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例新冠肺炎防控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13
/ 6

116例新冠肺炎防控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闫亚卫 1*,李琳 2,马维兴 2

宝鸡市药品安全监测与评价中心,陕西 宝鸡 721000

摘 要 目的:探讨新冠肺炎防控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1] 的规律和特点,为新冠肺炎诊疗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搜集2019年12月1日至2021年3月19日宝鸡市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116例新冠肺炎防控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结果:新冠肺炎防控药物的新的和严重ADR报告较多,65岁及以上老年患者不良反应报告占比和严重不良反应构成比均较高,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等ADR报告较多,ADR累及系统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胃肠损害等。 结论:医护人员在选择用药时,应当根据患者病情、性别、年龄、身体状况等进行充分的效益/风险分析,加强药物治疗的安全性监测,合理选择联合用药类型实行个体化给药方案。

关键词 新冠肺炎;药品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Analysis of 116 cases of COVID-19 adverse drug reactions

Yan Yawei

(Baoji Drug Safety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Center, Baoji 721000, Shaanxi,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law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VID-19 i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1], and to provide basis for the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clinical rational drug use of COVID-19.Methods: to collect on December 1, 2019 to March 19, 2021, baoji report "national adverse drug reaction monitoring system" of the 116 case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OVID - 19 report, Results: the drug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OVID - 19 new and severe ADR reports is more, more than 65 years old and older patients and severe adverse reaction of adverse reactions report accounted composition ratio is higher, and injection, raw pulse injection ADR report more, such as ADR involving system mainly for the skin and its accessories damage, gastrointestinal damage, etc.Conclusions: When choosing drug use, medical staff should conduct sufficient benefit/risk analysis according to patients' condition, gender, age and physical condition, strengthen safety monitoring of drug treatment, and rationally choose combination drug type to implement inpidualized drug administration plan.

Keywords:

COVID-19; Adverse drug reactions; The rational use of drugs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出现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随着疫情的蔓延,我国其他地区及境外多个国家也相继发现了此类病毒[2]。通过采取一系列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措施,我国境内疫情上升的势头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大多数省份疫情缓解[2]。为进一步加强对该病的早诊早治,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2],本文对2019年12月1日至2021年3月19日我市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116例新冠肺炎防控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新冠肺炎防控药物临床使用的安全性,以期为新冠肺炎诊疗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登录“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通过检索模块 “报告表检索”-“初级”/“常规”-“重点关注品种”-“新冠肺炎防控品种”-“版本”-“第七版诊疗方案”,查询、下载2019年12月至2021年3月宝鸡市上报的116例(均为医疗机构报告)新冠肺炎防控药物不良反应报告。

1.2 方法

通过Microsoft Excel(2019版)软件和人工筛选方法,对116例ADR报告类型、患者性别和年龄、药品通用名称、ADR累及系统、ADR发生时间等信息进行统计,进行回顾性分析。

2 结果

2.1 ADR报告类型

116例报告中,严重报告20例,占17.2%,其中已知严重报告8例,新的严重报告12例;一般报告96例,占82.8%,其中新的一般报告34例,已知一般报告62例。见表1

严重报告中,“导致其他重要医学事件”报告14例,“导致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和“危及生命”报告各3例。

表1 报告类型分布(例数)

新的

已知

总计

严重

一般

严重

一般

12

34

8

62

116

2.2 患者性别与年龄分布

116例报告中,男性报告48例,占41.4%;女性报告68例,占58.6%;男女报告比例为0.71:1;,男性严重报告7例,女性严重报告13例。报告中患者年龄最小1岁,最大86岁。65岁及以上患者严重报告8例,占全部严重报告40%。见表2

表2 患者年龄分布情况

年龄段

新的

已知

总计(n

构成比(%

严重

一般

严重

一般

婴幼儿期(0~4岁)

1

4


5

10

8.6%

少儿期(5~14岁)


3


1

4

3.4%

青壮年期(15~44岁)

2

5

1

14

22

19.0%

中年期(45~64岁)

5

14

3

28

50

43.1%

老年期(≥65岁)

4

8

4

14

30

25.9%

合计

12

34

8

62

116

100.0%

2.3 涉及药品情况

2.3.1 化学药品情况

按照怀疑用药类别统计,化学药品报告37例,占总报告31.9%;其严重报告共计4例(涉及5个药物),占化学药品总报告10.8%。见表3

表3 化学药品情况

通用名称

新的

已知

总报告例数(n)

构成比(%)

严重

一般

严重

一般

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


6


8

14

27.5%

利巴韦林注射液

3

5


5

13

25.5%

甲泼尼龙片

2




2

3.9%

硫酸羟氯喹片




2

2

3.9%

醋酸泼尼松片




1

1

2.0%

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


1



1

2.0%

甘露醇注射液




1

1

2.0%

琥珀酰明胶注射液




1

1

2.0%

环孢素软胶囊




1

1

2.0%

利巴韦林颗粒


1



1

2.0%

利巴韦林喷剂




1

1

2.0%

利巴韦林片


1



1

2.0%

连花清瘟胶囊




1

1

2.0%

葡萄糖注射液




1

1

2.0%

普瑞巴林胶囊




1

1

2.0%

塞来昔布胶囊




1

1

2.0%

维生素C注射液


1



1

2.0%

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




1

1

2.0%

吸入用乙酰半胱氨酸溶液




1

1

2.0%

盐酸阿比多尔颗粒


1



1

2.0%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




1

1

2.0%

注射用阿奇霉素




1

1

2.0%

注射用帕瑞昔布钠




1

1

2.0%

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4:1)


1



1

2.0%

总计

5

17

0

29

51

100.0%

注:同一病例可能涉及多个怀疑用药,故总计多于报告总例数;部分药品可能为非新冠肺炎防控药物,但为与新冠肺炎防控药物合并使用的怀疑用药,故一并进行统计。

2.3.2 中成药情况

按照怀疑用药类别统计,中药报告74例,占63.8%;其中严重报告16例,占其总报告21.6%。见表4

表4 中药情况

通用名称

新的

已知

总报告例数(n)

构成比(%)

严重

一般

严重

一般

参麦注射液

4

4

5

16

29

38.2%

生脉注射液

2

6

1

7

16

21.1%

连花清瘟胶囊

1

4

1

7

13

17.1%

醒脑静注射液



1

5

6

7.9%

参附注射液


1


4

5

6.6%

热毒宁注射液


1


1

2

2.6%

藿香正气水


1



1

1.3%

连花清瘟颗粒

1




1

1.3%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

1




1

1.3%

喜炎平注射液




1

1

1.3%

血必净注射液


1



1

1.3%

总计

9

18

8

41

76

100.0%

注:同一病例可能涉及多个怀疑用药,故总计多于报告总例数;部分药品可能为非新冠肺炎防控药物,但为与新冠肺炎防控药物合并使用的怀疑用药,故一并进行统计。

2.3.3生物制品情况

按照怀疑用药类别统计,生物制品报告8例,占总报告6.9%;其中严重报告0例,新的报告2例,占生物制品报告25.0%。见表5

表5 生物制品情况

通用名称

新的

已知

报告例数(n)

构成比(%)

严重

一般

严重

一般

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




4

4

50.0%

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


1


2

3

37.5%

重组人干扰素α2a注射液


1



1

12.5%

总计


2


6

8

100.0%

注:同一病例可能涉及多个怀疑用药,故总计多于报告总例数;部分药品可能为非新冠肺炎防控药物,但为与新冠肺炎防控药物合并使用的怀疑用药,故一并进行统计。

2.4 ADR累计系统与临床表现

2.4.1 116例ADR报告累计系统与临床表现情况见表6

表6 ADR累及系统与临床主要表现

累计系统-器官

不良反应主要临床表现(例次)

合计例次(n)

构成比(%)

皮肤及其附件损害

皮疹(23)、瘙痒(14)、多汗(2)、红斑疹(2)

51

25.9%

胃肠损害

恶心(22)、呕吐(12)、反酸(2)、腹泻(2)、浮肿(2)、口干(2)、烧心(2)、胃肠不适(2)

50

25.4%

全身性损害

寒战(10)、发热(4)、高热(3)、发冷(2)、乏力(2)、胸闷(2)

31

15.7%

心血管系统损害

皮肤潮红(4)、苍白(3)、潮红(2)、心悸(2)、血压升高(2)、心慌(1)、休克(1)、过敏性紫癜(1)、静脉炎(1)、四肢厥冷(1)

18

9.1%

神经系统损害

头晕(9)、头痛(2)、肌肉僵硬(1)、局部麻木(1)、口角斜歪(1)、头部不适(1)

15

7.6%

呼吸系统损害

气短(7)、呼吸困难(1)

8

4.1%

肌肉骨骼损害

关节疼痛(2)、背痛(1)、肌肉疼痛(1)、四肢无力(1)、腰痛(1)

6

3.0%

免疫功能紊乱和感染

过敏样反应(4)、过敏性休克(1)

5

2.5%

精神障碍

失眠(2)、神志不清(1)

3

1.5%

用药部位损害

局部红肿(2)、输液部位疼通(1)

3

1.5%

肝胆损害

肝功能异常(1)、肝酶升高(1)

2

1.0%

血液系统损害

中性粒细胞减少(1)、白细胞减少(1)

2

1.0%

代谢和营养障碍

血糖升高(1)

1

0.5%

泌尿系统损害

腰部不适(1)

1

0.5%

视觉损害

视物模糊(1)

1

0.5%

总计


197

100.0%

注:皮肤及其附件、胃肠等损害的ADR较多,部分报告例数较少的未列出。

2.4.2 严重报告情况

20例严重ADR报告累计系统与临床表现情况见表7

表7 严重ADR累及系统与临床主要表现

累计系统-器官

不良反应主要临床表现(例次)

合计例次(n)

构成比(%)

全身性损害

寒战*(6)、高热*(2例)、发热(1)

9

27.3%

免疫功能紊乱和感染

过敏样反应*(4)、过敏性休克(1)

5

15.2%

皮肤及其附件损害

多汗*(1)、过敏性皮炎*(1)、面色改变*(1)、瘙痒*(1)、药物性皮炎*(1)

5

15.2%

心血管系统损害

苍白*(2)、心慌(1)、休克(1)

4

12.1%

呼吸系统损害

气短(2)、呼吸困难(1)

3

9.1%

胃肠损害

恶心(1)、腹泻(1)

2

6.1%

肝胆损害

肝功能异常*(1)

1

3.0%

肌肉骨骼损害

背痛*(1)

1

3.0%

精神障碍

神志不清(1)

1

3.0%

视觉损害

视物模糊*(1)

1

3.0%

血管损害和出凝血障碍

四肢厥冷*(1)

1

3.0%

总计


33

100.0%

注:*标识的ADR表示来自新的严重报告,但并不代表此ADR为新的和/或严重不良反应。

2.5 ADR发生时间情况

ADR发生时间范围较为广泛,其中以用药后当日发生者最多,占58.8%;21例怀疑用药的ADR发生在用药次日,占15.4%。最迟发生在连续用药138天时,报告1例。见表8

表8 ADR发生时间与用药时间情况

用药日期与ADR发生日期间隔天数

怀疑用药例次

构成比

0

80

58.8%

1

21

15.4%

2

10

7.4%

3

5

3.7%

4

8

5.9%

6

2

1.5%

7

4

2.9%

8

1

0.7%

11

1

0.7%

14

2

1.5%

16

1

0.7%

138

1

0.7%

总计

136

100.0%

3. 讨论

3.1 116例新冠肺炎防控药物不良反应严重报告、新的报告和严重报告占比均高于2020年度全市报告该项占比总体水平(28.9%/14.1%),同时也均更高于2019年度全国报告该项占比总体水平[3]。说明新冠肺炎防控药物使用存在较高的风险性,其安全性应引起临床关注和重视。

3.2 女性患者的总体报告和严重报告均高于男性患者相应报告,尤其是严重报告,近为男性报告2倍。可能因患者的身高、体质量、激素分泌、脂肪分布等存在差异,女性生理构造也导致更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加之月经、妊娠、哺乳等特殊生理周期,故ADR发生率高于男性。药物在不同性别个体具有不同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征,女性使用某些种类药物更易发生ADR[4],故应根据女性生理特点给予临床用药监护。

严重报告中,老年患者报告占比较大,高达40%。可能与老年患者基础疾病较多、机体代谢水平降低以及用药情况较复杂等因素有关,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风险可能更大,因此应持续关注老年人群对该类药品的用药安全。

3.3 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利巴韦林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连花清瘟胶囊的ADR报告较多,同时以上部分药品如利巴韦林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药品的新的和/或严重报告较多。中药注射剂因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较易发生不良反应[5],从统计来看,中药ADR报告例数显著较多,且多为注射剂。

3.4 116例ADR报告涉及ADR197例次,累计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胃肠损害、全身性损害等较多,合计占比为67.0%,临床主要表现为皮疹、恶心、瘙痒、呕吐、寒战、头晕、气短等;20例严重ADR报告中,涉及ADR33例次,累计系统-器官以全身性损害、免疫功能紊乱和感染、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等为主,出现的症状主要为寒战、过敏样反应、苍白、高热、气短等。

3.5 ADR在用药后各个时间段均可发生,最快发生在用药5min后,最迟发生在连续用药138天时,这与患者的个体差异、配伍用药及术后用药等多种情况密切相关[6],其中多分布于用药当天(80例,58.8%),建议在用药1个月内密切关注患者有无皮肤过敏、胃肠道损伤、寒战、头晕、气短等易于发现的症状,同时应密切监测血常规等生化指标及时发现血象有无异常,及时干预并避免严重ADR的发生[7]。

新冠肺炎防控药物的非预期性ADR和严重ADR报告比例较大,临床使用风险较高,相关品种的上市许可持有人应主动积极履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直接报告不良反应事宜的公告(2018年第66号)》

[8]相关职责,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及时报告药品不良反应,加强不良反应监测数据的分析评价,根据分析评价结果,判断风险程度,制定积极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切实落实药品安全责任的主体责任。

医护人员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在选择用药时,应当根据患者病情、性别、年龄、身体状况等进行充分的效益/风险分析,严格遵照药品说明书、临床用药指南要求的适应症(或主治功能)、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禁忌症等要求对患者合理用药,同时合理选择联合用药类型实行个体化给药方案;同时,应加强关注患者用药期间的生理体征变化情况。如发现或获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应立即停止用药,及时采取措施,保护患者用药安全,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评价、早控制,并按要求及时上报“国家药品良反应监测系统”。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S].(卫生部令第81号)[CP/OL].http://www.nhc.gov.cn/fzs/s3576/201105/ac4ab24c135a43379f2af1694457f65e.shtml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CP/OL].http://www.nhc.gov.cn/xcs/zhengcwj/202003/46c9294a7dfe4cef80dc7f5912eb1989.shtml

  3.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9年) [CP/OL]. https://www.nmpa.gov.cn/xxgk/yjjsh/ypblfytb/20200413094901811.html

  4. 孙言才,刘琳琳,史天陆,等.7690 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ADR性别差异的回顾性分析[J].安徽医学,2015,36 ,(4):54-58.

  5. 张小平,周洪合,324例中药基本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2,32(23):1934

  6. 郑建洪,林胜利,78例氯吡格雷不良反应的文献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20):14

  7. 赵明,梁良,朱愿超,等.氯吡格雷致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的调查与分析[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5,13(3):28-32.

  8.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直接报告不良反应事宜的公告.2018年第66号[CP/OL]. https://www.nmpa.gov.cn/xxgk/ggtg/qtggtg/20180930174301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