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激发学习最好的老师------有关语文学习兴趣的浅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1
/ 2


兴趣——激发学习最好的老师 ------有关语文学习兴趣的浅谈

苏莹

云阳县第一初级中学

摘要:结合学生兴趣的概念和孩子的天性等理论,去探究和思考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语文学科中的学习兴趣的缺失原因以及简要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兴趣、孩子的天性、联系实际、注意力、乐学


两千多年前,中国的一位先师圣人曾经说过一句流传千古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

一百多年前,一位天才的物理学家曾经说过一句影响深远的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站在教育第一线的老师可能都曾思考过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对自己所教授的课程的学习兴趣。诚然兴趣在学生繁忙的课业学习中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味因素。学海泛舟,乐学和苦学,毋庸置疑大多数学生都愿意选择前者。

有研究表明孩子的天性有着两点至关重要的方面:一是孩子有着与生俱来的学习和探究的欲望。[2]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这种学习和探究的欲望我们会称之为好奇心和兴趣。就是这种好奇心和兴趣支撑着他们一路跌跌撞撞的去探究这个世界,去探究他们周围的生活。二是孩子的注意力方面,无论是精力还是持续的时间都十分有限。[3]当他的探究能够满足他对于这个事物形成初步的认知后,往往他们就会转而探究另一个更新的事物。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孩子对之前的事物再次激发探究的热情,对该事物形成完整而科学的认知的话,兴趣就显得格外重要。我们的教学活动亦是这样一个规律:在学习的初期,学生很容易进入状态------课堂上认真听讲、仔细做笔记、课后认真完成各项作业;但往往不久后,之前的一些懒惰的小毛病就故态萌发,他们的注意力时间太短、太过分散。本着为学生的明天铺路和幸福助力的老师们都会在此时思考各种对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我看来兴趣的激发和提高都和孩子的天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简单的说就是在孩子对某事物产生兴趣时引导加深他的兴趣,在孩子的注意力开始分散时采取对策集中他的精神。以下是以语文学科为例探讨一下,我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分析研究的一些可能会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和一些小策略。

在美学中有一个妇孺皆知的著名命题------距离产生美:意思是人们在欣赏各种美的事物的时候,要保持特定和适当的距离,否则就会削弱美的效果。[4]但是语文学习则不然,很多学生对于语文学习运用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识字阶段,而在自己掌握了足够的日常基础字词后就会认为继续学习是无用的。虚化了语文学科与实际生活、与其他学科甚至是文化艺术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有些学生的眼中语文学科的“高冷”------语文知识的运用和自己的实际生活产生不了联系的纽带,这种距离感导致了一些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高。例如在平时的作文练习中,因为大多数学生意识不到作文其实是语文联系实际的最好纽带。在习作关于“母爱”的作文中,千篇一律的出现了母亲在深夜的学习后为自己冲泡一杯牛奶,母亲在大雨滂沱中送自己上学等等这样雷同率极高的例子,甚至是自己胡乱编造一些莫须有的故事,导致作文习作反应平平。面对这样的问题,其实老师们很容易看出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不高,甚至有些敷衍。追其原因,很多学生是因为缺乏对生活的观察,没有用发现的眼光去看待自己身边的一些细小的环节。语文运用和实际生活脱轨。那么面对这些问题,可以指导学生抛弃以前的陈旧体裁,从生活中最细小,最不起眼的事物着手,写写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感受。例如“黑板”,学生时代最不陌生的事物之一,但是很少有人停下来仔细观察过它。老师引导从表层到深层,从黑板上有什么,会出现什么,不同的课堂上它是否有不同的特点,每块黑板有没有什么属于自己的特点,有没有什么联想等等问题式引导。学生自然会有不同于之前千篇一律的习作。

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原因当然不止以上提到的一点,某部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未掌握正确的方法,未构建出明确的知识体系,导致其学习方法、过程混乱。学习结果和成绩的不理想也会打击其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很多学生都有过以下的学习经历:做了很多篇关于现代文阅读的习题,但是每次再次遇到现代文阅读时,任然是束手无策。前面提到孩子的天性中有一点就是注意力不集中或是集中的时间不长,导致他们的思考层面比较浅,而对于比较深层的感性的语文知识不易理解和消化,弄不懂也就成为有些学生没有语文学习兴趣的原因之一。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提倡“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在两千多年前给我们做出了最好的解答和示范。语文教学也一样,按照学生认知的过程由浅入深,由短到长等安排学习进度。将问题细化各个击破。例如在新词学习的过程中,先是对音形义的阐述,然后回归到原文看作者如何运用,因为教材是最好的模板,最后才是学生自己设想如果这个词语是自己来驾驭,会运用到怎样的语言环境中。由浅入深的让学生对改知识点记忆深刻,并且能够做到灵活运用。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小看任何一个知识点,由小串联到大。毕竟连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荀子都在自己的《劝学》篇中讲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性化的布置一些每个人都有收获的练习。实践数千年前先师圣人的至理名言。

有一位作家有这样一句话“倘有荷在池,倘有荷在心,则长长的雨季何患?” [8]突然想到这句话,兴趣之于学习又何尝不是这样。倘有兴趣在学习,倘有兴趣在心,则纷繁的过程何患?


参考文献:

[1] 《论语•雍也》[M].

[2] [3] http://www.ci123.com/article.php/15630

[4]http://baike.baidu.com/link?url=YFgR5gDh6M_HdxP6UsYJBmeGDI_90orAGoeMESOidyCpW3op9mQ3L_vvSh2vZ8Wl4o-76esQMuRwVmemgtxdpa

[5] 《家庭书架》编委会.《诗经》[M].海南:南海出版公司.2013:147

[6]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91

[7]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215

[8] 张晓风.《张晓风散文.雨荷》. 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