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28年凝聚力历史逻辑及其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2
/ 2

中国共产 党 28 年 凝聚力历史 逻辑 及其启示

崔剑

中共榆林市委党校 719000

摘要:中国共产党是当代中国领导核心,是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凝聚是我党生生不息、团结发展、事业成功的基石。党的凝聚力领导中国共产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也将在当代发挥凝聚力的核心力量,是党深化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有力保障。随着国家不断发展壮大,党的凝聚力也在不断增强。文章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形成的历史及所获得的历史经验,讨论了中国共产党凝聚力的深刻内涵和意义,并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凝聚力所带来的历史启示。

关键词:党的凝聚力 历史经验 启示


共产党的凝聚力为新中国建立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党的凝聚力转化为国家凝聚力,其凝聚力的强弱代表着国家政治凝聚力的强弱,成为建设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强大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凝聚力的强大是国家的民主富强的纽带,国家的强大同时成为中国共产党凝聚力强大的有力保障。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壮大的历史,也是党的凝聚力不断壮大的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强大的凝聚力保证了光荣伟大正确胜利。研究分析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凝聚力的形成轨迹、历史积淀、发展概况,总结党的凝聚力形成初期、曲折发展时期、快速发展时期、全面发展时期四个时期,以期从党的思想与经验得到启发,推动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建成。

一、中国共产党凝聚力的内涵、基础和意义

1、中国共产党凝聚力的内涵

政党凝聚力是指党中央领导党的各级组织和吸引各个党员为实现特定政治目标和政治纲领紧密结合,含有党员对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党员与党员之间的亲和力。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和地位,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凝聚力的特殊内涵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党中央和党的各级组织对广大共产党员的吸引力;二是广大共产党员相互间的吸引力;三是党的各级基层组织及其党员对广大人民群众、社会组织和其他的吸引力。

2、中国共产党凝聚力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凝聚力的形成和发展根植于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之中。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 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是在民族危亡之际走上历史舞台的,领导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奋斗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有着民族精神的烙印。中华民族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与时俱进,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身为中国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需要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需要把全民族的爱国热情引导 和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引导和凝聚到实现祖国统一和富强的目标上来。中国共产党凝聚力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党的凝聚力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它的产生受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影响。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国共产党凝聚力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而民族精神也促进了中国共产党凝聚力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3、中国共产党凝聚力的意义

保持和增强党的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凝聚力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要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能够取得胜利的内在动力,党的凝聚力为新中国建立与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是党集中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党的凝聚力转化为国家凝聚力,增强党的凝聚力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永葆党的先进性,是壮大党的队伍、推动党领导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党的凝聚力是激励大家为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目标努力工作的内在动力。

二、中国共产党凝聚力形成的历史积淀

1、党的凝聚力初步形成创建时期:1921-1927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凝聚力的初步形成。成立初期的中国中产党初登中国政治舞台,人数少、规模小,仅有几十个人,但开天辟地、生机勃勃。思想上以先进的马克思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武器,群众基础上代表着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具有凝聚人心的强大潜力和力量。1922年党的二大提出党的最低纲领,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代表,领导着工人开展运动,提出了许多关于党的组织和建设的奋斗目标,取得一定成效,为党不断发展壮大、增强凝聚力打下基础。在物质凝聚力的建设上认识到农民运动重要性,领导农民减租减息,促进群众生活条件改善,进行了土地政策的探索。在文化凝聚力的建设上积极宣传先进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办党校培养优秀人才,加强宣传出版工作,使马克思主义更深入人心。

2、党的凝聚力曲折发展时期:1927-1937

这一时期称为“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反对国民党恐怖统治。国民党采取残酷手段镇压、破坏、消灭共产党组织和革命群众活动,使得中国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革命形势陷入低潮,进入党的凝聚力曲折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党的凝聚力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弱化,随着党组织不断地结合清晰的形势判断进行合理调整,并在全国各地创建建设革命根据地,对党的凝聚力增强起到了推动促进作用。

3党的凝聚力全面发展时期:1945-1949

国共全面内战爆发到新中国成立时期是党的凝聚力全面发展的时期。中国共产党靠着强大的凝聚力,使得广大人民群众革命热情被点燃,革命情绪高涨,团结一致,共同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在物质凝聚力建设上进行更大规模、更深入的土地改革,兴修水利、发放农业贷款、组织变工互助。在文化凝聚力建设上避免物质文化遗产遭到战争破坏、强调文化保护和继承,研究发展教育正规化和全面化。


中国共产党凝聚力形成的历史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积极总结历史经验,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辛探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的综合国力迅速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空前提升,中国在世界舞台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了成就,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强大的凝聚力密不可分。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党执政地位的稳固与否直接关系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现时期,增强党的建设,提高党员的党性修养和宗旨意识,树立中国共产党良好的形象,增强党的内部聚合力和外部吸引力,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证我国建设和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的发展史就是中国国家的发展史,是与中国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不是无根之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中国共产党拥有强大的凝聚力,才能够把广大党员和民众凝聚在一起,才能进而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建华.中国共产党凝聚力的内涵分析[J].学术探索,2013(01)

  2. 罗黎明.邓小平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方法[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

  3. 上官酒瑞.增强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J].党政论坛,2008(01)

  4. 邵金声.增强党的凝聚力的思考[J].新长征,2008(08)

  5. 沈其新.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凝聚力[M].红旗出版社,2007

  6. 莫华生.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凝聚力的形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4)

  7. 肖承罡.增强民族凝聚力关键在于增强党自身的凝聚力[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03)

  8. 文东升,蒋新英.毛泽东思想与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10] 吴家骥.对社会转型时期党的凝聚力的透视[J].云南学术探索,1997(02)

[11] 赵明伟.关于党的凝聚力建设理论的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08(04)

[12] 朱国立.论新时期党的凝聚力[J].理论建设,2007(02)


60dea91fd0d64_html_57eb4da3ad53ef71.gif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