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第二课堂中浸润传统文化的做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7
/ 2

小学第二课堂中浸润传统文化的做法

潘永香

陕西省城固县江湾扬州希望小学

【内容摘要】在进行学校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把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浸润在里面,引导学复现画面,见出意象,领略情味、悟出意蕴,以二课课堂教学为载体,强化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普及,便是对中华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

【关键词】第二课堂教学 渗透的重要性 教学措施 潜移默化 注重渗透 依托活动 传承传统文化

我国的文化历史发展悠久,在漫长的发展长河里始终发挥着光芒,他们感召着一辈又一辈的中国人,在潜意识里加快了我国特有文化内涵的形成。而学校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途径,成为了教育事业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在进行学校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把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渗透在里面,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一、在学校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是一门最基础的文化课,直接影响着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前进,很多优良的民族文化正在被人们遗忘。怎样发扬我们的优良文化,激励人们去热爱自己的祖国,如何较好地发扬我国传统文化,这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深思的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虽然已经引起了广大教师的注重,但是真正做起来却十分困难。具体问题表现在:绝大多数的孩子不是十分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对古代文学的了解更少。而且在发扬传统美德的时候也十分不如意,一些优良传统美德他们知道的并不是很多,没有形成集体主义意识,缺乏君子之风。大多数孩子比较喜欢西式文明,更加热衷于圣诞老人,喜欢国际大片,喜欢看外国文学,传统的文化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没有感觉的,是苍白无力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孩子们的思想逐渐被西式文化所取代,他们更加热爱市场经济化模式下的东西,更喜欢信息的高科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越来越少,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力度是势在必行的。

二、在学校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几点措施

(一)潜移默化,注重渗透

传统的教学,只是注重故事和课文字面意思的讲解,却恰恰忽视了文章后面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仁爱和孝道思想,就像发掘只是打开了那道通往宝藏的门,可惜之极。而学校第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以二课课堂教学为载体,强化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普及,让说教和课本的生动事例结合起来,丰富起来。那么潜移默化之间,小学生就会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和学习。如在进行《孔子拜师》一文授课的时候,把探究教材的内涵作为教学的内容来进行授课,使学生了解古人是怎么拜师的,为什么要这样尊重老师,把中华民族历来尊师重教,孔子成就儒家大师并实施仁政的人文关怀思想传播给学生。讲解的时候辅助一些类似且有趣的故事,让小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并让学生分小组排演,上台以表演的形式辅助教学。这样学生既学习了课本知识,又身临其境的感悟了人物,达到了二课活动的目的,同时又感受了我国优良文化礼仪传统的熏陶,德才并重,可谓一举两得。

(二)创造氛围,扩展内涵

中华传统文化不但讲究物质化的客观事实,还注重主观思想上的存在和延伸,在进行第二课堂教学授课的时候,教师不仅要讲解知识,同时还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加深学生的内涵修养。如我在进行《北京的春节》一文授课的时候,让学生通过读、思、议及找,了解了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春节贴对联、贴窗花等,即感受到节日的隆重和热闹,有领悟了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老师不但要注重知识的传播,还要尽最大能力去阐述传统文化的内涵。如全国各地风土人情及中国传统节日,各民族风俗差异;又如春联历史的由来以及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借助于网络、书籍查找相关资料。在日常教学中,老师要把教材作为基础,结合实际,经过查阅资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使学生产生对我国悠久文化历史的浓厚兴趣,受到我国优良传统的启迪,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文化。从而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

(三)培养能力,自身接收

知识的取得和能力的形成,必须是课堂内外知识的有机结合、学校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讲,正是个人价值观和学习能力锻炼的关键时期。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要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在日常教学实践活动中,要注意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来选择适合他们的方法,制造出合理的活动方案,合理安排活动顺序,实现活动目标,制定评论方法,提升全体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素质。可以设立丰富多彩的课堂文化,多种方式相结合,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说出自己的话。平时开展一些有趣的课堂、课外活动以外,像古诗词朗诵、背诵比赛,全体学生共同行动搜集整理中华名言警句等都是一些促进学生自身吸收知识能力提高的方法。

(四)搞好活动,丰富教学

首先选择几篇具有典型传统文化特色,且能够相关联的文章作为载体,在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上先对课文进行讲解,给学生一个总体认识,然后就将阵地转移到课余,引导学生就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进行专题学习,办板报、动手写春联等,全面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同时,又普及了中华传统文化。如在进行《山居秋暝》教学的时候,先是让学生感悟我国古代诗人如何描写山中初秋傍晚的美景,景色有虚有实,有动有静,有明有暗似一副充满禅意的水墨画,意境幽远,诗里有画,画里有诗。再进行《赵州桥》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上的精深造诣和聪明才智。随即就引入了《清明上河图》的学习,欣赏古代画作。通过三个不同的视窗,让学生多角度地去看了解、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在课余时间,则发动学生智慧,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搜寻与相类似的古代神话传说,摘抄成小故事形式的卡片,每组选一名代表在课堂上朗读给大家分享。中国古诗词为什么人们喜欢诵读、引用,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让学生试着借助于网络、或是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搜集相关资料,以及相关古诗词欣赏等。

利用第二课堂教学教育活动,在小学阶段就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力度,在学生幼小的心里埋下学习传统文化的种子,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良好传承,民族宝贵财富的继续流传并发扬光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校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文化底蕴,也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达到一举数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