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欣赏课中信息技术融合的实践探究——以《捣练图》《在美术世界中遨游》欣赏课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1
/ 2

美术欣赏课中信息技术融合的实践探究

——以《捣练图》《在美术世界中遨游》欣赏课为例

刘源

辽宁省大连市第十六中学,辽宁 大连 116001

在传统课堂中,“欣赏评述”领域课程较其他领域课程相比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笔者分析原因之一是信息时代,传统的教材和课件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多维度多渠道的需要,因此“信息技术融合”就变成一种高效的改善课堂学习方法的途径。“美术核心素养”中指出美术学科独有的“图像识读素养”又是欣赏课首要解决问题,因此结合信息技术融合辅助图像识读,教学方式新颖,视觉感官独特,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激发学习兴趣。另一原因是学生容易孤立的看一幅作品,往往只能从表象看图识图,不能深度理解作者创作理念和作品含义。学生赏析像走马观花,过后就忘,做不到举一反三,就更不用说完成作品评价了。因此“美术核心素养”还提出了审美判断素养、文化理解素养。在图像识读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审美判断,能够从文化的角度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本文以人美版美术八年级上册《捣练图》、七年级上册《在美术世界中遨游》两节欣赏评述领域课程为例,探究巧用信息技术融合提升学生读图识图能力,助力审美判断和文化理解,提高教师授课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的几点策略。

一、美术欣赏课中核心素养的内涵解析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提问一连串问题:“这幅画画了什么?”“为什么这样画?”“为什么这么著名?”等等。学生有问题是很好的,“课标”中明确阐释了倡导问题导向的方式引导鉴赏学习,面对这些学生急切的想要了解的内容,只有教会他们获取知识的方法,才能在实践中找到答案。这就是——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这需要学生具备基本的美术素养。依据美术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创意实践、审美判断、文化理解概念的解析,我们知道学生进行一次鉴赏活动时,主要指向是图像识读,但也无可避免地涉及审美判断素养和文化理解素养。图像识读紧紧关联着审美判断,一个人对生活中的事物能够有感受,都是由图像识读引发的审美判断来进行个体的价值取向。审美判断后,引申出一个重要能力叫文化理解。具备一定的学习素养学生才能独立解决问题。可以这样理解,学生利用图像识读能力较为直观的观察图画中画了什么内容,画面细节是怎样描绘的。之后利用审美判断素养,学生能够很快做出判断,作品的艺术创作水平如何,至此表象观察结束。接下来学生会开始思考,为什么作者绘画这样的情节和人物安排,表现了怎样的情感和中心思想,要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特征解读内涵,这就是文化理解素养的实质。最后评价作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在历史发展中美术作品为后世留下了哪些宝贵的财富,在艺术发展史中又有何影响,这就是美术欣赏完整的思维过程。


二、信息技术融合能够丰富和拓展欣赏课学习内容——利用微视频助力学生文化理解的策略

赏析唐代著作《捣练图》,一定要先从历史背景出发,课前需要先介绍唐代历史。如何用最简洁的方式声情并茂图文结合的讲授给学生呢,受当下热论的几档人文艺术类节目《国家宝藏》、《百年巨匠》、《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等启发,我想到制作一节微课——《梦回大唐》(图1)介绍创作背景。首先列出微视频制作提纲,后浏览大量纪录片相关视频、图片素材,将其中符合提纲需要的部分剪辑重新排列连接起来并配以解说和音乐,用纪录片的形式将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创作等整合起来作以介绍。微课中包含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以及丝绸之路等政治开明解放,经济空前发展等引出,介绍了唐代诗书画印,唐代艺术家,唐代建筑和雕塑等学生通过观看此微课能够深刻的感受唐朝的空前盛世和艺术创作百家齐放的盛况,既渲染了课前学习气氛,又节省时间,使得课堂情境导入环节简洁而高效。

60dd1e9156472_html_5db1ef2cd4e58397.png60dd1e9156472_html_3bf2ad2d40f925cc.png60dd1e9156472_html_5a5d5166262cfb30.png60dd1e9156472_html_4339677a2837078f.png

图1《梦回大唐》

再如,《在美术世界中遨游》一课。教学重点是学生通过赏析大量的美术作品,能将其归类为绘画、雕塑、工艺美术、设计美术、建筑艺术等类别中,并能够进行简单的作品鉴赏。我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在我的教学中也一直致力于丰富学生感受美发现美的途径,不仅仅停留在课本中,停留在课件里,而是潜移默化的渗透在生活中,定期参观美术馆、博物馆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设想我的微课是否可以模拟参观博物馆的情景,镜头模拟观者的目光走过博物院里林立的展柜,感受中西艺术品风格的演变和创作灵感的碰撞。


  1. 信息技术融合能够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巧妙使用Focusky提升学生图像识读能力策略

Focusky制作课件最大的特色是能够实现三维空间伸缩,引导赏析思路。我们在赏析画作时,第一印象是全作所画内容,之后将所画内容分组,近距离观看细节,最后再回到全作赏析。例如《捣练图》一课中,长卷由捣练、织线、熨烫三部分组成,从整体观察到分组局部赏析,利用Focusky课件的伸缩效果,可以实现模拟目光从整张画面移至单组画面再回到整张画面,与观者的视线移动方向相同,就如亲身打开画卷观看一样的体验。形成总——分——总的思维过程,教会学生赏析美术作品的思路。

另外,Focusky可以无限放大局部,辅助读图识图。《捣练图》画面人物细节刻画时,扇火的侍女手持团扇,扇面面积很小,若只看原图无法看清楚扇面上画了什么图样,我将课件制作成无限放大扇面局部,仿佛观者使用放大镜深入到扇面中,赫然展现了一副雪汀寒鸭的景象,在有限的空间里填上这小小的一角,似乎画的视野也被拉开了,更有一番让人遐想的妙趣。《在美术世界中遨游》一课,鉴赏油画作品《父亲》,这一课件制作灵感来自于我曾有幸在中国美术馆馆藏作品展中看到罗中立先生《父亲》原作,由于作品前有围栏不能靠近,只能隔着一米远观看,我依然能够被一张填满画布的巨大的老者脸庞带给我的巨大的视觉冲击力而震撼,让人十分难忘。这种真实的观感如何才能传达给学生呢?因此我将图片设置一帧放大眼睛局部,将画作拉近,油画细节映入眼帘,布满皱纹的沧桑的脸旁和深邃的仿佛诉说着生活的炯炯的目光,细致的刻画、强烈的质感表现、油画材料的肌理和笔触好似伸手就能触碰到一样真实。每每看到这里学生惊叹不已。以上这些效果都是传统课件难以达到的,因此新课件给课堂教学实施更多可能性。

  1. 结语

信息技术与一线课堂融合的探究虽不是新兴课题,却一直是热点话题。关于提升信息技术方式方法的深度探究尚有很大操作空间。探究结果能够直接提升一线教师操作层面的技术,十分有意义。例如微课的巧妙应用,新课件的发现,app技术的使用,网络图文信息、多媒体数字端的研发等等,都需要一线教师们深入一线课堂多多探索,广开思路。在课堂上多想学生所想,多听学生所问,多关注学生感兴趣的事。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 尹少淳.核心素养大家谈.湖南美术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