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绿地网络化建设前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7
/ 6

北京城市绿地网络化建设前景

贾欣畅 1,何 丹 2,余 凡 1

(1.北京建筑大学 测绘与空间信息学院,北京 100044; 2.北京联合大学 应用文理学院,北京 100044)


摘要:北京市作为中国北方经济及政治的中心,其绿地系统的建设与规划一直备受关注。通过探寻城市绿地的基本作用,并以《城市绿地规划标准》为参考,再利用ARCGIS技术绘制北京市绿地建设进程,以此对北京市未来绿地规划进行新的探索与思考。依靠北京市网络化绿地成功构建的实例,推进全国网络化绿地的建设。在实践的过程之中,思索我们城市绿地建设的不足与缺陷,并指出未来改进的方向。

关键词:城市绿地;网络化建设;《城市绿地规划标准》;北京市

中图分类号:TU985.11 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绿地系统的建设旨在构建绿化城市,在稳定生产发展的同时实施切实可观的生态保护以及修复工程。坚持绿色发展,将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绿化建设相结合是北京市城市建设的宗旨,把绿化设施建设到各个建筑、街道以及各个城市公园中来,则是北京市绿化发展的新要求。

随着《城市绿地规划标准》的发布,北京市在城市绿地建设中有了新的方向。现如今,北京市面临着绿地不足、空气污染、水资源匮乏等诸多挑战,改善城市绿地系统的任务已经迫在眉睫。分析城市绿地作用,解读《城市绿地规划标准》。将是指引我们对于北京市未来城市规划的新方向,而《城市绿地规划标准》作为一部新规,必将成为引领中国新城市建设的标杆。

1 城市绿地作用分类

1.1 国标下的绿地分类标准

2017年11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下简称为“住建部”)正式发布新版《城市绿地规划标准》(CJJ/T85-2017)这一行业公告。这一标准将原行业《城市绿地规划标准》(CJJ/T85-2002)号标准替代,正式成为我国在绿地建设上的新规范。


住建部发布的《城市绿地规划标准》(CJJ/T85-2017)中的主要绿地分类条例主体分为,建设用地内的绿地建设分类标准,以及建设用地外的绿地分类标准。在建设用地内的绿地建设包含四个大类,分别为“公园绿地,广场用地,防护绿地和附属绿地”[1]。、这四类绿地是我们城区内绿化建设的主基调,了解各类绿地在城市中的主要作用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布局建设是我们建设未来绿色城市的主要工作。

1.2 公园绿地——城市中的绿色温室、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之所

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城市居民的需求,现如今我们的城市居民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对生活区域内的环境及绿化水平有了更高的追求[2]。城市内公园主要作用是缓解居民生活压力、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现如今口袋公园成为了城市公园的主力军,其占地面积小、辐射周围居民区比例高的特点,不仅仅满足了城市居民对于绿化建设的需求,同时它也切实改善着城市居民的生活[3]。公园绿地在居民散步时往往可以带来舒缓的身体感受,这是因为公园内的植被可以调节空气中的温度与湿度,同时茂盛的乔木与灌木对空气中的PM2.5等污染物有着较好的吸附以及隔绝的作用[45]

1.3 广场用地——群众文化宣传的根基,保护居民生命的屏障

我国大多数城市广场多是承载着文化娱乐、集会休闲活动的娱乐性广场[6]。其是展现群众文化的平台,广场舞、唱京戏、打快板、说评书等文化活动都可以在广场用地中进行。这些活动不仅满足了居民的娱乐需求,同时也宣传这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7]。广场用地除了具有一定的休闲娱乐等基础功能,天灾来临之时还可以转变为防灾避险的场所,成为城市居民生命的保护屏障[8]。日本,在防灾型绿地上的规划与研究十分值得我们借鉴。早在幕府时期,日本就已经意识到在居民区的建设之中,应当设计出一片专门用于防灾避险的空地。随着时代的发展,日本完善了一系列城市建设规划法案及政策,而这些法令监督着日本广场绿地的建设与发展,是日本如今成为世界一流防灾国家的根基[9]

1.4 防护绿地——城市的卫士,自然环境的守护者

防护绿地在作用划分上各种各样,其主要分为“卫生隔离带,高压隔离带,道路防护绿地,防风带”四类防护绿地。卫生隔离带主要是用以保护一些易受污染的自然资源或将有污染的建筑群与外界相隔绝,道路防护绿地不仅用以阻挡人群跨越铁路、公路等危险道路而且还可以有效起到降尘抑制微生物生长的作用。在防风带和高压隔离带中,前者用于阻挡季风对于城市的侵袭而后者则用以保护人群免于误入高压作业区而出现生命危险[1011]

1.5附属用地——高密度城市的未来绿地建设方向

随着城市化的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中国已经进入到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传统的区域型公园绿地已经无法满足现有的高密度人口对于绿地使用的需求,因此建设于各个建筑区块内的附属绿地将逐渐成为未来城市绿地建设的新方向

[12]。附属绿地的功能可随城市建设者的建设需求进行改变,其具有公园绿地的休闲娱乐、防护绿地的风沙防护等诸多功能。但如今,很多城市对于附属绿地建设存在认识较低,投入建设较少、管理松散等现象,导致附属绿地呈现出难以维系周边人群使用需求的现象,其用途功能现多为景观建设之用,而没有起到防护、休闲等实质性作用[13]

2 中国绿地建设的准则——《城市绿地规划标准》

2.1《城市绿地规划标准》的主要内容

2019年4月9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发布《城市绿地规划标准》(GB/T 51346—2019)(以下简称《绿规》),标志着中国的绿地规划进入到了有规可循、有法可依的新时代。在2019年12月1日《绿规》正式实施,自此中国绿地建设在这部多规合一的绿地法规的要求下逐渐步入未来绿色城市建设的新时代[14]

《绿规》的编写是基于《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17)用地分类标准纳入《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2011)的前提下进行编写的。绿地分类是影响我国城市建设的重要因素。在每年全国统计绿地建设数据时由于缺乏具体的分类标准,在统计绿地与建成区面积时往往因为定义不够充分,而导致城市绿化率虚高、建成区绿地水平与数据不符合的情况产生。而这些不准确的数据统计,实际上影响到的是我们城市居民的生活。城市公园被附属绿地以及小型绿化带所代替,郊野公园被广袤的防护林所取代。固然上述所说的防护林及绿化带都属于城市绿地的范畴,但在实际的城市绿化效果上与前者有着明显的差距,其无法承担其居民休闲娱乐的主要需求[14,15]

《绿规》不仅仅在绿地分类上有了更独特和深入的理解,同时在城市建设规划上也有了更为独特的分析。在未来的城市规划及建设上应当遵循网络化的建设理念,将未来绿地彻底演变成一张串联城市的绿网。将绿地的“绿化,防护,休闲”等主要功能设置在绿地网络的各个角落,以此增强绿地的可达性及便捷性。将绿地以网状结构建设在城市中心,不仅仅方便了绿地规划及建设,同时被分割开的城市用地也可以更好的得到规划和利用[1416]。城市网络化的建设不是狭义的,任何地形条件的城市都具备网络化绿地建设的条件。网络化建设在广义上,应是一种串联城市各个功能系统的建设理念,这种理念是不局限于城市地理形状以及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

2.2《城市绿地规划标准》网络化布局的城市发展前景

在很多大型城市中,都存在土地分配困难及绿地建设不充足的情况。“上海,洛杉矶,巴黎”等著名城市都存在着严重的绿地建设匮乏的问题[17],拥挤的城市中难以找寻出适合绿地公园建设的位置,而远郊的绿地又不足以满足城市中心居民生活的休闲需求。这类“高密度城市”同样也适用网络化的城市设计理念。将城市进行碎片化处理,将小型绿地公园描绘为点,再将绿化走廊描绘为线,点线相映以此构建小型的绿地网格以此增强城市绿化率,同时也将微观绿地系统建设到了城市居民生活的楼宇中。既满足的城市居民的绿地需求,又合理地利用了城市的空闲空间,这就是城市网络化建设的最终目的[18,19]

已建成的都市可以利用网络化的建设理念对老旧城区进行改进,而尚未建成的发展性城市则应在城市建设初期将网络化理念进行融合。在全世界范围内,哥本哈根的城市设计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哥本哈根的城市建设正是受到了网络化城市建设理念的影响,先规划后建设的理念也为哥本哈根的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而这些都是因为受到了明确的法律条文的制约和规范。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丹麦就相继发布了《城市和乡村地区法》《国家和区域规划法》和《城市规划法》,以此确立城市未来规划与发展的主题框架。同时在哥本哈根建设时,发布明确的《五指规划》建设条文,规定区域内的绿地规划用地严密保护起来,禁止一切土地开发工作[2021]。而现如今,我们国家在绿地建设上也有了《绿规》进行城市建设的约束。在新城区的未来建设与规划中,城市网状化设计应当作为城市设计的首要理念。而设置城市绿地网则应是城市建设的首要工程,一切城市建设都应以绿地规划为重,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城市是我们国家发展的未来目标与方向,而《绿规》将是指引我们前行的一盏明灯。

3 北京城市绿地发展现状与问题

3.1 北京城市绿地建设与发展历程

北京市在城市绿地的建设上可以大致分为三大阶段,分别为“建国初期的农林结合阶段,文化大革命后的生态修复阶段,奥运申办成功后的全面建设阶段”。北京城市绿地建设的三个不同的阶段一定程度反映了全国对于绿地的建设态度与建设理念。现今,北京市依然是城市绿地建设的风向标,具有极高的借鉴与参考的价值。

建国初期国家财政拨款紧张,经济作物的生产和工业化进程是国家的工作重点。因而在城市绿地的建设中,主要依靠对清朝及民国时遗留的园林进行修复开放。而随后的文化大革命,更导致北京的城市绿地陷入逆发展之中。这一阶段中国园林的发展受到桎梏,但在农林结合的探索仍有一定突破。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北京市在各行各业都逐渐恢复正轨。北京的绿地建设也呈现出复苏迹象,随着83,85年两次园林会议的胜利召开以及民间经济投资的引入,一大批中小型城市公园纷纷在城市中心拔地而起。而这些公园也成为了上世纪城市绿地发展的象征,其至今为我们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提供了方便[22]

2001年随着北京市申奥成功,北京市对于绿地建设的需求达到了新高度。到2008年无论是城市绿地建设的数量还是城市公园的建设质量较之上世纪末都有了十足的进步与发展。

时至今日,北京市共有城市公园344个,建成区绿化面积高达887.04km2,以约60%的建成区绿地率位列全国建成区绿地率之首。与此同时,北京市全市公园占地面积为351.57平方公里,位居全国第三的位置[23]。至今,北京市依然是全国绿地建设的领头羊,还在为全国城市发展提供参考。

3.2 北京市当下发展的问题

北京市在城市公园的建设上已经初具成效,但不可否认其整体的绿地规划还是存在诸多问题。

60e5051f9dacf_html_fa366e8d4a5ece86.jpg

图1北京市市域绿地空间结构示意图

Fig1. Spatial structure of urban green space in Beijing

图片来源: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图1是北京市城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布的北京市市域绿地空间结构示意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北京市的绿地建设主要由三环九楔构成。建成区内的城市公园与郊野公园是市区内主要的绿地建设组成部分,可以看到北京市城市公园与郊野公园构成了两个较为完整的闭环,高效的满足了城市内居民对于绿地使用需求。但在实际的公园分布与建设中,北京市的公园分布与建设情况远不及图中所展示出的那样完备。

根据2019年全国统计年鉴记录,北京市市域内共建成公园绿地344座,在图2中所统计的建成区内的公园绿地数量约为200座占到了北京市公园绿地的半数之上。六环内的城市公园呈现出了明显的不均匀分布,即西南方向城市公园数量高度密集,而东北方向城市公园的分布明显稀疏。由于北京市道路网的建设依旧存在密度不高,城市交通依靠环线的设计问题[24]。市区外的城市绿地可达性将受到极大的限制,近郊的郊野公园以及文化园林在一定程度上很难服务到距离较远的区县。远郊的大型公园大多数属于广义类城市绿地,其基本只具有绿化生态缓解城市污染等生态修复功能而不具备游园观赏的功能。这一现象就导致了北京城区内土地资源紧张,城市公园建设成本高昂的情况产生。使得近郊及城区的园林成为了负担居民休闲娱乐功能的主体对象,而这也增加了园林本身的维护成本,不利于未来城市均匀发展的理念与政策[25]

北京市在城市空气污染治理方面一直有着可以提升的空间,城市空气污染是近十年内的主要问题。无论是控制汽车的限行还是一定程度上限制高污染物排放的工业企业,其治理方式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并不足以彻底改变北京冬日频繁出现雾霾天气的情况产生[26]。北京市各个树种对于PM2.5的吸附能力各不相同,但是研究表明单一树种的吸附能力要明显低于复合型城市绿地[52728]。北京市在中心城区的道路绿化上选用的基本为乔木,近21种乔木被种植在北京城区的各个角落[2930]。而这些大型乔木大多数是独立矗立于城市道路附近,周围没有设置灌木与草坪相结合。与此同时,北京市城区内的附属绿地同样存在绿地类型单一的情况,以及建设面积不足的问题,从而导致的绿地作用显著降低[31]

北京市由于绿地类型建设较为单一,市区内雨水截留能力较为低下[31]。在市区内建设下凹型绿地时,建设者往往在设置雨水口与下凹绿地的建设高程的过程中,存在严重的技术问题。而这使得城市内下凹绿地出现了大量积水,不仅仅起不到截留雨水的作用,反而由于长时间的浸泡导致绿地植被的损毁[32]

面对北京庞大而密集的人口,市区内依旧存在避灾型绿地覆盖面积不全面的问题。而未来城市发展建设时,构建防灾避灾绿地网、将城市公园与防灾绿地相互串联,这样城市绿网相互联系可以极大增强我们城市防灾避灾绿地的作用及联系,方便我们将城区受灾居民向外疏散[33,34]

4 北京城市绿地网络化建设的未来方向探索

4.1 北京市以《绿规》为核心的城市规划方案

《城市绿地规划标准》的发布彻底改变了很多城市在绿地规划上的策略。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是第一批相应国家政策号召的城市之一,将原有的城市公园结合城市道路而构建的城市绿化网络,已经成为了北京市绿地建设的核心理念。

北京市交通融合了“轨道交通,轻轨交通,道路交通”三种主要交通方式,北京市区内交通方式以环形的城市高速环线构成,而轻轨是满足人们经济生产需求的主要交通工具。随着北京道路交通的逐步完善,北京市市区内的交通基本实现了城区内交通全覆盖[3536]。在绿地建设完成后,其实际服务能力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绿地可达性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因素。通过增强城市内交通便捷程度、加大城市交通网覆盖面积,以达到减少出行成本的目的,从而提升城市内外绿地系统可达性

[37]。由此可见,城市内交通网的完备程度与绿地实际使用率和服务效率密不可分,在构建网络化绿地时,完善城市交通网络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绿地建设与道路交通建设应是密不可分的工作,在构建网络化绿地时应当以现有的轨道交通为基础,通过在地铁、城铁、公共交通枢纽周围,建设带状或条状的公园绿地与广场用地来增强二者之间的联系。将公共交通枢纽建设在绿地较为密集的区域,可以有效的提升绿地服务效率。由此可见,现有的城市道路网将是未来北京市网络化绿地建设的基础,而网络化绿地建设情况将是指引城市交通网建设的方向。

60e5051f9dacf_html_b016cc2dc51b1905.jpg

图2北京市未来绿地规划示意图

Fig2. Sketch map of future green space planning in Beijing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底图来源: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随着北京市市域交通网的进一步完善,建成区内已经构建出了完善的城市道路、轨道交通体系,现有的轨道交通已经有能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城市中心居住的居民投送到较远的远郊区域。斑状化城市公园绿地系统已经不再适合北京市绿地发展,呈现条状化及带状化的楔形绿地将是未来北京市的新选择。在图2中,北京市政府已经在早期楔形绿地概念性设想上进行了更为精确的规划和设计,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北部已经开始有计划的将大型绿地进行合并,以此构建出规划中的楔形绿地。网络化绿地的建设其实就是将现有的大型绿地进行串联,利用高速公路以及城规交通对现有的大型绿地进行区域型分化切割,这样每一块绿地都建立在城市的交通网络上,以此完成网络化绿地对市域内绿地相互联系的构想。

楔形绿地的建设旨在,将分散的城市居民区利用楔形状的城市绿地进行连接。其大规模的绿地构建方式,实际上是将公园绿地、附属绿地、广场用地及部分防护林地的作用相互连接、相互融合。这种综合性的绿地建设兼容了现阶段北京各种绿地的缺陷,附属型绿地解决了实用性差、树种设计单一的缺陷,楔形绿地将广场用地与公园绿地相互结合,这极大的增加了广场用地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疏散群众的可靠性及高效性。网络化绿地的建设不是刻板的将绿地进行网格状划分和建设,而是利用增强绿地相互之间的联系将各类绿地的缺陷减少并将其优点进行合并突出。这种建设方式增强了城市绿地在居民区的辐射程度,极大的增大了绿地服务城市居民的能力。

在未来北京市如若能全面实现城市绿地网络的建设,那么可以预见的是这一举措将有效提升北京市绿地辐射能力,增强城市居民幸福指数并有利于塑造未来绿色城市建设,加紧楔形绿地的大型综合型绿地及完成远郊区县交通网络将是未来绿地发展的重要方向。

4.4《绿规》对于北京市绿色城市建设的影响及需要改进的方面

在《绿规》的影响与指导下,北京市绿地建设已经有效的改善了我们市域内的环境情况。从2017年至今,北京市雾霾天气出现的频率逐渐降低,空气质量也逐渐从原先的中度污染改善为现如今的优、良[38]。由此可见,《绿规》对于北京市城市绿地建设有着积极的影响,网络化绿地的建设概念在北京市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建设理念。随着《绿规》对于绿地建设的指导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看到了网络化绿地的高效服务能力。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趋势下,石家庄、天津也引入了楔形绿地构建城市绿地网络的新理念[394041]

作为一部全新发布的国家法规,《绿规》同样存在需要改进的问题。其在道路绿地的设计规范以及道路防护性绿地的建设描述十分缺乏。在北京市的未来市域规划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道路绿化走廊基本是以北京市环线交通为基础构建的。这种绿化走廊旨在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并且在道路上增加适量的绿植,以此缓解驾驶员疲劳。然而实际上,这一类的绿化对于环境的影响反而是弊大于利,很多灌木与乔木会因为雨水的充沛而生长较快,而道路绿化带的修建困难不能做到定期修剪。而这种情况就会出现枝条遮挡驾驶员视线的问题,同时北方的城市在秋季将会出现落叶的自然现象。道路上的树叶会影响车辆驾驶安全,而清扫落叶的工作又成为了清洁工的工作压力而清扫的过程中也增加了道路事故发生的几率及风险。在大型城市,汽车尾气排放量十分的巨大,而城市道路绿化带实际上完全无法负担这种巨量的净化工作。大量的空气污染不仅仅会形成“隧道”效应,同时在植被吸附过量的污染物也会对植被本身造成伤害。而这会极大缩短植被生命周期,使得城市建设者需大量投资资金以维持现有的道路绿化带的维护工作[4243]

在道路绿化带的设置中,《绿规》应该给出给更为细节的规范,道路防护绿地建设是《绿规》设计中缺少的重要部分,在未来修订时应当重新审视这一问题。

4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通过分析城区内绿地实际作用,探讨我们北京市城市绿地建设的缺陷与问题。再以北京市未来城市规划为例,分析出构建绿地网络的切实利益与作用。以北京市为实例切实指出《城市绿地规划准则》对我们城市发展的指引作用。通过对比与反思中国城市发展的利弊,对《绿规》尚且存在的问题进行描述,并指出城市道路绿地难以建设的核心所在以及未来《绿规》修订的方向。

3.2 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道路绿化建设的问题依旧没有找出良好的解决方案,复合型绿地的建设依旧没能投入到实际的城市建设之中。而寻找到一种切实可行的道路绿化方案是我们进一步可以探索与思考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将有效的为《绿规》关于道路绿化建设进行指引,为未来完善《绿规》提供可能。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王洁宁,王浩.新版《城市绿地分类标准》探析[J].中国园林,2019,35(04):92-95.


[2]徐兰. 北京城市森林空气负离子浓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D].沈阳农业大学,2019.


[3]赵晓麟.城市口袋公园园林规划设计及工程施工与管理[J].中国住宅设施,2021(01):95-96.


[4]杨鑫,黄玥怡.城市公园边界宽度对小气候环境调节作用的实测研究与差异比较——以北京城市公园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S2):310-315.


[5]王琴,谢梦婷,沈秋月,等.城市园林绿地消减大气PM_(2.5)浓度研究进展[J/OL].世界林业研究:1-7[2021-03-01].https://doi.org/10.13348/j.cnki.sjlyyj.2020.0097.y.


[6]关长春.广场文化活动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J].牡丹,2020(08):57-58.


[7]杨春丽.广场文化如何助力基层群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J].今古文创,2020(36):91-92.


[8]段绍睿.植物在城市防灾减灾绿地规划中的功能研究[J].绿色科技,2020(01):97-98.


[9]刘轶. 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


[10]孙化蓉. 城市防护绿地的布局与结构[D].南京林业大学,2006.


[11]葛瑶华.道路防护绿地功能定位的多样性探讨[J].南方农机,2017,48(05):77+81.


[12]金云峰,钱翀,吴钰宾,等.高密度城市建设下基于国标《城市绿地规划标准》的附属绿地优化[J].中国城市林业,2020,18(01):20-25.


[13]赵国亮.浅析城市附属绿地的建设管控[J].居业,2019(07):169-170.


[14]金云峰,李涛,周聪惠,等.国标《城市绿地规划标准》实施背景下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内容及方法解读[J].风景园林,2020,27(10):80-84.


[15]徐波,郭竹梅,贾俊.《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修订中的基本思考[J].中国园林,2017,33(06):64-66.


[16]罗婕.基于绿地网络化的城市生态廊道规划方法研究[J].知识经济,2011(08):71.


[17]Matt Hickman.The Global Cities With the Most — And the Least — Public Green Space[EB/OL].https://www.treehugger.com/global-cities-most-and-least-public-green-space-4868715,2019-7-23.


[18]曾亮.城市高密度环境下的建筑学分析[J].智能城市,2018,4(24):26-27.


[19]金云峰,钱翀,吴钰宾,等.高密度城市建设下基于国标《城市绿地规划标准》的附属绿地优化[J].中国城市林业,2020,18(01):20-25.


[20]唐杭,金川.丹麦空间规划的理念、发展与启示[J].资源导刊,2020(02):52-53.


[21]周珏琳. 北欧城市绿色空间规划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7.


[22]吴思琦. 基于ArcGIS平台的北京大型公园空间格局及演变机制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8.


[2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9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J].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9.


[24]张亚芹,周嗣恩,孔令铮,等.北京市中心城道路网规划实施评估与政策机制[J].城市交通,2016,14(03):43-47+7.


[25]蔡春雨. 基于GIS的北京市公园绿地空间格局及演变机制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20.


[26]张原,和绿茵.北京雾霾治理任重道远[J].生态经济,2016,32(01):10-13.


[27]刘辰明. 北京市典型树种吸附PM2.5等颗粒物能力的差异性及机理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8.


[28]陈玉艳. 北京市典型区域主要树种调节空气质量生态功能效应[D].北京农学院,2019.


[29]陈晓然,宗鹏飞.北京市行道树的选择[J].市政技术,2012,30(03):41-43.


[30]张楠,董丽,郝培尧,等.北京市中心城区行道树结构的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4,34(05):101-106.


[31]龙佳. 北京老城区建筑与小区绿地植被对雨水的截留效应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20.


[32]关卓今,王慧,张玉宝,等.北京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的生态缺陷分析[J].中国水利,2018(03):28-30.


[33]周国伟. 城市公园绿地应急避险功能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


[34]费文君. 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规划理论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


[35]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2019北京市交通发展年度报告[R].北京,2019:65.


[36]方恒堃.多元数据在北京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中的应用[J].都市快轨交通,2021,34(01):37-44.


[37]姜官浩. 基于交通可达性的城市公园绿地区域设计评价研究[D].江南大学,2018.


[38]乔敏,张永彬,宇林军.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动态监测[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2(04):17-23.


[39]王颖. 石家庄市楔形绿地规划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40]李晓聪.城市楔形绿地景观规划——以上海浦东新区东沟楔形绿地景观规划为例[J].花卉,2019(08):20-22.


[41]叶忠豫.精致低碳理念导向下的新型城市公园绿地设计——以彭越浦楔形公共绿地为例[J].中外建筑,2020(05):161-163.


[42]戴宇哲,陈康,国庆芳,等.城市道路绿化设计[J].南方农业,2020,14(08):42-43.


[43]倪建国.上海道路绿化建设存在的几个问题[J].上海公路,2003(03):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