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名画欣赏中“多元美”的理解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2
/ 2

大班幼儿名画欣赏中“多元美”的理解

周婷玉

常州市新北区三井街道河海幼儿园

摘要:艺术是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重要手段,名画欣赏作为艺术领域的表现形式,一定要建立在幼儿身心特点的基础上。利用幼儿的多感官刺激,采取多元形式来熏陶幼儿的名画素养,提升幼儿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的能力。

关键词:感受美;体验美;理解美;迁移美

幼儿的学习方式是建立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依靠具体直观的形象为摄入信息,积累相关经验。在视觉、触觉、动觉等多感官的刺激下,获取经验的需要。教师对于名画欣赏有自己的想法和特点,老师要通过多元形式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幼儿当下的发展,不应掺杂过多的个人见解或想法,以此为标准来判断幼儿名画欣赏行为。幼儿名画欣赏行为,不仅包括对名画的感受与欣赏,更重要的是表现与创造,对美的多元理解。

一、打破幼儿学习空间,走进自然感受美。

一直以来,幼儿园的教育的场所总是固定在幼儿园室内,加之室内的环境都是人为创设,多数是教师的想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解放”思想,其中“解放幼儿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社会”,强调了要尊重幼儿主体,个体差异,呼唤个性解放。在很多名家名画中,有很多创意和灵感皆来源于大自然,这也说明了大自然是最佳的美感教育基地。幼儿可以在自然冲发现美、借助自然理解美、提高美的感受能力。在自然中,幼儿的身心是愉悦的、是自由的,没有过多的成人介入,真正是多感官渠道、全方位体验,全身心投入,比教师的说教更有效。

例如,文森特·梵高的《向日葵》,虽然幼儿不能感受到作者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无奈与彷徨,但是这也并非是此画欣赏的目的与价值,而是向日葵色彩使用的阳光与生命。对幼儿来说,他们感受不到老师所要求的目标,他们只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所看所想进行内心思想的表达。幼儿在大自然看到真正的向日葵,黄色的视觉刺激感受到了温暖,黄色基调为主的层次变化等,主要是色彩带来的冲击与感受,感受大自然的美。

二、筑基幼儿学习方式,开展游戏体验美。

随着江苏省课程游戏化的推进和行动,越来越多的人深刻体会到,游戏是幼儿最佳的学习方式。无论是哪一种学习内容,只有游戏才是适合幼儿的,才是有效的。游戏是以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为基础的形式,就算是名画欣赏活动,我们依然不能抛开游戏谈审美。作为教师,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深刻挖掘活动中的游戏元素。游戏中感受美,是一种动态美,通过动作展示的美,是经过思考的美。这种动态美是经过大脑与身体的互动产生,亲身体验到的美。

比如,有关名画的幼儿视频解读一些动画的名画解读,能够扩展幼儿的认知与欣赏角度,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与名画内容有关的游戏,以胡安·米罗《人投鸟一石子》为例,画家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表现了一个人向一只鸟投一颗石子的挑逗景象,引起了幼儿的欣赏兴趣。画面看上去很简单:蓝和黄把画面分割开来,画的右前方立着由软绵绵的曲线构成的形状奇特的人左后方则是一只鸟,石子在画面留下了它运动的轨迹。

于是,我就和幼儿玩起了投石子的游戏。看着幼儿大笑、惊喜的表情,让我深刻感受到作家表现出的作品意蕴,我把幼儿在游戏中夸张的表情拍照、视频及记录下来,请幼儿再次欣赏,交流讨论,加深对作品描述内容的理解与手法表达。幼儿在自我创作时,就会加入自己的理解。幼儿的发展有差异性和阶段性,作品也呈现不同的状态。

三、创新幼儿展示平台,多元互动理解美。

从幼儿园五大领域的角度来说,每一个领域都是独立存在且密不可分的。健康领域的动作,语言领域的表达,社会领域的交往,科学领域的认知,艺术领域的创新,都是需要幼儿积累大量的信息,与外界环境互动,积累相关图式。从人类发展学的角度,每一个领域都是内心思想的表达,用一种符号的表现形式进行诠释。名画欣赏是幼儿通过各种手段理解和感受之后的符号行为展示。但是,我们一般都会聚焦在集体教学与区域活动中,极大限制了幼儿的行动,不利于幼儿创新思维的形成。

名画欣赏的前期经验,一般都是建立在安静欣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改变以往一成不变的模式,在幼儿欣赏的时候,配上音乐,到表演区进行演绎。比如吴冠中的《春如线》从画面内容来看,非常适合幼儿的学习特点,一条条线在孩子眼里是有生命的。我们配上舒缓、灵动的音乐,幼儿自然而然地跳起来舞,这是根据幼儿感受“线像跳舞”表现。还有幼儿说是“滑滑梯”,我们就跟幼儿一起滑滑梯,用动作去表示有生命、调皮的线条。

四、重视幼儿家庭助力,亲子活动迁移美。

家庭资源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助力,名画欣赏活动离不开家庭的支持。教师带幼儿进行的名画欣赏,不足以满足幼儿对作品的理解与表达。幼儿与家长一起对名画内容的感悟与校园不同,每一个家庭都有不同的家庭文化,家长与幼儿的交流直接影响着对名画的理解。

例如《日出·印象》《星月夜》等作品,需要家长带着幼儿一起去看,去观察。真实的日出和月夜,与作品不同,幼儿的感受也就不同。正是因为有差异资源的存在,才能让幼儿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美,这种前移美的过程,是幼儿提升审美能力的过程。

另外,幼儿对名画欣赏的目的和价值,一定不要局限在美术作品的色彩、结构、手法上,这只是艺术表现的一种手段,不是唯一。教师要重视幼儿对作品的表达与创造,用语言对作品的理解和与表达,尤其是幼儿不同的看法与表现。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标准去判断作品的好坏,用“是不是?像不像?好不好?”等对话评价孩子的作品;可以结合视频制作、图片展示等作品性评价;可以请幼儿对作品欣赏、表现之后编写故事的评价。

大班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与小中班不同,他们对世界探索和获取信息的效率高,获取一定的经验值之后,有很强的表现欲和交往交流的需求。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创设多元平台,利用多种资源,支持幼儿对名画的表现,真正发挥名画欣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褚晶晶.幼儿名画欣赏内容选择及教学策略初探[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5)

[2]张冬梅.巧用多种形式,培养幼儿对名画欣赏的兴趣[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4(8).

[3]朱留英.幼儿在名画欣赏中的多样性评价[J].教育科研论坛,2011(5).

[4]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