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感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8
/ 2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感悟

刘文增

山东省 滨州市沾化区泊头镇第一小学 256809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始终以“学习者为中心”,精心设计每节课。学生的数学学习在我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探讨而得出结论,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真正使数学课堂变成了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天地。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体会;情景创设

【正文】

  数学课堂教学是要集中探索教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积极引发学生求知欲望,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使课堂上不仅能看到学生人际的交流、观点的交锋及智慧的碰撞,还不时进发出“创造”的火花。在我所教的学生中已形成喜欢数学,热爱数学,有初步的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他们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那么数学教学如何积极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呢?我认为关键一点就是让数学课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天地。


  1.在创设的情景中学习数学


  “情景创设”是指与某些情景融合在一起的问题,它不仅包含与数学知识有关信息,还包含那些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事物背景。现在数学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就是通过情景建立并沟通,它是数学再发现的源泉,是学生应用数学的领域。


  这里所讲的“创设情景”是我在数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之间创设的一种事物背景,把学生引入与所学内容有关的情景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心情,诱发出学生主动探索的愿望。


  要使情景更好地发挥作用,情景的创设必须有趣、有用、可操作。如:一年级学生在初步理解了加减法的含义之后,为了使学生初步感知到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我创设了“小孩套圈”这一日常生活中常玩的游戏情景:一个小孩正在玩套圈游戏,套上1个,没套上的有3个。这一情景,具有真实性和趣味性,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富有想象和猜测。首先让学生列出相应的算式:即1+3=4、4-1=3或4-3=1。然后紧紧抓住这一教学契机,继续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一想,这个小朋友除了能套上一个圈,还可能出现哪几种情况。学生们很快就联想到:还可能套上2个、3个、4个或一个没套上这几种情况,在回答时分别让学生列出相应的加减法算式。使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某些随机因素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一情景的创设即使学生获取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促进了学生学习情趣的发展。


  又如三年级教“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景:前几天老师买了一个镜框(长方形的),不小心把玻璃打碎了,老师请同学们帮忙配一块玻璃,想一想要买多大的?学生们非常感兴趣,都积极思考,想各种方法,最后达成共识:只要求出这个镜框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就知道买多大的玻璃了。这涉及到长方形面积怎样求的问题,促使学生带着解决问题的心情开始了积极主动的探索。


  总之,让学生在真实、有趣、可操作的问题情景中学习,学生就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情趣,课堂就能成为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场所。


  2.在创造性的活动中学习数学


  数学活动包括各种感官参与下的运算、交流和搜集、整理解释数据、数学的调查研究、建立模型、问题解决等。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需要处于一种积极创造的态度。如果说“活动”是主体性的生成机制和源泉。那么“再创造”应该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灵魂。当然,这种“创造”和数学家的发明创造不同,它不是创造人类所未知的东西,而是学生自己未曾学过的东西,“再创造”是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特定情景中,像数学家那样去“想数学”,“经历”一遍发现、创新的过程,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设有关的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体现力所能及原则,注重生生合作,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促进学生意志力、自信心的发展。


  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我创设了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场面。通过判断“哪块广告牌所用的油漆多”这一引探性的情景,放手让学生通过同桌或小组之间的合作,用“数方格”或“割补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计算方法。在这个推导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积极思考的状态,经过自己观察、操作、实践交流、亲自体验并发现公式的过程,掌握了用旧知解决新知的学习方法,渗透了转化的思想,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发展了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


  又如,“小数的意义”,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三位小数的意义”。教学时,学生在我创设的具体情景中初步理解了一、二位小数的涵义,格物致知,我大胆地让学生独自想出一个三位小数,并绳索合实际说出这一小数的意义。学生活跃极了,争先恐后地说自己创造的那个小数。有的学生说:商店购进1000支同样的铅笔,我买了8支,就是千分之八,用小数表示就是0.008;有的说:“面包公司”为给在“六一”那天过生日的小朋友做个巨型蛋糕,统计之后发现有1000人参加,工人师傅把蛋糕平均分成了1000份,我吃了其中的一份,就是0.001份……经学生独立思考列举后,认识趋向一致,三位小数的涵义是“千分之几的分数”,更可贵的是这样的三位小数都是学生自己“创造的”,是靠他们自己不断体会、挖掘、领悟、深化得出的,其教育价值无比教师“直接告诉”大多了。


  实践证明,在学习过程中贯穿的这种创造、构造、发现数学的学习精神,最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意志,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争相交流讨论,既有智慧的碰撞,又经常闪出创造的火花。


  3.在实际生活中学用数学


  一个人数学修养的高低,最为重要的标志是看他如何理解数学的价值,能否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去解决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现实问题。传统的数学教育把数学知识本身的数学知识的运用分开来处理,只重视知识的积累和记忆,忽略了学生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产和生活中去的意识培养,没有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无论是新课还是训练课,都应结合生活实际,创设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3.1 指导学生认识、解决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中的数学问题。


  如学完“长方形面积”,让学生给镜框买玻璃,学生说出知道镜框的长和宽就知道买多大的,于是我把外框的长和宽告诉学生,学生很快就算出了要买的玻璃的大小。紧接着我问:这块玻璃能不能安装上?为什么?有的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马上就想到安不上,太大了。在此基础上我又说了内框的长和宽,这时学生马上说还是安不上,太小了,到底多大的玻璃才能安装上?学生们根据实际情况最后达成共识。这样,不仅深化理解了长方形面积的求解方法,而且重要的是解决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实际遇到的问题,发展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3.2 引导学生结合实际作合理选择。


  如:学完除法之后,我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有15个同学去公园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需几条船?怎样搭配最合理?此外,有许多人的乘车问题,买东西问题,等等。


  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我经常鼓励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提出数学问题,联系自己身边的事,独立举例提出问题,哪怕是稀奇古怪的联想也是允许的,甚至有的超越所学的内容,这都会促进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观念的发展。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始终以“学习者为中心”,精心设计每节课。学生的数学学习在我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探讨而得出结论,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真正使数学课堂变成了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天地。


  参考文献:


  [1]《陕西教育>2012年第五期


  [2]《榆林教育》2013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