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广西灵山县烟墩大鼓的保护与传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7
/ 3

浅析广西灵山县烟墩大鼓的保护与传承

黄海婷 1,李文兰 2,姚东婷 3

河池学院,广西 河池  546300


摘要:烟墩大鼓文化作为地域性优秀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丰富传统文化多样性的需要,我们深入挖掘烟墩大鼓文化价值、民俗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探讨新形势下对烟墩大鼓的保护与传承对策,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地区民俗文化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灵山烟墩大鼓;当代价值;保护与传承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1]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灵山县烟墩大鼓是地域性优秀文化的代表,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本文通过对烟墩大鼓发源地进行走访调查,对当地鼓文化传承现状进行探析,以旨能促进烟墩大鼓更好的发展。

一、 灵山县烟墩大鼓的传说和发展

(一)灵山县烟墩大鼓的起源传说

烟墩大鼓的由来,大部分资料都是将其述诸于民间传说,其中流传甚广的一种说法产生于烟墩南部石瓯山脚下的石堆、凤山等村。传说有一种野兽叫“年”,其生性凶猛残忍,时常出没吃人。当地人为了赶跑这种凶残的野兽,便以击打大鼓、燃放鞭炮的方式把野兽“年”驱逐。因大鼓的声音十分雄厚震撼,击鼓发出的声响驱走甚至杀死各种各样的害虫,故当地人把鼓作为一种“神物”敬奉。在《灵山文史》中曾有提到烟墩大鼓是在明代后期演化而成,它继承了铜鼓遗风,用来传递战争信号和吓跑驱逐野兽。

(二)烟墩大鼓的发展

烟墩大鼓是当地人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过艰辛的劳动斗争,以及自身的实践创造,加之积淀了独特的人文情怀所形成的特殊产物。现今多体现在表示平安、祈求福利、驱邪辟邪、活动助兴、节日祭祀、打鼓比赛上。

烟墩人过年的众多习俗里,最具特色的就要属擂大鼓,有“击鼓迎春”的民俗。临近过年时,烟墩镇各个村落中的大人小孩,架好大鼓,进行擂鼓交流。村落之间为了表示深厚的友谊,会相互邀请同打大鼓,场面壮观,十分热闹。而且为了增进感情,打鼓交流会结束后,村落之间还会拿出自家制作的节庆食品,美味佳肴,比如粽子、腊肉来相互道贺赠送。烟墩人民“击鼓迎春”的习俗还结合具有壮族特色的扁担舞,用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人畜兴旺,是颂勤劳的象征。[2]

二、烟墩大鼓的突出价值

(一)文化价值

文化是人们长期生活所形成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更是一个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根基。[3]而烟墩大鼓是几百年来烟墩镇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带有明显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印记。在震耳欲聋的鼓声中,蕴藏着勤劳而又朴实的生活艺术。烟墩大鼓被列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见国家对地域性文化的重视。我们在理解大鼓文化的精神内涵的同时,也要增进我们对自身生活区域文化特征的理解。对巩固中华文化的土与根,源与流,延续民族精神的血脉,强化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民俗价值

烟墩大鼓经过岁月的洗礼、衍息、沉淀,沿着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轨迹,至今仍迸发出蓬勃的文化生命力。它根植于灵山县这片地灵人杰的土地,经久不衰,是灵山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它通过拼鼓、赛鼓等节庆方式,调动了群众的活动积极性、提高了活动的参与度,加强了村落、村民之间的沟通,在人与人之间形成淳朴的民风,成为社会和谐的调节器。在动人心魄的鼓声之中,潜藏着潜移默化的宣教功能,它无疑成为一种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力量,展示着地区独特的文化特质。

(三)艺术价值

历史悠久的烟墩大鼓在全国范围内独一无二,且分布集中,保存完好。它继承铜鼓的遗风,但在鼓形上与其他鼓相比又有特别之处。祖传的烟墩大鼓制作手艺,采用优质原材料制作而成,其鼓体为上宽下窄的蕉花形,特大的烟墩大鼓高达3米左右,鼓桶边厚0.2米左右,鼓面直径达1.3-1.8米左右,用牛皮覆盖,按传统工序用竹篾固定而成。鼓棒由硬杂木条制成,长约0.27米左右;各种型号的烟墩大鼓重约20-350公斤。[4]同时,鼓脚设计有雕刻精美花纹,在外观上具有一定的艺术审美价值,目前广西博物馆已收藏两面烟墩大鼓。作为壮汉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烟墩大鼓,有着独特的打鼓口诀,为民族文化的发展和音乐旋律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5]不仅如此,烟墩大鼓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当时人们的艺术审美意识,大鼓的音乐最初只是简单的信号传送的信息载体,经过几百年的艺术加工与创作,它的音律也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对地域传统音乐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四)经济价值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精神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由于烟墩大鼓的鼓形巨大独特,鼓声震撼,场面富有强烈艺术的感染力,擂鼓无疑成为人们娱乐的方式。当地家家户户喜欢擂鼓,世世代代经久不衰,已经成为灵山县一张独特的名片。“击鼓迎春”是当地的习俗,每年的腊月二十四到正月十六,烟墩镇264条自然村,就会举行过年斗鼓比赛,各个村子打法不同,共达200多种打法,在传统音乐文化逐渐衰落的今天,烟墩大鼓却呈现积极发展的趋势,迸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6]同时,在灵山县的艺术节、三月三、春节等大型节日庆典上,烟墩大鼓成为必不可少的助兴存在。擂鼓庆典也是当地有名的习俗,随着烟墩大鼓使用功能的多样化,它已经从当地人过年,节日喜庆的娱乐活动方式,逐渐增加了外出表演、开业庆典、重大赛事,商业会演等活动艺术表现形式。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烟墩大鼓的经济硬实力也日益提升,在各大媒体频繁亮相,扩大了对外界的影响力。

三、新形势下对烟墩大鼓保护与传承对策

(一)政府层面

1.创新并完善相关法律与政策

为了使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需要新一代生命力的注入,与时俱进,才能让传统文化永葆生机。[7]政府也应当与时俱进,契合当下的发展现状,进一步完善鼓励保护大鼓文化的政策,建立保障机制促进大鼓文化传承发展。例如烟墩大鼓应建立传承人保障制度,授予这些保有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有证书、称号,进行适当的生活及生产补贴,提高其相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待遇,鼓励其进一步挖掘、研究和创新。此外文化主管部门应出台切实管用的激励政策,鼓励民间继承和弘扬烟墩大鼓文化。政府尽快完善相应的文化体制,同时也要健全正确舆论导线的机制,引导全民参与,全民守法,充分发挥政策功能。

2.创新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模式

政府主导并开展一系列非遗举措,可以利用现代技术对烟墩大鼓文化遗产进行记录和整理,建立相应的数据库,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进行资源共享。与此同时,建立特色内容网站,把“钦州灵山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纳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创建烟墩大鼓民俗文化信息流通和学习的平台进行资源共享,从而加大传承和保护宣传力度。可以邀请民间艺术家、学校机构与社区居民一同参与,通过义演、开展非遗讨论会等形式来传播非遗文化。此外,还可以通过影视化非遗作品、依照非遗的内容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使得核心精神和价值观得以更大范围的传播。同时利用传统节日、民族文化和艺术活动为契机,引入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形成多元化的举办模式,将民风、民俗、民艺汇聚一堂,衍生出演艺、展示为一体的综合产业体系。[8]

(二)学校层面

1.加强校地合作

创新文化传承方式,学校应该与地方携手并进。文化传承需要宽领域、深层次、多角度进行方式上的创新。学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的主阵地,开展民俗文化研究性学习活动,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组织学生到发源地实地考察,引导学生调查了解烟墩镇传统文化渊源。可以通过讨论会的方式,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角度对烟墩大鼓文化的现代转变进行探讨。还可以定期邀请当地传承人到学校来进行授课。除了采用传统的口头相授方式外,也能采用排演舞台剧方式通过人物表演来讲述烟墩大鼓文化的传说,这种传承方式既生动又有趣味,使学生增长见识,加深理解。

2.师生互相促进

教师主动挖掘乡土历史文化资源,把它们变成丰富的教育资源,不仅能够增加教学活动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年轻一代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师生应躬体力行,自觉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去。教师和学生可以积极配合当地政府的非遗文化传承宣传工作,踊跃为传承工作出谋划策。参与政府开展的宣讲工作,号召更多人投身于“文化宝库”传承工作中去。新时代的我们最不缺的就是源源不断的青春活力,把活力传输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去,为文化传承事业提供不竭源泉,才能保证非遗保护工作源源不断地发展。

(三)传承人层面

1.丰富并创新表演艺术表现力,利用“互联网+”模式传承文化

烟墩大鼓文化要跟得上时代的变化,就要为它赋予新的时代形式。由于擂鼓民俗蕴含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具有动态特征。因此,除了采用传统的保护方式外,还能结合高新科技,利用多媒体手段将擂鼓的声音、画面、过程、背景等全方位地记录下来。同时给烟墩大鼓的传统舞蹈增加一些新时代的元素,在传统文化与新元素融合之下,丰富表演艺术表现力。在大数据的时代下采用新颖的推广手段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加入。另外,通过电视、小视频等方式来讲授文化,传播文化,一些既风趣又比较深刻的讲授,容易吸引到大多数人。

2.注入新鲜的血液,提高年轻一代继承人传承意识

非遗传承人大多是老一辈人,采用“一师带一徒”的传承方式,并以高度的传承意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但是大多数年轻人内心浮躁,功利心较强,年轻人的传承意识还有待提高。老一辈积极培养传承人,培养不同文化层次的烟墩大鼓文化爱好者。鼓励他们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确保各村的“人才”有展示自我的舞台。促进烟墩大鼓的传承与发展,展示民间文化的精华,年轻一代应该适当淡泊功利,使身心沉淀下来,投入到传承事业中去,以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同度,增强自身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从而自觉提高文化的自信。[9]

结语

钦州灵山县烟墩镇的擂鼓风俗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历史价值悠久,艺术价值较高,成为闻名遐迩,极具特色的一大民俗。但是烟墩大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与现代社会发展的碰撞中,文化生存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问题,通过以上对烟墩大鼓文化的剖析,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在保护中开发的意见和建议,希望烟墩大鼓文化未来可以延续历史文脉,更好地保护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文化自信[EB/Ol]光明网,(2021-03-29)[2021-06-07].

https://politics.gmw.cn/2021-03/29/content_34722621.htm.

[2]陈洪波,邹珺羚.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几点思考--以广西灵山县为例[J].贺州学院学报,2016(3):1-7.

[3]许瑞蓉.民族发展过程中文化认同的要义[J].青年文学家,2013(7):214-215.

[4]广西钦州举办烟墩大鼓大赛 千年鼓声响彻云霄[EB/Ol]中国新闻网,(2019-02-17)[2021-06-07].https://m.chinanews.com/wap/detail/zw/sh/2019/02-17/8756817.shtml.

[5]唐兆民,韦芳,彭仁芝.烟墩大鼓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开发[J].兰台世界,2016(23):133-136.

[6]宋明明.艺术视域下广西灵山烟墩大鼓的社会学意义[J].中国民族览,2017(2):5-6.

[7]陈雪,孙吉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J].神州,2017(31).

[8]倪守敏.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探究——以山东省日照市为例[J].人文天下,2015(23):60-64.

[9]刘双喜,杨永久.在《文化生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J].文教资料,2018(7):70-71.

作者简介:黄海婷(1999-),河池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本科生;李文兰(2000-),河池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本科生;姚东婷(1999-),河池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本科生.


【基金项目】 2020年河池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项目“钦州烟墩大鼓文化的传承与研究”(20201060503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