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采矿作业事故的原因及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9
/ 2

煤矿采矿作业事故的原因及策略

张腾

兵团煤监局统计中心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摘要:煤矿企业作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部分,经过多年以来的开发生产,当前大多数地区开采环境更加的恶劣,在部分企业较低安全管理水平下,以及内部工作人员专业能力较差等问题下,一方面阻碍了正常开采效率,另一方面也给开采人员生命安全带去了巨大的威胁。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了煤矿采矿作业事故的原因及策略。

关键词:煤矿;采矿作业;安全事故;改善策略

中图分类号:TD82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煤矿企业针对采矿作业安全事故原因和具体的改善策略进行深入分析,能够充分保障煤矿采矿作业的安全进行,也能够全面增强企业所有工作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这对于煤矿采矿作业的安全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煤矿采矿作业事故原因分析

1.1管理制度不健全

按照新的矿产资源质量的标准化标准规定,可以发现,每一个矿井都必须建有几种最为基本的采矿管理制度,可是有很多矿井并没有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考核,矿井采矿的设备管理的制度并不十分健全,有一些矿井虽然也建立了相关制度,但也只是做个样子,并不能够落实,使得现场管理较为混乱。

1.2缺乏先进的安全作业技术及作业设备

作业技术以及其所需要用到的设施设备是煤矿采矿工作开展环节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技术水平高低以及设备品质好坏对煤矿采矿工作的安全性有着直接影响。然而,观察我国众多煤矿企业,其中采矿技术、采矿设施设备都存在很大问题与缺陷,这对煤矿采矿工作的效率、质量带来了不利影响。我国在研究煤矿采矿安全技术时与其他国家相比偏晚一些,因此其技术水平较为落后,这也直接导致相关安全事故隐患无法得到应有的规避和防范。

1.3采矿专业人员不足

因为矿井采矿是一个高危行业,生产环境比较差,这也使得技术人员流失度较多。经验比较熟练的工人不足,也缺乏采矿专业的专业人员,因此在矿井开采的过程当中,也很容易会出现培训的形式主义,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部分工作人员的思想转换不到位,仍然停留在一个比较落后的时代,对于新型的技术和设备相对较为抵触[1]

2煤矿采矿作业事故应对策略

2.1加大安全施工、安全生产宣传

煤矿采矿安全管理与各工作人员的努力息息相关,要想真正确保煤矿生产环节的安全性,一定要加大安全生产的宣传力度,并将安全作为煤矿采矿工作的第一位,强化煤矿采矿工作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使其能够在采矿环节更加科学、更加规范的去施工操作,全面理解煤矿采矿生产环节的安全知识,学习其他煤矿企业成功、合理的安全管理以及生产经验,根据自身煤矿企业制定相关安全守则制度并严格遵守,从而加强煤矿采矿的安全可靠性,促进煤矿企业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2.2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也是促进煤矿采矿安全管理的重要举措。对于煤矿采矿行业而言,安全管理一直是限制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样也决定了煤矿采矿行业的整体发展质量。为了满足煤矿采矿安全管理的实际要求,在制度构建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各种制度的可执行情况,同时也要参考国家的相关政策与技术标准化要求,从而以更高的标准来完善管理制度,为制度保障质量创造良好的条件。

2.3对矿井设备予以严格检查

对煤矿企业而言,在开采煤矿时,施工人员只可以利用相关设备器械予以开采,因此在下矿井之前,不但需要对井底环境进行详尽勘测,还应当对施工人员自身所携带的开采设备予以严格检查,尤其是新形势下与煤矿开采有关的一些电子设备也应当予以查验,避免在后续工作中,因为不可抗因素而出现故障问题,从而对采矿工作产生不良影响。同时,煤矿企业还应当不断投资开采设备,并对开采设备展开定期维护与保养。并从国内外引进各项先进的设备与技术,将采矿环节存在的各种隐患尽数排除,防止由于机器设备太过落后,而引发各种危险事故。

2.4使用先进的安全生产技术

如果想要让矿井的采矿作业安全性有所保障,同时也必须使用一些更加具有科技化的技术当做核心。在进行矿井采矿时,往往有一些环节出事率比较高,所以必须要尽量提高这个环节的技术操作水平,尽量使用一些比较先进的仪器或是通讯设备。比如矿井内的通风监测类的系统,或者是考勤以及对矿压的监测系统等,要让采矿的作业更加具有信息化的特征,并且使之更加具有智能化的特征,同时也可以具备一定的自动化手段[2]

2.5提前制定应急预案

受煤矿采矿工程环境、作业特点的影响,潜在的不安全因素较多,难免会有一些不安全因素遭到遗漏。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对应急预案进行提前制定,这样一旦有安全事故发生,能够对事态发展有效控制,避免有过大的人员伤亡问题出现,煤矿企业的经济损失也可得到良好控制。此外,要将现代化科学技术积极运用于煤矿采矿工程作业生产中,如可将遥感遥测设备合理安装于作业现场,这样相关人员可以对井下情况实时了解,快速发现和应对各种安全隐患,达到井下作业安全水平提高的目的。

2.6创造安全的煤矿生产环境

煤矿企业的工作环境较差,一般都是在井下进行操作,所以工作人员的视物能力会受到极大影响,在较昏暗且看不清的情况下,极易发生安全事故。因此,对煤矿生产环境实施全方位监测管控很有必要。经过对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应用,煤矿企业能够明确得知生产环境、生产过程中所存在的危险源,尤其是工作人员、机械设备以及安全管理等方面所存在的危险源,并对这些危险源进行预测评估,将这些风险级别予以确定,从而根据此编制合理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以及管理方法。

2.7提升采矿工作人员综合素养

比较先进的技术装备,必须使用更加专业的技术,同时也要引入综合素养更高的管理人员,以及具有一定专业经验的技能操作人员,想要能够提高职工的素质,通过建立一些竞争类或是奖励类的机制,让职工可以进行安全业务方面的学习,改变之前相对较为被动的教育。以及灌输式的安全教育模式,把过去的被灌输式的学习改变成主动式的学习方式。一些特种作业的工作人员要能够接受比较专业的培训教育,通过考试在合格之后取得一定的操作资格证书才可以上岗作业[3]

结束语

目前煤炭已然是主要的能源资源之一,煤矿采矿现场环境条件相对比较复杂,所在区域的地质条件和自然环境因素影响较大,现场开采过程中的安全管理难度相对较大,尤其是突发事件应急不到位,就会造成一系列的安全事故。加强现场安全管理,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事故,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任乾.新形势下的煤矿采矿安全管理工作[J].山东工业技术,2019(06):86.

[2]郑媛.煤矿采矿工程中安全管理的应用实践[J].当代化工研究,2019(08):119-120.

[3]刘永辉.探索煤矿安全的治本之策[J].煤炭技术,2019(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