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东宁市巨菌草引种栽培试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8
/ 3



黑龙江省东宁市巨菌草 引种栽培 试验

高营营 郭雯

东宁市食用菌研发中心 157299

从福建省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引种巨菌草到黑龙江省东宁市。分别在沙地和黏土地上开展了栽培试验,进行了巨菌草出苗率、成活率、分蘖数、生长量、生物量等相关指标的观测。结果表明:沙地上巨菌草的平均出苗率、成活率、分蘖数、生长量、生物量等都明显低于黏土地;沙地上的巨菌草生物量达462.2kg/667m2;黏土地上的巨菌草生物量达1313.3kg/667m2

关键词:巨菌草、引种

巨菌草(Pennisetum sp.)隶属于禾本科,狼尾草属,由福建省农林研究所引进并进行改良培育,在中国很多地区长势良好。福建省菌草工程协会在中国的海南、福建、浙江、宁夏等21个地区试验种植巨菌草均获得成功,已掌握巨菌草在不同土壤和气候环境下的种植和管理方法[1-3]。但这些研究大部分集中在我国南方,巨菌草在北方地区的引种栽培研究还很少[4]。黑龙江省东宁市被誉为“塞北小江南”,这里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特别适合黑木耳的生长。但由于近年来东宁市栽培黑木耳数量逐年增长,栽培黑木耳的原材料(柞木)变得越来越紧缺。因此,本次巨菌草的引种,为丰富黑木耳栽培基质提供重要途径。

1引种区概况

黑龙江省东宁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29°53′-131°18′,北纬43°25′-44°35′;平均海拔480米,受海洋性气候影响,东宁市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5.1℃,最近五年的平均气温为6.2℃,有效积温2900-3000℃,无霜期150天,雨热同季,水量充沛,年均降水量530毫米。

2研究方法

2.1引种材料来源

从福建省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引种巨菌草到黑龙江省东宁市,引种材料为当年生6月龄以上的巨菌草成熟植株。

2.2栽培方法

选取2块试验地,沙土地和粘土地共667m2,其中沙土地占比20%。沙土地土壤颗粒以中细沙为主。分别在沙土地和粘土地上开展巨菌草栽培试验。

2.3种植方法

本试验采用条栽法,按照种植要求起垄开条形沟,沟深约10-14cm,行距60cm左右,每667m2起30垄,将浸泡好的种段,段与段之间间隔40-50cm,平放于沟内覆土,覆土厚度为5-8cm。沙土地450段,粘土地1550段。种植完成后立刻浇水,第一次浇水必须浇透,浇匀。

3田间管理

巨菌草适应性强,病虫害发生少,管理较为粗放。种植45天后,待菌草长到20-30cm时进行一次中耕除草,当菌草长到1.0-1.5m左右时进行第二次中耕除草,每次中耕除草后,都配合一次追肥,每667m2追施15kg左右的磷酸二铵。巨菌草生长期间共人工浇水2次,夏季雨量较大,完全满足巨菌草生长用水。沙土地与粘土地管理方法完全一致。

4指标测定

4.1 成活率测定 在沙土地和粘土地上分别设置2个4m×4m的小样方。分别统计出沙土地和粘土地中小样方的出苗数,除以种植总苗数,即可得巨菌草的出苗率。分别统计出小样方的成活株数,即可得出巨菌草的成活率。

4.2 生长量测定 在2块试验地,根据巨菌草生长特性,分别对小样方内巨菌草的植株高度进行测定,取其平均数。

4.3 叶片数测定 分别在沙土地和黏土地上的小样方内,随机选取20株生长正常的巨菌草,查取每株巨菌草上的叶片数,取其平均数。

4.4有效分蘖数测定 在2块试验地,查取其小样方内巨菌草的有效分蘖数,取其平均数。

4.5 茎基部直径测定 将小样方内的巨菌草沿基部收割,然后分别测出沙土地和粘土地上小样方内生长正常的巨菌草的茎基部直径,取其平均数。

4.6 生物量测定 采用收获法测定生物量。分别剪下沙土地和黏土地的2个样地内巨菌草的地上部分,称取鲜重;然后刨出样方内0-30cm土层地下生物量,抖落根系附着土壤,称取巨菌草根系鲜重。

5试验结果与分析

5.1 巨菌草的出苗率与成活率

沙土地上的巨菌草出苗率为56%,成活率为67.7%;粘土地上的巨菌草出苗率为70%,成活率为85%(表1)。粘土地由于保水保墒效果要比沙土地好,巨菌草出苗率和成活率都明显高于沙地。这与沙地土壤蒸发量大,保水性差等因素有关。

1.巨菌草出苗率与成活率统计

土壤条件

栽培苗数

(个)

出苗数

(个)

出苗率

(%)

成活株数

(个)

成活率

(%)

沙土地

450

254

56

172

67.7

粘土地

1550

1085

70

928

85

5.2 生长量测定

由表2可以看出,不管是在沙土地还是在黏土地,从种植到收割,巨菌草的高度都是逐渐增加的。沙土地上巨菌草9月平均高度达204cm,最高达到250cm,最低140cm。黏土地上巨菌草9月平均高度265cm,最高达到350cm,最低高度也能达到195cm。由此可见,黏土地上巨菌草的生长量均高于沙土地。

由表2可以看出,叶片数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呈正相关。但总体来看沙土地上巨菌草的叶片数始终低于黏土地,6月份沙土地上巨菌草叶片数范围在6-14之间浮动,而黏土地上巨菌草的叶片数在9-15范围之间;9月下旬,沙土地上巨菌草的叶片数范围在11-18之间,而黏土地上巨菌草叶片数在15-21范围之间。由此可见,黏土地上的巨菌草营养生长要比沙土地上的巨菌草营养生长快,两者在营养生长上的差别跟土壤质地有很大的关系。

2.巨菌草生长量统计

月份

土壤条件

株高(cm)

叶片数(片)

平均

最高

最低

平均

最多

最少

6月份

沙土地

61.4

82

30

9.4

14

6

粘土地

84.2

113

54

12.5

15

9

9月份

沙土地

204

250

140

14.1

18

11

粘土地

265

350

195

17.9

21

15


5.3 巨菌草有效分蘖数及茎基部直径测定

3.巨菌草有效分蘖数及茎基部直径测定

土壤条件

有效分蘖数(个)

茎基部直径(cm)

平均分蘖数

最多分蘖数

平均直径

最大直径

最小直径

沙土地

8

14

1.85

2.6

1.0

粘土地

16

27

2.32

3.2

1.6

由表3可见,沙地巨菌草的平均有效分蘖数为8,分蘖最多的丛能达到14个,而黏土地巨菌草的平均分蘖数为16,分蘖最多的丛能达到27个;沙地巨菌草的茎基部直径平均为1.85cm,最大直径能达到2.6cm,最小直径为1.0cm,而黏土地巨菌草的茎基部直径平均为2.32cm,最大直径可达3.2cm,最小直径可达1.6cm。由此可见,在相同的管理条件下,黏土地上的巨菌草有效分蘖个数和茎基部直径都大于沙地,可知巨菌草生长状况跟土壤质地有关。

5.4 巨菌草生物量统计

4.巨菌草有效分蘖数及茎基部直径测定

土壤条件

生物量(kg/667 m2)

地上生物量

地下生物量

总生物量

沙土地

185.6

276.6

462.2

粘土地

356.1

957.2

1313.3

由表4可以看出,沙土地上的巨菌草生物量达462.2kg/667m2,其中地上生物量为185.6kg/667m2,地下生物量为276.6kg/667m2;黏土地上的巨菌草生物量可达1313.3kg/667m2,其中地上生物量为356.1kg/667m

2,地下生物量为957.2kg/667m2

由此可见,巨菌草的地下生物量远远高于地上生物量,最高可达地上生物量的2.6倍;黏土地上的巨菌草总生物量远远高于沙地的。

6讨论

巨菌草种植简单,管理粗放,生长快,对炎热、干旱等环境都有较强的适应性。南方栽植的巨菌草高度能达到3-7m,试验证明巨菌草除生长在高温、温润的南方以外,也能在北方地区生长。

在南方巨菌草产量可达20-30t/667m2。根据本研究结果估算,在保证出苗率100%的情况下,沙地上巨菌草产量约为(0.75t/667 m2 ),黏土地上巨菌草产量约为(2.4 t/667 m2),在东宁地区引种的巨菌草没能达到南方种植的高度和产量与东宁地区气温低、降水少、菌草生长期短、收割次数少、无霜期短(150d)等气候因素有关。

参考文献:

  1. 谢芳芳.菌草技术的援外推广模式研究[D].福建省:福建农林大学,2013.19.

  2. 黄国勇.应用菌草技术治理宁夏荒漠化土地的研究与进展[J].防护林科技,2011(2):10-14.

  3. 林占熺.菌草技术现状及应用前景[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96(Z1):80-83.

  4. 常艳.林业使用技术[J].2014(12期):32-34.

  5. 秦建军,尤丽群,叶刚,等.新疆昌吉市象草及巨菌草引种栽培试验[J].北方园艺,2014(16).148-149.

  6. 张进国,蕾荷仙,黎纪凤,等.巨菌草在不同海拔高度的生长表现[J].贵州农业科学,2013(3):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