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琢如磨 打造精彩课堂——以小学地方课程《龙舟竞渡》一课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12
/ 2

如琢如磨 打造精彩课堂——以小学地方课程《龙舟竞渡》一课为例

何利约

温州市瓯海区龙霞实验小学 浙江 温州 325000

【摘要】地方课程实质上是关于地方文化的课程,通过开发地方文化资源,梳理地方文化现象,关注地方文化价值,形成地方课程的文化特色。笔者以《龙舟竞渡》为例,通过四磨,如何打造一堂厚重而有情怀的地方课程。

【关键词】地方课程 文化 情怀

地方课程是关于地方文化的课程,通过开发地方文化资源,梳理地方文化现象,关注地方文化价值,形成地方课程的文化特色。我国地域辽阔,不同的地理会有不同的风俗和不同的文化底蕴。地方课程这门学科最终目标应该是传承地方文化,培养热爱本土情怀的学生。那么如何利用家乡的文化资源,打造一堂厚重而有情怀的地方课程呢?

温州这座水乡城市,塘河水道纵横交错,世世代代温州人依河而居,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水乡文化。每年在端午节前后,塘河沿岸各地方都要举行赛龙舟的活动。赛龙舟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其背后也蕴含着丰富的龙舟文化和习俗,我们围绕“地方文化类拓展性课程”,定下课题——《龙舟竞渡》。

一磨: 整合资源 构建框架

定下课题之后,我们搜集有关龙舟竞渡的资料,多方式多途径深入了解赛龙舟活动。之后,汇总交流我们了解到的关于龙舟竞渡的内容进行整合,确定教学目标,定下教学框架:我们准备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教学:1、引入“龙”主题,揭示课题;2、认识龙舟特征;3、龙舟竞渡的起源与历史变迁;4、龙舟竞渡的曲折与发展。

第一次试教后,我们感受最深的就是整堂课的设计是教学资料的叠加,缺乏灵动性;课堂不厚重,内容显得肤浅;缺乏地方课程的情感目标。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一致认为需要通过网络、请教龙舟爱好者、体验等途径继续深入了解龙舟,才能上出厚重又有活力,文化又有情怀的课堂。

二磨:夯实内容 优化板块

二次磨课时,在“认识龙舟特征”环节增加了一些龙舟文化方面的内容:如竞赛龙舟颜色的寓意,让学生体验赛龙舟活动,初步感受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以及团结奋进的集体精神。在“龙舟竞渡的起源与历史变迁”部分,引入“摆香案”、“参龙”等习俗文化及《温州府志》和《且瓯歌》等诗词对龙舟竞渡的描绘。

还有个别环节做了优化:1、对“温州龙舟竞渡的曲折历史”作了简化处理,让学生初步感知龙舟竞渡为什么曾被终止过,这样就自然过渡到如今温州龙舟竞渡的现状及如何传承。2、体验赛龙舟活动时,先练动作再练节奏,然后一生击鼓,全班学生划桨。细化动作,全体参与,提高活动参与的有效性与热情度。

二磨之后,我们发现课堂厚重了很多,但是感觉课堂还是缺少什么,于是我们小组又分析讨论:这样的地方课程真正要达到的效果应该是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活动,深切感受龙舟文化,不论是谈龙舟、体验赛龙舟,还是回溯龙舟竞渡的起源,整堂课应该是很轻松愉悦,自然生成家乡情怀的。

三磨:彰显文化 抒写情怀

我们继续深入了解龙舟,我们发现在我市许多地方至今仍保留着“设祭”、“参龙”等习俗,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也孕育了众多心灵手巧的造龙舟师傅和博古通今、舌灿莲花的参龙师,把精彩的龙舟故事代代相传。于是,我们在课堂中融入介绍瓯海茶山造船人诸绍碎、参龙师任银和,用温州话来学说参龙词,并让学生了解“摆香案”、“上水”、“收香”等习俗。这样,感觉课堂的文化底蕴有所体现。同时,我们着重在“情”字上做文章,用温州民俗学会会长金文平老师对端午龙舟的回忆,众多龙舟竞渡忠实网友在网上晒出的微博,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对龙舟其实一直有一种真挚朴素的情结,端午赛龙舟、看龙舟已经成了我们生活的一种习惯,龙舟竞渡,承载着岁月无尽的沧桑,是水乡人萦绕心头的潺潺水声。这样更能让学生感受龙舟背后的家乡情怀。但三磨之后,我们觉得基本达到预设教学目标,但课堂生成不够。

四磨——打磨细节 生成精彩

四磨时,我们将导入环节“欣赏《龙的传人》,揭示主题”改为“谈端午习俗,引入课题”,聚焦教学主题;体验赛龙舟活动进行得更加快乐有序;同时强调将龙舟文化做到位,使情感的生成更水道渠成:例如:温州南郊的南塘河上,以莘塍为河主,莘塍东堂庙的龙船特别大,叫大青,算是龙娘;在龙舟祭祀活动中,寄予人们美好的心愿: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四季平安;龙舟竞渡不仅是全民同乐的活动,更传承了祖先的智慧。结题时,今年的端午,相约观看赛龙舟,情感油然而生!

这样打磨出的地方课程能紧扣目标,力求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原点为基础,通过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循序渐进地将课推向高潮,引领孩子们走近家乡文化,激发传承家乡文化的自信,从而激发对家乡的热爱,对孩子而言,将是一堂有趣而幸福的地方课程课。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地方课程(通用内容)课程标准[s],2003.6.

2.方琴《合理利用资源,让地方课程教学走出困境》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