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细胞性黄疸的诊断与治疗

/ 2

肝细胞性黄疸的诊断与治疗

程鸿举

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第二医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1330


黄疸属于临床较为常见的高胆红素血症的一种临床表现,临床特征为皮肤、黏膜、巩膜体液等黄染,主要是由于肝脏各种疾病引起的病理过程。临床结合发病原因将黄疸分为肝细胞性、溶血性和非溶血性几种,在这几种类型中,肝细胞性黄疸(hepatocellular jaundice)是临床常发生的一种,主要是由于肝细胞出现病变后,在对胆红素的一系列摄取、排泄等能力有所下降,引起肝细胞功能障碍,从而病人出现肝细胞性黄疸症。肝细胞性黄疸的发病原因较多,其中酒精性肝病、病毒性和药物性肝损伤均会引发肝细胞性黄疸,其中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细胞性黄疸高达90%。肝细胞性黄疸由于对胆红素摄取、排泄等过程出现功能障碍会引发血游离胆红素提高,而且因为肝细胞发生肿胀,导致胆红素反流至血液循环内,从而增加了血清与胆红素结合几率,致使血清内胆红素含量较高,胆素原经循环至损伤的肝后由尿排出,所以在临床特征中,肝细胞性黄疸血液中、尿中的胆红素较高。

肝细胞性黄疸性由于发病原因较多,临床表现有相同点,部分表现有所差异。肝细胞性黄疸常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等特征,急性肝细胞性黄疸还有持续高热、肌肉酸痛等症状,病毒性肝炎的肝区痛和消化不良等,而慢性肝细胞性黄疸临床症状还伴有脾肿大、蜘蛛痣、出血以及腹水等。黄疸典型的症状表现在皮肤、黏膜、巩膜体液等黄染,部分患者皮肤出现瘙痒等症状。肝细胞性黄疸的胆红素含量的升高分为结合型和非结合型两种,两者均表现为分布匀称,表现为金黄色,因病人脸部毛细血管扩张,由此表现为红色,又被称之为也“红黄疸”。原发病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黄疸对病人的危害程度,比如病原感染、肿瘤、或损伤等会导致肝功能损害程度有所差异,从而胆红素积累水平不同。高胆红素血症主要特征有皮肤、黏膜、巩膜体液等黄染,一些病人伴有皮肤瘙痒、梗阻性黄疸等。肝细胞性黄疸对机体损伤最为严重是胆红素脑病,若血液内的非结合胆红素含量在342μmol/L(20 mg/dl)以上时,脑部组织易受游离胆红素侵入,由此导致脑部神经细胞核和基底核损伤。游离胆红素会阻碍细胞内氧化磷酸化,对脑部能量供给有阻断作用,出现中枢神经功能障碍,从而导致锥体外系运动功能障碍,病人临床表现为严重抽搐痉挛,致死率和致残率普遍较高。

肝细胞性黄疸病人的肝细胞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损伤,肝肾综合征是黄疸时若发生缺氧、休克、感染等状况时均能够加重肝细胞损伤程度,从起引起肝功能不全,临床特征为精神神经症状,有的病人会伴有肝性脑病。此外,严重者还会出现肾缺血缺氧性损伤,造成肾功能障碍或衰竭。

临床在对黄疸的诊断中是为了明确黄疸的种类,从而判断原发病情况。临床常结合病人疾病史、实验室和各种影像学检查等,以此对疾病进行正确的诊断。对于接诊的病人,需要选择良好的光线下仔细观察病人的皮肤、黏膜、巩膜体液等是否存在黄染现象,排除因过多食用胡萝卜素等原因导致的假性黄疸。在判断原发病时需要仔细询问病人的疾病史,对于病人的一般信息(如年龄、性别、饮食习惯、居住环境和服药史等)进行仔细询问,从而判断发病原因。肝细胞性黄疸的判别诊断需要结合病人的临床症状和各项生命体征以及各种伴随症状等。仔细全面进行查体,查体应全面细致,切记不要出现遗漏情况,对于皮肤、黏膜表现为黄染或肝脾肿大病人需要格外注意。诊断医师需要明确病人的各种原发病体征症状,从而准确判定病原,其病程需要作为病原诊断依据。如临床蜘蛛痣常发生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人中,黄疸表现为进行性加重多数是由于癌肿引起。


在对黄疸的检查和原发病的判断中实验室检查和各种影像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手段包括血、尿、粪便常规以及各项血生化等。肝细胞性黄疸病人血清内的胆红素水平均比较高,在早期诊断中,结合型胆红素同总胆红素的比值(20%~50%)的测定对肝细胞性黄疸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在病人血清中,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值均有所上升,当病人出现肝细胞损伤时,ALT 值上升要高于 AST,两者比值既可有利于肝炎尽早诊断,又能有效评估肝炎严重程度,同样也是判定急性肝炎愈合状况的一种有效手段。此外,腺苷脱氨酶(ADA)、甲胎蛋白(AFP)、乳酸脱氢酶(LDH-5)、碱性磷酸酶(ALP)以及γ- 谷氨酰转肽酶(GGT)也可用于不同种类的肝细胞性黄疸原发病情况。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超声(B超、CT)、核磁共振(MRI)、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以及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等。其中,B 超是临床常使用的一种诊断方式,在检查肝硬化疾病和并发症中较长应用。CT 则对于判断肝脏具体情况有重要帮助,MRI则有利于观察肝外形、腹水、血管等情况,同CT检查比较,两者各有优缺点。肿瘤引起的黄疸常使用PTCD检查,有利于缓解不适症状。ERCP 在临床中常用于肿瘤或无法判断原发病情况的一种情况。临床腹腔镜检查术有利于医师判断腹腔内器质性病变情况,可进行活检检测。

临床治疗肝细胞性黄疸大致划分成一般性治疗与针对性治疗两种。若病人处于肝病代偿期时,需要减少活动量,若处于肝病失代偿期或出现肝功能损害时,需要卧床休息。原发肝病的防治能够有效控制肝细胞性黄疸进一步发展,而对于

酒精性肝病,以病人戒酒为主。针对病毒性肝炎,一般采用药物进行针对性抗病毒治疗,如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可采用恩替卡韦医治。肝硬化病人需要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然后首根据症状和并发症情况进行防治。近些年来,对于严重黄疸病人常用的辅助支持治疗手段为人工肝支持系统,可作为临时肝脏,具有代偿其解毒与生物合成的作用。肝细胞性黄疸病人在饮食中也需要注意减少钠盐的摄入量,同时以低脂肪、高蛋白、维生素等食物为主,若是肝功能减退病人,需要控制蛋白质摄入量,禁烟酒等对病人肝脏有损害的不良习惯。

肝细胞对于胆红素的摄取、转化和排泄等具有重要作用,当肝细胞受损时,就易出现肝细胞性黄疸,目前该病的诊断方式和治疗手段多种多样,在日常生活中,若发现皮肤、黏膜、巩膜等黄染情况出现时需要及时就医,尽早诊断和治疗,避免肝功能进一步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