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互联、共建共享 —— 论审美教育的协同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2
/ 1

互动互联、共建共享 —— 论审美教育的协同发展

王蕾 马琴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620

一、美育理论及审美教育的发展历程

18 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首次提出现代教育中的美育概念,把美视为主体的感性同理性的有机统一,并且是可以促进人性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由此奠定了现代美育理论;20 世纪初,美育被蔡元培等教育家引入中国,促进了西方美育同我国传统美育思想的有效结合,我国现代美育理论正式生成;1951 年,教育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提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美育被明确列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一次正式将美育写入国家教育方针,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2013 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对学校 美育目标的界定,进一步拓展了学校美育的内涵,奠定了美育在学校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2015 年 9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务院发布的第一个学校美育文件,对新时期学校美育发展做出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



二、“美”对于教育的价值

纵观人类数千年文明史,“美”是人类的永恒之追求,伴随人类文明的不断积累与进步,激发了人类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关于“美”的教育,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方式。自古至今,中外教育家也充分认识到了“美”对于教育的价值:《论语·泰伯》中记载了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思想;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将培养“身心既美且善”的公民视为教育的归宿。

进入十四五发展的开局之年,我国已进入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随着经济崛起、社会进步、国际化进程日益增加,高校美育越来越显现出其无与伦比的重要性。美育是一种行为健全的人格教育、全面发展的素质的教育、心理健康的情感的教育,美育的本质是人性的教育。



三、审美教育的协同发展路径

1、互动

审美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同属于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它们既各自独立,又相互渗透,是一种相互推动的辨证关系。审美教育的价值和功能突出体现为对德智体其它各育具有渗透协调作用,是德智体各育的“综合中介”。以美育为媒介,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的互动。


2、互联

将互联网+融入高校美育课程中,美育课程是促进学生审美素质和人文素质发展的跑道。不仅要设计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美育课程,更要优化与之相应的教学模式,以达成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和人文素质的目标。提炼出视点结构教学模式,即确立一个清晰的点,比如:知识点、技能点、问题焦点、重心点、中心点等,以此点沿着一定逻辑联系轨道,如定义及关键字展开,对内,联接学科内部知识,对外,联接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此外,注重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紧密结合,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开放、互联互通的美育大资源平台。


3、共建

做好学校美育工作,需要在内容体系、组织形式、评价体系、条件建设等方面全方位构建学校美育体系,并从学校家庭共建、大中小幼各学段共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共建、专业教育和普及教育共建等多维度构建学校美育工作开放发展格局。


4、共享

学校美育常受制于师资、场地、资源不足等实际原因,效果不尽如人意。“共享”首先在顶层设计上突出“大美育”的理念,充分整合社会资源,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开放、互通美育大资源平台。将学校美育的课堂从校园之内走向校园之外的广阔天地,如博物馆、美术馆、剧院等丰富而多元的美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