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州传统手工技艺现状及保护与传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6
/ 2

怒江州传统手工技艺现状及保护与传承

密秀芳

怒江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云南省 673199


摘要怒江历史悠久,勤劳而智慧的各族人民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多元民族文化,构成了民族文化大观园,有质朴悠扬如天籁般的民歌和热情奔放充满阳刚之美的传统舞蹈,神秘而庄重的传统习俗尤其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手工技艺其特色鲜明,风格突出,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使用价值但在这次调查中发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传统手工艺行业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技艺失传、后继乏人产业自身发展陷入瓶颈新的严峻挑战如何保护和传承怒江州的传统手工技艺,并在社会和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将是我们最值得探讨的核心问题。

关键词:传统手工技艺、传统手工技艺产品、保护与传承



怒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人类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于1954年8月23日,设立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全国唯一傈僳族自治州,辖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福贡县、泸水市、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境内居住着傈僳、怒、独龙、普米等20多个民族,其中,独龙族和怒族是怒江特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3.96%。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怒江各族儿女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有质朴悠扬如天籁般的民歌,有热情奔放充满阳刚之美的传统舞蹈,尤其有传统而又有民族特色的手工技艺,有质朴而厚实的纺织技艺、有色彩斑斓的民族服饰制作技艺、有古老而形态各异的民族乐器制作技艺等产品,其特色鲜明,风格突出,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使用价值。

一、基本情况

通过组织一系列保护工作,截止目前,怒江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共240项:国家级6项;省级17项;州级167项;县(市)级50项。其中,传统手工技艺47项,占总项目的20%。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有280人:国家级传承人6人(已故1人);省级36人(已故13人);州级71人(已故10人);县级167人(已故23人)。其中,传统手工技艺18人,占总数的19%。怒江州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89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10 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7项。

为了全面掌握怒江州现有传统工艺人才的数量、结构、素质及分布情况,科学评估人才资源状况,为下一步开展相关人才培养,特别是实施民间匠人传统工艺传承和振兴工程奠定扎实基础,于2020年3月20日至5月5日参加了怒江州传统手工技艺的调查工作。通过开展全州从事与文物保护相关的民族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以及未公布为代表性传承人的各民族手工技艺者和匠人的姓名、性别、民族、职业、学历、学历、收入状况、是否为非遗传承人及擅长技艺等相关情况,以及个人参加过的教育培训情况及期望、提升技能的途径、传统工艺人才培养的意见建议等调查,怒江州的传统手工技艺的基本情况如下:

(一)共调查收集到传统手工艺人才142人,其中,男131人,占 92.9%;女11人,占7%。非遗传承人25人,占17.6%;民间艺人111人,占78.2%;文物保护传统手工艺人才6人,占4.2%。出生年月分布于1932年—2007年之间,主要集中于1950年—1989年,这部分艺人占总人数的93.2%。按照各年龄段调查人数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 1960—1969年40人,占28%;1970—1979年30人,占21%;1950—1959年24人,占17%;1980—1989年23人,占16%;1990—1999年6人,占4%;1930—1939年4人,占2.8%;2000—2009年2人,占1.4%。按文化素质从高到底来排序,本科1人,专科3人,高中3人,初中49人,小学73人,无学历13人。

(二)掌握传统手工艺品类人数情况调查到的传统手工艺品类中有木雕、竹编、纺织、服饰制作、乐器制作、羊毛制品、造纸、扎龙、土陶、刺绣、书法、绘画、泥塑、少数民族房建筑、铁匠制作等。其中,竹编制作89人,占63%;乐器制作15人,占10.5%;木雕14人,占9.8%;服饰制作7人,占4.9%;其余均为1—2人,占0.7%。

(三)按照收入情况来看,乐器制作手工艺品收入最高,服饰制作、木雕、刺绣工艺品次之,其余手工艺品收入较低。

二、传统手工技艺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困境

经过此次调查,发现我州的传统手工艺行业历史悠久、品种丰富,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传统手工艺行业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传统手工技艺项目虽然已被列入州、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时将纺织、编织、雕刻等项目已被纳入国家重点扶持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当中,这可以说是对掌握传统手工技艺者的褒扬。但这么多年过去了,目前针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和传承依旧面临着政府部门及相关单位的疏忽而导致很多优秀的传统手工技艺随意流失的现象。

(二)人才问题日益严重。

1.技艺失传、后继乏人。调研中了解到,传统手工艺行业成本高,利润低,加上掌握一门传统技艺所需周期较长,现代的年轻人已不愿学习手艺。而许多老艺人已经离世,掌握一定中、高级技术的人也纷纷转行活直接丢弃,致使传统工艺面临失传的危险,传统手工艺后继乏人,逐步失传,亟需抢救。另外,有些民间艺人的技艺虽还在传承,但由于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新设备不断涌现后,很多传统手工艺品几乎不再自己制作。比如:兰坪县普米族木楞房的木雕,大多已不再自己雕刻,几乎都是采用从市面直接采购精雕成品的方式建盖房子。虽然有些还在雕刻,但很多技艺已失传,而从雕刻技艺的层面上看,加工工艺和技艺水平普遍达不到曾有的高度。

2.传统手工艺人才严重外流。由于传统手工艺行业经营困难,劳动强度大、待遇较其他行业低,再加上对振兴传统手工艺产业的意义认识不够,对当地传统手工艺产业保护和支持力度少,导致很多传统手工艺人才流向外地或其他行业。

3.招收徒弟及招工难、年龄老化。调查中发现,招收徒弟及招工难是最突出的问题。由于传统手工艺行业普遍存在工作条件差、待遇低、远离城市等问题,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弱,现在传统手工艺行业以老艺人及爱好者为主,发展前景令人担忧。比如:兰坪县华科民族工艺有限公司,主要制作普米族羊头琴、口弦、傈僳族“期本”等各种乐器,订单多,目前固定工人只有两人,且年龄偏大,一直在招几个年轻人,但没人愿意来。

4.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目前,从事传统手工艺行业的人员中,整体文化素质比较偏低,见识面不广,缺乏经过专业训练的高素质人才,导致工艺制作不够精致,创新能力不足,观赏价值不高,很难成为官方品牌的旅游产品。

5.销售渠道单一。经过调查发现,整个怒江州的传统手工艺产品销路未打通,主要以内销及外来游客为主,导致销售情况不乐观。

(三)产业自身发展陷入瓶颈。怒江州传统手工艺品生产多为个体作坊式或小企业,产品粗糙,品位不高,精品、绝品较少,文化价值含量不高,地方民族特色和风格不够突出等问题,加上普遍缺乏开发设计机制和人力财力,普遍缺乏现代设计理念、方法和先进的设备、技术,产品几十年一成不变普遍缺乏品牌效应变,无法适应和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同时对地域文化没有很深的了解,从业传统手工技艺的人往往是为了生活和爱好,不精益求精,而求以数量尽快获得财富,似乎已完全忘记了或是不懂得这是一个创造性很强的艺术过程,这怎能代代相传?

(四)保障机制不够有力。一是缺少统一领导,各部门各自为政,保护工作难以统筹推进。二是保护资金不足,尚未设立传统手工艺专项资金。三是各级各部门对传统手工艺意识不够,没有很好的纳入保护和振兴民族文化规划之中。

三、对保护与传承怒江州传统手工技艺的建议

怒江州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必须要紧紧抓住“统筹指导,整体保护、兼顾发展,活态传承、合理利用,政府引导、村民参与”的基本原则,切实抓好传统手工技艺保护的工作:

(一)尽快成立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的组织机构。怒江州各地根据新形势发展和保护的需要,应尽快成立传统手工艺协会,出台管理办法,组织、指导工作,同时政府要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保障。

(二)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和培养人才力度各级政府应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等方式,支持传统手工艺产业基地建设、设备设施、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把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艺工作纳入统筹规划当中。

(三)加强对传统手工艺的挖掘、抢救、整理、研究及合理利用的传承保护工作。许多手工艺老艺人已经离世,掌握一定中、高级技术的人也纷纷转行,传统手工艺后继乏人。各地各部门应根据自己的职能做好对传统手工艺的登记建档、整理、研究及合理利用等传承保护工作,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自觉保护传统手工艺的意识。

(四)培养传统手工艺人的创新能力。传统手工艺人具备丰富的工艺知识,在手工艺制作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多组织传统手工艺的创新培训及交流活动,将传统手工艺人纳入创意体系中。

四、结束语

怒江州是全国深度贫困“三区三州”之一,帮助当地更多贫困户能够尽早尽快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实现乡村振兴是关键。结合怒江州脱贫攻坚、劳动就业、传统工艺传承等实际,本着“传承、合理、节约、效益”的原则,支持设立传统工艺工坊,有针对性地开展怒江州传统工艺实践、成品创意及营销方式培训等工作,帮助当地更多建档立卡户学习传统工艺,掌握相关技能,充分依托传统工艺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和稳定增收的独特优势,发挥传统技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扶志”“扶智”作用,有效促进就业,持续增加收入,助力精准扶贫,实现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宋清洁、康培莲、侯惠哲、杨栋国的《关于我国传统手工艺产业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