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对红松生态因子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5
/ 3

运用 AHP层次分析法 对 红松生态因子分析

孔繁霞

桦川县林业局老平冈林场  154312   

 AHP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方法)是由美国运筹学家A.L.Saaty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是系统分析中解决各类系统的综合评价问题的有效工具, 已在国内外社会经济及工程界得到广泛应用。它是一种将决策者对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过程模型化、数量化的过程。应用这种方法,决策者通过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和若干因素,在各因素之间进行简单的比较和计算,就可以得出不同方案的权重,为最佳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选择东北林业大学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乌伊岭、汤旺河、乌马河、孙吴县、逊克县等地的不同立地条件上栽植红松作为实验对象,观测记录影响红松生长的各项环境因子,包括气象因子、地理因子、立地因子、地貌因子、土壤因子及立地因子等。对各环境因子进行AHP层次分析, 确定影响红松生长的主要因子及次要因子, 并用定量的方法进行生态因子排序,从而选择适宜红松生长的最佳立地条件,做到适地适树,确保取得更好的造林绿化效果。

1 层次结构模型建立

根据红松的生态学特性,选择气候因子、地理因子、立地因子、地形地貌因子、土壤因子等大环境因子作为准则层(B),以林木上层高因子作为目标层(A),以B层下的各因子作为C层,如下图所示:

60e2936625900_html_d7619dfe05e128e6.gif


2 比较判断矩阵构造

对诸多的环境因子中依其性质可分为定性、定量两部分, 在定性因子的比较判断矩阵中, 根据C层以下各等级对C层的影响重要程度,将C层诸因子分成四个等级,在每等级范围内以地位指数平均值作为比较判断矩阵因素aij。当构成B层对A层的比较判断矩阵时,是以C层中各因子所对应的地位指数值作为因素,而B层对A层的比较判断矩阵是以两两差值的均值作为因素的。

3 C层定量因子以下各层对C层的重要程度

针对红松计算出特征向量, 表明了各定量因子和各等级对红松的高生长作用的大小, 同时计算出各等级的地位指数极差值, 为进一步计算C层对B层的作用大小提供了前提。详见表1。

1 红松C层以下各等级对C层的特征向量

因子

等级一

等级二

等级三

等级四

等级五

降水量

0.2269

0.2437

0.2644

0.2651


年均温

0.2632

0.2536

0.2419

0.2413


积 温

0.2628

0.2589

0.2442

0.2340


无霜期

0.2539

0.2552

0.2519

0.2389


蒸发量

0.2733

0.2530

0.2448

0.2289


经 度

0.2500

0.2680

0.2454

0.2366


纬 度

0.2671

0.2642

0.2472

0.2214


海拔高

0.2269

0.2493

0.2651

0.2588


坡 度

0.2555

0.2519

0.2486

0.2439


坡 向

0.3469

0.3496

0.3035



坡 位

0.1943

0.1956

0.2022

0.2043

0.2035

土层厚

0.3296

0.3341

0.3374




4 C层各因子对B层比较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

在比较判断矩阵中,定量因子用地位指数极差来作为因素, 定性因子用地位指数极差来作为矩阵元素, 定性因子用地位指数的两两差值之均值表示。现将红松的定性因子及定量因子C层对B层的比较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列出,以气象因子为例,见表2。

2 气象因子C层对B层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


树种

特征向量


差值

均值


Kmax

降水量(C1)

年均温

(C2)

积湿(C3)

无霜期

(C4)

蒸发量 (C5)

红 松

0.2527

0.1467

0.1926

0.1121

0.2911

1.32

5

说明,由于本项研究在构造判断矩阵时采用了极差法,没有使用标度法,所求得的C.R 值均等于零。所以一致性检验均取得满意结果。

5 B层对A层比较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

B层对A层的比较判断矩阵是以两两差值的均值表示。现将B层对A层比较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列出,见表3。

3 B层对A层比较判断矩阵特征向量



树 种

红 松

气象B1

0.2519

地貌B3

0.1794

地理B4

0.1064

立地B5

0.3202


0.1412

Kmax

5


6 结论

通过对各层次的研究表明,相同的环境因子对不同的树种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但对一个树种而言,不同的生态因子对其贡献不同。同样一个树种在定量因子的不同数量上的表现也是不同的。 因此,我们构造了红松的理想生态模式,见表4。

4 各树种理想生态模式

生态因子

红 松

年降水量(毫米)

868~ 992

年均温(℃)


2~ 2.9

积 温(℃)


1833~ 2473

无霜期(天)

110~ 129

蒸发量(毫米)


600~ 662

经 度

127º11'~ 129º53'

纬 度


47º10'~ 51º39'

海拔高(米)

808~ 1165

坡 度

平、缓

坡 向

坡 位

山中下部

土层厚

地貌类型

中山、台地

土壤类型

暗棕壤


7 讨论

由于采用了极差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果可靠,理想模式未必存在,但通过综合分析在大量的调查研究基础上,丰富了红松的生态学研究,具有一定理论价值。

分析结果基本符合红松生长的客观规律, 是对树种生态学特性和生物学特性的进一步研究和证实。

 作者简介:孔繁霞(1973年10月— ),女,黑龙江省桦川县人,大学本科学历,林业工程师,现在桦川县老平岗林场工作,从事林业工程方案及规划编制工作。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