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相融与社会和谐发展—以郎木寺镇为考察对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9
/ 2

多元文化相融与社会和谐发展—以郎木寺镇为考察对象

旦正才让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西南民族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41

摘要:1748年由第五十三任噶丹赛赤坚参桑盖创建郎木寺和1756年由第五世格尔登活佛丹巴坚赞创建格尔底寺以来,在政教合一的社会背景下郎木寺成为了行政和宗教信仰的中心。嗣后回民商人的到来,在文化和经济上展开着频繁密切的交往,并达仓郎木逐渐形成了一个多元文化的载体。本文以多重边界的视野考察郎木寺地区的藏回等民族互动,呈现其如何在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面向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承认多元文化的多样性的存在,建立真正相互了解和理解,彼此得到了适应与调适、尊重和平等,是实现郎木寺地区民族关系的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郎木寺镇 多元文化 文化冲突与融合 和谐社会

一、郎木寺多元共存的三大文化样本

(一)郎木寺

郎木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的境内,由第五十三任噶丹赛赤也就是西藏三大寺院的主持坚参桑盖尊者于公元1748年(清乾隆十三年,戊辰)由青海河南蒙古亲王丹津旺舒克作为檀越贡献了寺址1;卓尼杨土司莫索贡宝(杨汝松)和嘉扬诺尔吾(杨冲霄)为郎木寺奉献了用新经版首次印刷的《甘珠尔》大藏经、供器、乐器、僧人坐垫、属寺、庄园、森林、土地等,承诺作郎木寺的施主;四川若尔盖、下麦、热河东巴、郎哇等地呈献了第一批僧源,答应作四季学期的施主。在上述十二部落首领的一再请求下创建,距今已有272年的历史。该寺是西藏哲蚌寺的一个子寺,属于藏传佛教格鲁派。由于达仓郎木赛赤寺院是在安多南部地区唯一由噶丹赛赤亲自创建,而且得到诸多大土司和亲王、部落首领等大施主的极力护持。

(二)格尔底寺

格尔登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境内, 公元1413年,第一世格尔底寺活佛茸青更登降参,在达仓纳摩修建一座小型修行静室。 1756年由第五世格尔登活佛丹巴坚赞尊者创建2,属于藏传佛教格鲁派。主要由大经堂、宗喀巴大殿,康村3,囊欠、佛塔、转经筒和僧舍等建筑群组成。

格尔底寺是草地北部最有影响力的寺院。其势力范围包括嘎基卡、幕、降扎、占哇、热尔、崇尔等部落,以及寺院附近十二庄。同时,势力不断向外扩展,先后在阿坝、马尔康、甘肃省夏河、迭部、碌曲等地建立分寺9座,外加若尔盖地区分寺,共计18座,并向各分寺派遣喇嘛和管家4

(三)清真寺

同治四年(1865年),甘肃临潭、临夏大河家两地的六名回族商人进入郎木寺。据《若尔盖县志》记载,民国十八年(1929年)前后,甘肃临夏和临潭等地回族氨为躲避民族间械斗,成批进入草地,部分人在辖曼、热当坝(今红星镇)等地定居5,一部分就在郎木寺留居下来。这样,一方面是回族陆陆续续地从临夏、临洮等地迁入到郎木寺,而另一方面回族之间以及回藏通婚也使得回族在这一区域逐渐繁衍。特别是在解放后,从临夏、青海等地来郎木寺经商的回族,以及被分配到政府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知识分子和家属等,成为郎木寺回族的主要来源,分别在四川与甘肃形成了两个回族村。

两大佛教寺庙之间有一座清真寺。这座清真寺建于清末,原称河北清真寺,由来此地经商的河北籍回民集资所修建,位于白龙江南岸,是当地回民的举行宗教活动的中心。清光绪七年(1881年),回民渐多,最初定居郎木寺的张六七子、马嘎主麻、马哈罗、蒋爷等人出面,用50两银子买本地民房改修成礼拜点,聘请敏喜戈阿訇开学。张六七子、马嘎主麻任学东(寺管)。光绪十一年(185年),敏阿訇辞学,众请临潭马六三阿訇(拉直阿訇)开学,培养“满拉”。民国31年(1942年)冬,格尔底甲科失火,房屋被烧毁,格尔底寺重新划地修房民国32年(1943年),由4人组成学东,格尔底甲科开始建清真寺6

(四)郎木寺区域多元文化现状

郎木寺区域文化的现实情况是,既有对历史的延续和继承,又在目前发展阶段中遇到新的机遇和挑战。这是将一次时代所赋予藏族传统文化的考验和在望自我的良机。就目前来看,宏观上讲,郎木寺区域的文化结构至少有三种情况,一是既定的多元传统文化,也即藏、汉、回等文化的相融并置,当然,这其中以藏文化为主;二是多元传统文化正在面临全球化大潮和现代文化的冲击和洗礼。在这种结构中,以商品经济和大众流行文化为代表的现代主流文化占有绝对明显的优势。这种全球通行的大众文化表现为强大、高速、快节奏,受到大多数文化主题的迎合与拥抱。在强大的现代武器文化和现实利益面前,这种抗拒和排斥被渐渐稀释和解构,试图抗拒现代文化的人们也一样热衷享受和体会现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高效和便利。三是文化内部的矛盾与排斥,大量的调查显示,出自文化内部的抗拒的排斥更多是流于一种情绪和言语,或是藏匿于心灵和精神的深处自慰。两大佛教寺庙的大部分僧人和信徒一直在互相隔阂和互相排斥,没有真正的了解和交流对方的文化差异,甚至他们自己都根本就不知道为啥要隔阂的原因,只能说是前辈们的印象。


结论

不同文化之间的多向度交流,互相学习和不断相融早已在全藏区开始了。作为佛教圣地郎木寺绝不是一个文化的孤岛,而是长期以来各种不同民族和族群文化交流汇总的中心之一。在今天,我们应该借鉴历史、长远未来、跟随时代的脚步,面向多元文化相融的全球化。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和民族内部文化的差异,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冲突、融合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建立相互真正的了解和理解,相互尊重和彼此平等的多元文化地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郎木寺的希望与未来。

参考文献

1、卡谢拉甲木措主编:《郎木赛赤·洛桑坚参桑盖全集》(第二卷)[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12年版


2、智贡巴·贡去乎丹巴绕布杰著:《安多政教史》[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82年版


3、碌曲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碌曲县志》[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


4、(清)仲优昂青嘉布著,多杰仁青译:《先祖言教》[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格尔德·洛桑丹白坚参等著:《历世绒钦甲那格尔德传》(上)[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版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青藏高原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和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青藏高原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建设专项资助(项目编号:2020PTJS0913)

1 (清)仲优昂青嘉布著,多杰仁青译:《先祖言教》[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37页。


2 格尔德·洛桑丹白坚参等著:《历世绒钦甲那格尔德传》(上)[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93页

3康村(ཁང་ཚན།)。寺庙中大体上依僧徒来源家乡地区划分而成的僧团单位,若干康村共同组成一个札仓。

4若尔盖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若尔盖县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6:778

5·若尔盖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若尔盖县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6:783.

6·若尔盖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若尔盖县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6: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