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为根,让劳动教育落地——浅谈对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方略的重新认识与改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5
/ 2

以科技创新为根,让劳动教育落地——浅谈对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方略的重新认识与改进

李震

安徽省芜湖市育红小学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社会治理结构、社会文化的转型发展,劳动教育课程出现了“缺位”“失位”“错位”等现象。没有独立的课程设置,没有刚性的课程要求和明确的课程基准以及配套的课程评价措施,劳动教育课程只能寄托于学校校长及教育行政部门主管领导对劳动课程重要意义的理解上,这在当下课程文化下,形成“虚化”“弱化”“碎片化”现象。本文意在阐述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重新认知和实践学校劳动教育的问题。

【关键词】新时代背景;科技教育;劳动教育;创新能力

一、问题朔源

1、劳动教育和劳动教育课程

①劳动教育就是向学生传播劳动知识和技能,培养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劳动情感。劳动教育包括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劳动和自我服务劳动等多方面的教育活动。从学校教育的常规实践来看,可从劳动教育的内容、目的和所依托的载体对劳动教育进行全面解读。从劳动教育的内容来看,应当涵盖生活服务劳动、社会公益劳动和生产技术劳动等一切有教育意义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从目的来看,劳动教育应当是通过特定的劳动达成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知识和劳动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从所依托的载体来看,劳动教育是一种扎根于学生的生活世界,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起点,启发学生思考生活的意义,并引导学生追寻幸福生命的教育。

劳动教育课程则是一门培养学生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体验、操作、设计为主要方式的课程。目的在于在强化学生劳动体验和技能学习,培养劳动精神,增强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良好的劳动品质,以培养和提升学生劳动素养。

2、症结和原因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社会治理结构、社会文化的转型发展,劳动教育课程出现了“缺位”“失位”“错位”等现象。没有独立的课程设置,没有刚性的课程要求和明确的课程基准以及配套的课程评价措施,劳动教育课程只能寄托于学校校长及教育行政部门主管领导对劳动课程重要意义的理解上,这在当下课程文化下,形成“弱化”“虚化”“碎片化”等现象。

3、时代需要怎样的劳动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这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大中小学生劳动素养培养,切实解决劳动教育“虚化”“弱化”“碎片化”问题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重要的指导性。劳动教育基于真实世界和现实生活,且内容多、场域多、方式多。它不仅涉及人与人之间的主体关系,而且涉及人与物质的相互关系。劳动教育学习情境的开放度强、可控难度大、涉及范围广,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政府等各方紧密联系、多渠道实施。在各方形成劳动教育合力、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中,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和社会教育支撑作用显得十分关键。而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尤其是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则成为具有引导力的主体。

二、解决问题

1、规范课程标准

设置劳动类课程标准是我国近现代学校教育的传统之一。但是单纯就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而言,尽管在新课程改革中,中小学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了劳动教育内容,但该部分内容一直是以“纲要(讨论稿)”的方式指导着该领域的课程实施。比如2017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其中并没有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仅仅提供了一些可供选择的与劳动教育相关的项目。因指导纲要重在指导,而不具备课程标准的法理性,因而各地实施差异较大,虚化、弱化、碎片化现象严重。南京师范大学顾建军教授曾经研究过一个课题,该课题组对各省中小学教研机构的调查,②41.94%的省份单独开设劳动与技术课程或编写了教材,32.26%的省份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渗透开设,25.80%的省份没有开设劳动教育课程或不明确。同期抽样调查显示,真正上过劳动教育课的学生比例较低,小学生占42.63%,初中学生只有12.82%。同时,学生经历劳动教育考察和体验类活动也偏少。这表明,没有独立的课程设置,没有刚性的课程要求和明确的课程基准以及配套的课程评价措施,劳动教育课程只能寄托于学校校长及教育行政部门主管领导对劳动课程重要意义的理解上,这在当下课程文化下,极易形成虚化现象。

2、设置统一课程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③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从课程形态来看,主要包括三个类型:必修的单科课程,这是全体学生必须修学、相对独立的课程,其目标是独特的、关键的、重要的,内容是基础的、必须的、结构化的;渗透课程,这是与其他学科相融通、相渗透的课程,其特点是课程内容与学科内容紧密联系,课程目标渗透在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活动课程或项目课程,也就是采用“劳动周”“劳动月”的方式加以实施的劳动教育课程,其特点是内容不限、时间灵活、集中进行。从不同学段、不同类型学校学生的特点出发进行了必修的劳动教育课程的时间规定,非常必要,既是底线,也是生命线。

3、完善评价方式

劳动以及劳动教育更多地发生在课堂之外的自然、社会和人为创设的“劳动情境”之中。因此,对于劳动活动的效果评价考核应当以学生的“参与学习”为中心,以“劳动”为载体,对学生的参与与学习体验作出监测,从而达成形成性、表现性评价。

4、依托时代的支撑

有一种观点:在人工智能时代,机器人都开始干活了,劳动教育还有意义吗?新时代的劳动的形态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比如农业开始从简单的人力耕作升级到运用人工智能的新型科技农业,智能 AI 在服务业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快递业与外卖业开始走进千家万户。在信息化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包括教育在内的各行各业都进入“互联网+”的时代,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也要体现这一时代特点,我们需要构建“互联网+劳动教育”的新模式。在这一模式之下,劳动课程的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也发生着革命性的改变,传统的关于劳动知识和简单技能教授占主导地位的劳动教育已经慢慢地褪去了原有的光环。比如,学校劳动课程的开展可以综合利用微信、微博、手机APP等现代化信息手段,通过可视化的技术手段加强对劳动榜样人物先进事迹的宣传,在提升感召力上下功夫,让广大学生在校园里近距离接触劳动模范、感受劳模精神、聆听劳模故事、观摩精湛匠艺、感悟工匠情怀。

综上所述,新时代背景下需要新型的劳动教育,而通过课标设置、课程设置、评价设置和科技创新,可以让劳动教育走上一条法理化、健康化、现代化的创造之路。

【文章引用】

  1. 《教师百科辞典》

  2. 顾建军《切实解决劳动教育“虚化”“弱化”问题》

  3.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