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开架式作业布置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7
/ 2

统编版 初中语文“名著导读 ”开架式 作业布置浅析

狄袁辉

南通市通州区实验中学( 226300 )


【内容摘要】 在统编教材使用的过程中,大家对语文“名著导读”的作业设计,讨论比较热烈,如何把“名著导读”版块教学实效突出,尤其是作业的布置,成了一种有益的探讨。笔者进行了两大方面的尝试。首先从理论上进行追本溯源,其次从开架式作业的布置实践中探索有效方法,让学生在阅读背景中、在深化领悟中、在观看影视中、在复述情节中、在个性解读中,思维得到发展,掌握一些语文学习的方法,增强语文的应用能力,培养了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关 键 词】 名著导读开架式作业 领悟评价 个性解读 独到批注



“名著导读”学习版块是统编教材的一个重要创新之处,它从学生的阅读需求出发,选择了多部优秀的古今中外优秀作品,内容丰富,视野开阔,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阅读平台。但是这一板块的设计也大都是理论阐述多,具体指导少。其实这个版块有着和其他普通课文、专题等不一样的特点。总结下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教学容量非常大。教材中推荐的每一部作品的字数都很多,如果全部让学生课下阅读,学习效果不好检查,要求容易落空;如果课堂上让学生阅读,教学时间实在不够。其次,考查要点比较多。由于内容丰富,名著名篇的写作背景、人物形象、思想倾向等知识点更是千头万绪。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不仅要进行内容上的理解,还要进行独到的评价。第三,学生重视程度低。由于学习时间比较紧张,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少有专门的时间来阅读名著。久而久之,学生对其也就不太重视了。第四,课堂教学时间紧。对于老师来说,也是一件非常尴尬的事情,就《语文课程标准》上的要求,一个初中生毕业时,必须要有400万字的阅读量,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打了相当大的折扣的。那样,“吃压缩饼干”等纷纷出炉了。

那么,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如何寻求“名著导读”教学的突破呢?为此,笔者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将开架式作业引入“名著导读”的教学之中。现将我的体会和做法小结如下,仅供参考。

首先,理论上找寻依据。

《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关于名著导读教学的要求是这样的:“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其中,概括起来的关键词是“欣赏”“领悟”“评价”“体验”“品味”等等,笔者认为核心就是一个词:“领悟”。学生阅读这本作品关键不在于掌握多少知识,而在于能真正将自己的人生与作者(或者作品中人物)的生平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以获得间接的人生体验。至于后面几句,“评价”“体验”“品味”在教学中应该不难落实。

接下来我们再来研究教材的编排体例。“名著导读”的设计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安排各种读书的活动,注意养成学生读书的方法和习惯,这样不仅把“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的要求落到实处,而且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为学生进行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创设了学习情境和条件。由此可以看出,编者的目的不在于使学生能通过阅读名著后,能写出多少优美的文学作品,而是希望学生能和那些杰出的人物在思想上有所碰撞,能感受到精神的提升——“迷惘中得到启示,寂寞中领略抚慰,失意中获取鼓舞”。显然,“名著导读”版块的教学更侧重于语文的“人文性”。

其次,实践中探索方法。

通过理论上的追本溯源,我们可以明确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这个版块的教学主要目的是在于把读整本书引入课堂,打破了历来课堂上只能读单篇文章的惯例,让学生课内外结合独立阅读整本书。其次,开架式作业设计应该围绕学生的自主阅读展开,教师应该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最后,只要能达到上述两个目的,可以灵活选择开架式的作业方式,来提升教学实效。

1开架式作业之一:链接名著背景,拓宽学生视野。

因为课本上的精彩片段基本都是大部头作品的节选,那么如何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作家的全部生平就是在学习内容之前必须解决的问题。我采取的做法是: 通过多媒体搜集名著的背景知识,根据教学需要进行筛选,在课堂中投影给学生,要求学生务必认真阅读,并做好笔记,而且,看完之后,要求学生进行现场简单复述。这样,学生带着任务和压力去阅读,效果就比较明显了。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了记笔记的习惯,又锻炼了口语表达,也掌握了作家的基本生平,可谓“一石四鸟”,效果非常好。

2开架式作业之二:赏析精彩片段,拟写独到批注。

要让涉世不深的初中学生根据一个名著推荐与阅读,就对作家作出全面而深刻的评价,这肯定有些勉为其难。因为他们的人生阅历浅薄。既然整体评价有困难,那么从一个“点”上突破如何?我采取的办法是让学生对教材中所选的精选片段进行赏析,并拟写独到的批注。比如在《西游记》 “美猴王” 中“那猴在此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润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貂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蜂洞之中”一段,我写的批注是:“勇敢机智、身手敏捷、交友广阔、活泼机灵,他不为王,谁人为王?”以下是学生写的部分旁批,很不错,达到了预想的目的。在《西游记》“美猴王”中“石猴端坐上面道……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何不拜我为王?”一段,学生写道:“敢作敢为,充满自信,当仁不让,此乃真英雄也!”

3开架式作业之三:引入影视资料,丰富感性认识。

影视资料比起文字来说一般是占有优势的,因为它齐聚了光电声影,丰富多彩,而文字显得有些苍白。我为了增加“名著导读”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对名著阅读的重视程度,借助电子白板教室的优势,于是引入了精选的影视资料,丰富学生对文学名著的感性认识。比如在学习《西游记》的时候,我精选了影视剧《三打白骨精》片段,让那经典的一组组镜头,配合名著中的文字,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在后来的读后感中表示,名著阅读的课堂让我又一次地重温了幼时的欢乐,同时对孙悟空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又深入了一层。

4开架式作业之四:复述故事情节,再现经典瞬间。

学生在阅读完名著之后,对名著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了,这时我利用课堂上的一些时间让他们把在阅读中,自己所喜爱的精彩片段讲给大家听。如在教学《西游记》时,很多学生对其中的一些故事十分的感兴趣,比如“大闹天宫”、“偷吃人参果”、“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等等,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这些故事进行了加工和再创造,然后以课本剧的形式,绘声绘色地表演了出来,把作品中的一些经典瞬间用自己的方式进行了解读和再现,效果极佳,课堂气氛也极其的活跃,给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开架式作业之五:深化读后领悟,鼓励个性解读。

阅读的目的,不仅是了解作品的内容梗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去理解并评价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因此,我向学生提出了如下要求:根据自己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或角度,发表自己的独特看法和评价。比如学生在学习《水浒传》时,我积极引导学生辨证客观去看待“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一行为。有的同学认为他做得对,勇敢,见义勇为;有的认为他聪明,粗中有细;也有的认为他暴力,没有法制观念……可以说得上是众说纷纭,都有理有据,课堂讨论的气氛十分热烈。从他们的激烈讨论中可看出学生对原著进行了认真的阅读,并进行了深入的领悟,我觉得这些个性化的解读是难能可贵的,应该加以鼓励。这就是孔子所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开架式作业之六:网络纸质互补,阅读与时俱进。

现在处于信息化的社会,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这对于纸质媒体的阅读是一个很好的补充。我采用以下的具体做法:第一步:学生利用两节课在龙芯多媒体教室,利用网络查找各项资料;第二步:回家后继续完善,同时准备简单的发言提纲,向同学介绍喜欢的一部名著;第三步:课堂脱稿演讲,限时5分钟,要求讲述时“点面结合”。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我们的名著阅读和社会生活中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拓展视野,与时俱进,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学习、运用和享受语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名著导读”开架式作业的设计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我们只有深刻领悟新课程精神,真正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出发点,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情境,巧妙设计教学流程,才能在语文之旅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吕达.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J].人民教育,2001,(6).

3. 王深根,毛建华.新课程研究.[M]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4.胡云  李黛岚.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练习系统研究——以七年级下册为例.[J].文教资料,2019,(01).

5.卢竞珍.人文贯穿: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人文性探析.[J].教育观察.2019,(08).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