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特种水产动物健康养殖中疾病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6
/ 2


浅析特种水产动物健康养殖中疾病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王廷旺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特种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发生,是由病原体、环境条件及养殖动物三者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1、引起疾病发生的环境条件 引起养殖动物疾病发生的环境条件可分为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生物因素三方面。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光照条件、水源水质条件。各种养殖动物的正常摄食生长,均有其对自然因素的特定要求,如对光照、水温、pH值、溶解氧及矿物质等,如果自然因素能处于养殖动物所需最适条件,养殖动物能保持正常摄食、生长,其疾病发生率下降;如果自然因素超出养殖动物所需最适范围,养殖动物产生应激反应,则影响其正常活动及生长,从而导致体质下降,对病原体入侵抵抗能力及对环境变迁的抵抗力下降,易导致疾病的发生。

人为因素主要包括放养密度、池塘设施条件、管理措施等。养殖水体对特种水产动物容量具有一定范围,在适宜范围内养殖动物能正常活动,超越水体容量,则限制了其活动,从而减弱其对环境适应能力,抑制了特种水产动物生长、发育,养殖动物的体质下降,为疾病发生创造了条件。设施条件亦直接影响水体条件,如果池塘排灌方便,则能保持良好养殖水环境,减少疾病发生;在池内加设增氧机,不但能保持池水溶解氧,同时对一些有害物质的氧化起决定作用。养殖中的管理措施是人为因素中最重要内容,如养殖中投饵方式、水质控制、疾病防治等直接影响养殖动物疾病的发生。

生物因素主要包括了养殖环境中的病原体生物、微生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及其他养殖品种。这些生物有些能消除残饵、粪便,有些能改良水质,有些是特种水产动物的饵料,而有些则是养殖动物的致病病原体。养殖中应保持有益生物占绝对优势,从而可抑制有害生物生长,保持优良环境,减少疾病的发生几率。

2、引起疾病发生的病原体条件 引起养殖动物疾病发生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蠕虫、甲壳动物等。病原体的来源有:水环境、土壤、养殖动物或鸟类等,其中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大多为条件致病病原体,仅当环境条件适宜其生长、繁殖,养殖动物体质减弱时,才感染养殖动物;而原生动物、蠕虫等为寄生性病原体,只要环境条件适宜其繁殖便易引起养殖动物疾病的发生,病原体的致病能力不同,致病力强的病原体易使养殖动物暴发疾病,相反,则不易引起疾病的发生。控制病原体进入养殖水体是减少疾病发生的主要手段之一。

3、特种水产动物抗病力 病原体对寄主具一定的选择性,如果有大量病原体的存在,但缺乏易感动物,特种水产动物仍然不会发病。养殖动物对病原体具有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和特异性免疫能力。

二、疾病的种类

特种水产养殖动物,按是否具病原体分为病原性疾病和非病原性疾病两大类,每大类根据病原体种类及发生原因又分为多种疾病。

1、病原性疾病 包括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原生动物病、单殖吸虫病、复殖吸虫病、绦虫病、线虫病、棘头虫病、甲壳动物病等。

2、非病原性疾病 包括气泡病、浮头、机械损伤、感冒、冻伤、中毒症(化学药物、重金属或某些水生生物所分泌的毒素等)、放射性损伤、营养不良症(如跑马病、萎瘪病、蛋白质缺乏症、碳水化合物缺乏症、维生素缺乏症、矿物质缺乏症等)等。

三、疾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特种水产动物疾病必须采取“有病早治,无病先防,防重于治”的方针,改良养殖水环境,控制病原体数量或消灭病原体及提高养殖动物的免疫力,以达到防止或减少病害造成的损失。特种水产养殖动物的综合防治措施,也正是从上述三方面考虑的。

1、控制或消灭病原体

(1)选择优质水源 首先应对水源进行周密调查,使水源无工、农业及生活污水污染,其次应保证周年水量充足,水源的理化指标应适宜于养殖品种,而且养殖场进排水系统应完全独立,勿使排出养殖污水污染进水水源。

(2)彻底清塘消毒 池塘是养殖动物栖息地,在池塘投放养殖动物前,均需进行清淤及消毒工作。清除池内污泥及杂物,并将之运输至远处,不再污染养殖池。一般用100~150kg/667m2生石灰或20~25kg/667m2漂白粉消毒,3~5天后再进水。另外,土池养殖池还常用茶籽饼50kg/667m2清塘,以消灭野杂鱼、螺、蚌等病原传染媒介。

(3)强化检疫及隔离 特种水产养殖动物,其种苗及成品的流动区域范围较广,易造成病原的扩散,因此应认真进行其输出、输入检疫和隔离工作。

(4)做好药物预防工作 药物预防包括对种苗、工具、池塘等消毒。一般对购进种苗用福尔马林70mg/L或高锰酸钾10~20mg/L或漂白粉10~20mg/L消毒5~30分钟,其浓度及时间根据不同动物而异。工具一般使用高锰酸钾50mg/L或漂白粉150~200mg/L浸泡消毒。池塘亦定期使用药物如含氯消毒剂、漂白粉、高锰酸钾等消毒,以清除病原体。

2、改良养殖环境条件

(1)合理放养 各种水环境对特种水产动物均具一定容量,因而应根据不同品种及生长阶段保持合理放养密度;同时根据不同养殖模式,合理搭配放养其他品种,以改良环境。 (2)保持养殖池水理化指标及有益生物 理化指标包括水温、pH值、溶解氧、硫化氢、氨氮、亚硝酸氮等,在养殖过程中应尽力保持这些理化指标在特种水产养殖动物生长的适宜范围内,定期检测水质理化指标,发现超标严重,应及时采用不同措施调节。

(3)合理用药 药物具防病治病作用或改良环境作用,但药物的频繁使用,可能导致病原体耐药性产生,对养殖动物产生毒害或刺激作用,破坏养殖水环境。发生病情后,应在正确诊断基础上对症下药,并按规定剂量和疗程用药,应选择效果好、毒副作用小的药品。

3、提高特种水产养殖动物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1)培育健康无病原种苗 ①选用无传染性病原体携带的亲体,并对亲体消毒后进入人工繁育池。②受精卵消毒。③育苗用水沉淀、消毒,使整个培苗过程呈封闭式,无病原体带入。④种苗培育过程不滥用防治药物。⑤保证使用成熟卵及精子,并投喂高质量饵料。⑥种苗出场前,进行严格检疫消毒。

(2)合理投喂优质饵料 选择能完全满足特种水产养殖动物各阶段所需营养物质的饵料,使养殖动物能摄食到适口及营养适宜的饵料,满足其生长、生活能量需求,同时提高其对疾病抵抗力。投喂方式应保持“四定”原则,即“定时”“定点”“定质”“定量”。

(3)加强日常管理 ①定时巡塘,巡视鱼体活动、摄食状况,观察池水变动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处理。②定时对养殖池进行清除残饵、粪便、处理动物尸体,清除杂草、螺等工作,以免病原生物繁殖和传播。③定期进行排、换水工作,排水时要将污物等排出。④定期检测池水理化指标并抽样养殖动物进行病原体检查分析,以便早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4)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是控制某些危害较大、治愈困难的疾病的有效方法。近几年已有多种疫苗、菌苗等用于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控制,养殖者可根据养殖品种疾病发生情况,选购疫苗,预防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