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下的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布局合理性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6
/ 2

GIS下的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布局合理性评价

王江

江苏嘉源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江苏盐城 224005

摘要:为从本质层面对土地规划应用空间整体布局合理性予以评价,主要以GIS空间分析方法为导向,建立完善的城市规划发展现状评价体系,并从多个层次对某市区土地规划定量评价。通过多维度验证,明确现下合理和不合理区域,表明该体系评价方式合理性,对我国后续城市化持续性推进十分关键。

关键词:GIS空间分析;土地规划;合理性评价

前言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其主要为各级人们政府制定,通常属于总体规划,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强调对土地资源管控。实施土地总体规划时,部分地方政府会选用一系列方式开展,进而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进而造成初期土地利用规划方向偏离。土地总体统筹规划中,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调整,可由上级定量控制,但其具体局部缺乏完善的评判标准,造成实施过程规划不合理。为改善土地规划利用存在瓶颈,需构建可行性较高的体系,科学对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合理性进行评价。

  1. 评价方法体系构建

(一)评价目标主体对象

土地利用分区主要将利用条件、开发途径异同点作为准则,对城镇土地实施划区域,不同城镇自身特征优势不尽相同,每个区域内经济和自然环境不一,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时,应综合性考量土地利用途径及方向是否保持统一。土地利用评价作为土地规划基础前提,按照土地利用自身多元化特征,其在城市化进程中,体现在经济与环境有效融合生态系统,评价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时,也需综合性考量生态环境平衡评价,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由上述分析获知,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布局合理性评价,主要着力点为两方面,即自然经济适宜性、经济环境协调度,以其作为基础构建评价体系。

(二)评价指标与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合理性指标,其作为适宜性和协调性指标重要介质,将两者进行有效衔接,其属于一种总体性指标,主要评价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本文创建评价体系中共计包含3种,即合理性、协调性及适宜性指标。选用的评价方法包含两方面:一方面,经验指数和法。针对土地利用综合性评价,一般选取方式包含3种,其中经验指数法使用频次较高,以往具体实践中此种方式适用于因子间相关性较小条件下,该方式内三种评价指标相互约束力较小,满足实际评价要求。另一方面,基于GIS空间分析。充分借鉴AreCIS软件处理城市空间分析特征优势,需联合上述相关指标信息,对土地规划空间进行系统性分析[1]

  1. 实例验证

(一)验证区域

本文主要选取我国西北区域某市为研究目标,该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历史,是西北重要城市之一。该城市内含有5个管辖区,总计城市土地面积为9555.38km2,总人口高达225.06万,城市人口为165.86万,地区生产总值高达1803.17亿元,占据该省区生产总值36%。该市土地利用逐年呈现为多元化,经济不断增长,土地利用特征十分凸显,将其作为研究目标主体对象具有一定意义。

(二)数据来源及处理

充分应用上述ArcGIS软件处理该市区城市布局空间分析,需大量可靠性较高的数据做以支撑,本文主要从现行市区内土地规划数据库成果中提取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从地理空间数据云网站获取相应的高程遥感数据,从土地利用调查数据中获取土地功能利用类型、公路、地质等文件信息,并从我国土地资源获得该城市地界矢量图。将上述文件将其数据导入相应软件中,与实际地理坐标进行匹配,最终形成土地规划空间布局分析综合评价数据资料库。

(三)空间布局评价指标选取

该城市区域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规划功能区主要包含三大类型,即建设用地、耕种牧区用地、生态保护用地,为保证评价指标具有一定合理性及科学性,需综合性考量上述三方面:

  1. 农业功能区评价指标。农业功能分区中,以生产生活条件不同为准则,将其划分为多种类型,此类农业功能分区,对自然环境影响程度存在一定差异性,其整体占据权重不一。按照该城市实际发展特征,主要选取四项适宜性指标,地形坡度、土壤盐碱化程度、地质、灌溉距离;协调性指标包含规划一致性、功能分区面积等。指标实现量化过程中,严格依照相关规程及文件标准,最终由专家进行打分获取综合值。

  2. 建设功能分区评价指标。城市区域内土地利用面积受限,各土地交通自身便捷性各自身价值不一,经济活动会存在竞争。该市区发展过程中,现下竞争主体为工业及城镇化开发,两者对环境敏感度较大,对其评价过程中,需综合性考量各方面指标。经济发展程度、环境敏感度、交通便捷性作为适宜性指标,土地规划一致性、相关规划一致性等作为协调性指标。

  3. 生态功能分区评价指标。按照当地区域内生态环境特征,以及其自身服务功能异同点,对其进行综合性分析,将区域空间划分为不同生态功能区过程。按照该城市生态功能分区包含两大区域,生态保护、自然文化遗产保护。

三、评价结果与分析

按照上述相关土地区域划分,利用合适的指标进行提取,通过处理工具对土地规划进行综合性评价。根据最终综合性评价结果分析,可按照三个指标展开论述:

(一)土地利用规划空间适宜性评价

该城市土地规划利用总体数值处于0-50,依照不同区域内功能特征加权,最终获取规划平均适宜性指数为37.32,可直观看出适宜性指数较高的功能区域为农田,最大指数值为48.36;最低适宜性区域为生态保护区,其与最高数值之比为1:5。将土地适宜性划分为5各层次,利用相应的处理软件,最终获取适宜性指数较高的为城市东部及南部,该区域内分布大量的农田;城市西部适宜性较低,主要是工业开发区域和生态保护区。按照现下城市发展经济状况,生态保护区域多位于较远的山地,其与实际生态项目距离较远,整体土地利用规划适宜性较低,但随着城市化发展和生态工程申报,其适宜性逐渐提高;西部区域为工业区,其临近水源保护位置,随着绿色产业持续性发展,二者距离逐步拉大[2]

(二)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协调性评价

协调性评价最终数值基本固定于0-48,按照不同区域面积加权,最终获取均值指数数据为35.21。由此表明,土地规划空间协调性指数最高区域为畜牧业,数据为47.82,协调区域最低为生态保护区。与上述规划空间适宜性相同,也将其划分为5各层次,利用工具进行处理分析,最终表明规划前后其协调性波动较小,由于其并未处于城镇中心,受其发展干扰较小,协调指数相较而言较高。城中及承东南开发区为协调性较低两个区域,核心为其作为城镇化重点开发建设区域,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重点工业开发区域内农业用地逐步缩减,增加农用地面积,依托农产品拉动区域内经济,是未来整体规划核心。

(三)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布局合理性评价

与上述两种评价方式相同,其合理性指标较高,均值处于0-80,农用耕地区域其合理性处于最佳,综合数值高达72.53。前两者协调性、适宜性不佳生态保护区,其合理性与其保持一致。将其划分为5各层次,城市周边农用地合理性较高,与初期以农业为主发展轨迹相吻合,城中开发区以及东部矿区合理性较低,主要为突破城市规划空间规模,存在边缘化发展现象。

为进一步保证土地规划空间利用合理性,以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引入相应的评价指标,从适宜性、协调性及合理性分析,最终结果表明城市化进程中,其发展存在边缘化以及生态保护并未重视,为后续该市区规划建设提供参考,保证土地规划空间合理性。

参考文献

  1. 林申赠.GIS空间分析功能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福建建设科技,2019,164(1):18-20.

  2. 史洋洋,吕晓,郭贯成,等.基于GIS和空间计量的耕地利用转型时空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9,33(11):5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