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传统民居建筑空间形态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9
/ 2


徐州传统民居建筑空间形态研究

马宇威

徐州市风景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

摘要:


徐州传统民居作为北方民居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北方传统民居共有特征,又有其独特的地域特色,本文以徐州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为背景,以院落整体、单体建筑、细部等层面作为研究对象,从建筑空间形态、礼仪秩序、文化特征等方面深入阐述了徐州传统民居的空间形态特征。并通过数字化技术、3D模型等形式原真性的还原徐州传统民居特质风貌,为徐州乃至淮海经济区传统民居建筑保护工作提供新的手段和契机。通过徐州当地民居空间形态系统研究进而希望当代城市建设延续传统文脉,并引起生活在此环境中的地区的当地居民对其自身生存环境、生活方式的关注与认知和对本地区域文化的审视与反省,增强本土文化自信。


中国传统民居院落形式与规模千差万别,但就其构成元素相差无几,根据马炳坚先生对北京四合院建筑构成划分中,四合院的主要有正房、厅房、厢房、耳房、倒座房、宅门、影壁、院墙、廊等几个主要部分组成,具体结合实地测绘的图纸、数据以及图片,归纳徐州传统民居建筑空间形态特征如下:

1 功能各异的房,构建院落空间

1.1正房

正房是指处在院落中轴线上的主要生活用房。根据其功能的不同,正房可以分为堂屋和穿堂屋。堂屋一般为徐州传统民居院落中中轴线上最后一进院落的最后一座单层硬山建筑,门前台阶高大,是群组建筑的核心,给人外观朴素,挺拔高大的感觉,一般高度8米左右。徐州传统建筑的堂屋一般为三开间或五开间,具体测绘结果如下(如图1)。三开间堂屋室内多按“一明两暗”的传统布局。所谓“明”即公共空间,是进行年节祭祀祖先、丧嫁典礼场所,举行的活动象征家庭向心的内聚力。所谓“暗”即私密空间,公共空间两边的房间是主人的住房,或者两间房屋一间为住房,另一间为会客、议事之用的书房。五开间的房间的功能更加灵活,其它多余的房间可以也可作为儿女生活用房等。


60e7b679a3f27_html_9b01d9c8d22af832.jpg


图1 徐州传统民居正房

1.2厅房

厅房是徐州传统民居中用于接待、会客等公共活动房屋的总称。厅房又可分为正厅、带客厅、花厅。正厅房屋形制较高,一般位于院落中轴线,也有因地形限制建在中轴线的平行线上,面阔三间,前廊后厦,内外清水砖墙,等级较高厅房在排金柱间隔板隔出一步架,后有通道可供佣人端茶倒水行走。目前徐州传统民居中保持较好的是户部山崔家大院的西大厅。

1.3厢房

厢房位于正房东西两侧对称,其中位居东侧的称东厢房,位居西侧称为西厢房,房门均开向院落,间数以奇数为主,大多三间,但根据院落进深大小也可灵活处理,例如户部山民居中以2,3,5间居多,开间3米左右,长多灵活多样,长度灵活多样高度正房稍矮一些,作为子女晚辈的生活用房。厢房两侧设耳房,以扩大使用面积(如图2)。

60e7b679a3f27_html_23498a8d3249720e.jpg

图2 徐州传统民居厢房

1.4耳房

耳房位于正房东西两侧,一般为一间或两间,耳房与正房相连,作为主人的小卧或者书房,或单独开门向外,作为储藏室(如图3)。

60e7b679a3f27_html_fe9da72b13cd7a89.jpg

图3 徐州传统民居耳房

1.5倒座房

也称门房,多为一层,位于宅院大门两侧,入口位于倒座房一角或者中间,占用一个开间,除官员府邸多做高大门楼之外,普通民居多为一层过邸,给人谦和低调印象。倒座房功能多为男仆用房、不宜请入内宅的男宾客房、储藏室,临街倒座房可做商业铺面。倒座房一般占满整个宅基地面的面宽,多为三开间布置,也有五开间(如图4)。






60e7b679a3f27_html_ec5085bb5c44636d.jpg

图4州传统民居倒座房

1.6鸳鸯楼

鸳鸯楼是徐州传统民居具有地域特色的一种建筑形式,目前徐州仅存的鸳鸯楼建筑在户部山崔家上院的鸳鸯楼和崔家大院的鸳鸯楼。鸳鸯楼设计巧妙,既解决了山体建筑地面落差大形成合院带来的问题,又能用于串联四合院的纵向扩展,也能并联四合院的横向扩展,实用性很强。鸳鸯楼分上下两层,朝南向北或朝东向西,南为阳,北为阴,东为阳,西为阴,就是“阴阳楼”,因“阴阳”与“鸳鸯”谐音,鸳鸯是中国人喜爱的动物,象征吉祥与幸福,在文化的深层含义理解上,故取名“鸳鸯楼”,体现出了徐州人的聪明才智。

1.7过邸

过邸是徐州传统民居中对只有通过作用的房屋的统称,通常与其他建筑结合设置位于建筑中间或者一侧,一般为一开间,建筑空间狭长,宽一般在2500-3600mm之间,建筑高度较倒座房与堂屋低,前后各开一扇门,通常向下一进院落开敞,其他面围合,也有在两栋建筑间作为连体出现的例子,如户部山崔家上院的三过邸。







2 宅院屋与门,形式规格多样

大门是古代封建社会建筑的最主要的部分,除了具体出入的物质功能外,同时还具有标志与象征的作用,是住宅等级的一种体现,根据大门的规格、形式、装饰可具体反映出户主社会地位。北方传统民居的大门除王府以外的宅院按等级分就有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等多种类型,徐州传统民居的大门形式以屋宇式门楼蛮子门和如意门最常见。由于徐州的地处苏鲁豫皖交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百姓难免遭受兵匪扰乱,在建房时格外重视防御,有的大户人家如位于户部山的崔家大院内外砌筑高大的院墙和更楼等安全设施,构成一个完善的防御系统。

徐州传统民居宅门楼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简约朴实体现中庸思想的宅门楼,这种宅门楼为屋宇式大门,似北京四合院的如意门。第二类是墙垣门楼,百姓宅门最常见的形式,墙垣门楼从院子内部看是半个门楼,从院子外看为墙,墙上留方形门洞,门框立口,门洞上角为装饰物或木质云头,或为砖雕的吉祥图案。第三种表现出淮风吴韵文化的垂花门楼,垂花门通常作为大户人家的二门,即作为分隔内外的标志物,也是点缀内部庭院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装饰精美,艺术性很强。一般垂花门后檐柱设置屏门,主要是遮挡视线,分割空间体现较强的私密性,正体现了中国古代妇女“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生活所在的窄小天地。第四类是“中西合璧”风格的门楼,随着近代西方文和社会意识的传播和移植,西式建筑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的生活,开始反映在门楼这个文化载体上,徐州中西融合的门现存李家大楼一处。

3 宅院入口影壁,丰富空间层次

影壁是最富有装饰性和标志性的建筑元素,门和影壁的组合既丰富了宅院的入口空间层次,分割庭院空间,烘托了宅内气氛,增加了住宅气势,也遮挡了外界视线和避开冲煞之气影壁装饰精致而富有寓意,以增加入口的美感,提升入口标志性和丰富入口空间层次。在大户人家宅院入口处的影壁还有匹配的上马石和栓马石,体现住宅者的身份和地位。也有小户人家影壁缠满爬墙虎,或在影壁前放置水缸、花盆作以点缀,简单而利落,偏重于实用性。影壁的顶部形式类似建筑硬山式,墙身中央矩形区域是影壁心,也是影壁装饰的核心,影壁心四角和中心常以卷纹花草、岁寒三友、汉字“福、禄、寿、禧”等装饰,其它部分抹饰白灰面层。影壁位置分为两种,一种位于宅门对面,作为宅门楼的对景,如崔家下院大门外影壁,平面呈“八”字形,青砖须弥座的基座,影壁心是砖雕的宝瓶图案,四角雕饰蝙蝠,寓意吉祥有福,硬山屋顶,屋脊两端安脊兽,凸现高贵等级,庄严而气派。第二种是大门内的影壁,迎门而建,也称“照壁”,是大门进入宅院的第一个装饰景观,一般中心花部位还常雕出砖匾形状,其上刻“福禄”、“吉祥”、“平安”等吉辞,其形式与做法精美多样,艺术意蕴生动。

4 宅院廊与墙,有隔有透虚实相生

宅院中的廊是是传统院落中具有活力的建筑空间元素,它是院落中室内外联系过度的建筑形式,一般为檐廊和游廊两种类型,檐廊最为常见,檐廊随屋而筑,小巧美观尺度宜人,它是房屋的组成部分。游廊是连接各房屋并带顶通廊,常与墙结合。徐州目前保留的游廊不多,一面开敞向院内,一面与开设花窗的墙结合,廊的造型简介,柱间额枋之下装有挂落、花牙子雀替、廊的下部设有坐凳式栏杆。居者走在半开敞的廊中,来往各房,免受日晒雨淋,在檐廊下休息,更能欣赏院内小景,享受与家人在廊中交谈的乐趣。“隔”与“透”都是中国传统园林常用的设计手法,通过建筑虚隔物形成“藏”与“漏”的神韵,造成“框景”、“漏景”、“障景”的虚实迷蒙的艺术效果。

徐州传统民居的墙体因其地理和气候条件所限,城镇居民常使用砖石砌墙体,农村地区使用土墙最为经济,也有部分居户使用砖土混合墙。从现存的传统民居中墙体来看还是砖石墙体最为普遍,立面分为两段,下部以每隔1至2块顺石加一丁石头,上部则以五顺一丁、七顺一丁等砌成,灰缝厚5至8毫米,墙厚500mm至600mm,砖普遍在300mm×150mm×70mm左右。砌筑方法为徐州特有的“里生外熟”法。在徐州传统民居墙体的诞生的同时,徐州的先民们还发明了特有的虎头订和印子石,虎头订位于墙内柱的两侧的垂直部位,分布在大门的两侧,宽200mm,深100mm,稍弯勾500mm,里面穿过墙体内柱两侧并弯勾和墙内柱结合,稳固墙内柱。每逢家族喜庆之日,居住者会在虎头钉上张灯结彩,喜迎佳节。印子石是加固墙体的砌墙材料,选材为徐州当地所产青石,其摆放错落有致,颜色淡白也有经过岁月的洗礼出现淡黄的颜色,在稳固墙体的同时也丰富了墙体的装饰效果。

徐州户部山传统民居院墙高大连续,高在3米以上,使院内外形成隔绝空间,最初院墙的出现是出于防卫功能而设,但随着院落空间的演化和对院内建筑功能需求发展,院墙上开窗并雕刻窗花,不仅使装饰单调的院墙,偶尔从院墙或窗花中透露出一抹绿意使得院内精密的神韵更加突出。宅内而以建筑的花墙、窗棂为景框,距离化、间隔化不同景观使人产生美妙的感受。徐州传统民居中室内外空间通过对廊、墙、门窗艺术处理彼此渗透,相互沟通,朦胧曲折,耐人寻味。


参考文献

[1] 孙统义 常江.户部山民居.[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0

[2] 刘郭祯.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3] 汪之力,张祖刚.中国传统民居建筑.[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4] 汉风.走进户部山[M]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 马宇威 徐州市风景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师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