,在患者发生腹膜后血肿的过程中,通常都会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而患者在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前的唯一症状是骼窝部或腿部疼痛。所以对于腹膜后血肿的前期诊断较为困难,需要在临床中针对性地检查。不过腹膜后血肿在临床中的发生概率非常小,属于非常罕见的介入性心导管术血管并发症,在临床中的发生概率不足0.15%,患者出现这类血管并发症也能够及时得到治疗,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2.4动静脉瘘

在介入性心导管术中,有时候会因为治疗的需要,同时穿透动脉和静脉,而由于二者在人体中通常都是排列在一起的,彼此之间通过血管壁隔离开来,所以一旦将二者之间的血管壁穿透,那么就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动静脉瘘。动脉血和静脉血在组成成分上的差异,使得当出现动静脉瘘的时候,动静脉血管中的血液出现少量的交换和渗透,静脉血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就会污染动脉,进而导致动脉内膜炎症的出现。动静脉瘘会导致患者出现股部中度或者严重的疼痛,并且出现较为明显的吹风样杂音。

2.5神经障碍

神经障碍并不是直接性的介入性心导管术血管并发症,而是由血管并发症所引起的间接并发症,比如前文所述的腹膜后血肿,当情况严重的时候会压迫股神经,导致患者的下肢功能受到影响。除此之外,其他的血管并发症也有可能会导致神经障碍,因为血管并发症大多是出血而导致肿块的产生,肿块在人体内就会对神经产生一定的压迫,随着出血量的增加,肿块逐渐变大,对患者的神经压迫就越严重,甚至会导致患者下肢瘫痪,所以需要及时清理血管并发症产生的血肿和出血,避免神经障碍。

2.6动脉闭塞

尽管在当前的介入性心导管术中广泛使用抗凝剂,血液凝固的概率较小,但是受到外界环境和患者体内环境的影响,患者还是有可能出现动脉闭塞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穿刺部位出现血栓所导致的。动脉闭塞会导致患者的肢体缺血,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患者残疾,因为肢体缺血会引起神经死亡。所以在进行介入性心导管术之后,一定要注意检查穿刺处是否存在血栓,并及时采取措施解决。

3.介入性心导管术血管并发症预防护理方法

介入性心导管术治疗发生血管并发症的患者常有一些明显的危险因素,如导管直径大于8F、套管留置时间过长,过量使用抗凝剂、同一次住院期间多次进行侵入性诊断检查、穿刺部位在股动脉本干以下等。高龄、女性、高血压、体表面积小、操作时间过长等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而采用血管内支架,有特别的危险,因为抗凝血时间较长以防止支架血栓形成。有资料表明,术后肝素使用时间超过6 h,血管并发症的危险提高3倍。所以对介入性心导管术血管并发症的预防护理也是针对这几个方面。

首先,减小导管直径,使用8F导管,导管的直径直接决定了穿刺孔的开口大小,而穿刺孔的大小又会影响出血量,所以适当选用导管,能够有效地降低在介入性心导管术中出现出血和血肿的并发症情况。其次,适当使用抗凝剂,抗凝剂使用过量会导致血液从场创口流出的量大大增加,创口无法凝血,进而导致腹膜后血肿等严重的血管并发症,所以需要适度使用抗凝剂,以减少出血的现象。然后,尽量缩短手术时长,介入性手术最大的优势就是手术的安全性高,速度快,长时间的手术操作会导致套管留置时间偏长,或者导致患者出出血量大形成血肿,所以需要通过提高手术医生技术等方法缩短手术操作的时长,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4.小结

介入性心导管术在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其安全性高,治疗效果较好,并且创口小,所以在临床中应用非常普遍,但是由于动脉血压的原因,使用介入性心导管术进行动脉穿刺会导致出现一系列血管并发症,比如出血或者血肿,因此在进行介入性心导管术的时候,需要采取一定的预防护理措施,缩短手术的时长,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李文.经股动脉行心脏介入手术预防及治疗血肿的护理体验.中国实用医药,2012,07(25):234.

[2]朱华玲.38例介入性心导管术中临床护理I.吉林医学,2015,(1):169-170.

[3]胡清凤.护理干预在心内科介入治疗中的作用.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6):136-136.




作者简介:钟传淼,汉族,男,1991年9月19,湖北武汉,护师,本科,心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