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13
/ 1

如何做 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查 ?

邹珊

威远县人民医院 四川内江 642450

24小时尿蛋白定量属于临床常规检查项目,特别对于肾脏类疾病患者而言,该项检查更是其必做检查项目之一。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膜以蛋白质的滤过具有选择性,其滤液中的蛋白质主要为小分子蛋白质,且95%以上被肾小管重吸收。若尿蛋白量>0.15g/24h,则称为蛋白尿。蛋白尿主要有病理性蛋白尿以及生理性蛋白尿两种类型,前者是因全身性疾病或肾小球疾病而影响肾脏所产生的蛋白尿,后者则是机体造受刺激时所产生的一过性蛋白尿。若不能很好的掌握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查方法及注意事项,将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致使造成病情的漏误诊,接下来,本文就对如何做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查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如下文。

  1. 规范收集标本

应于早上7点时完全性排空膀胱内尿量,以该时间段开始计时,将一日24h内所排出的尿液全部储存于相应容器内,包括次日早上7点整时排出的尿液。若在24h收集尿液标本的过程中需要解大便,需先对小便进行收集,而后再进行解大便,任何少量尿液均不能遗漏,若24小时尿液量收集不全,就会导致尿蛋白定量指标计算结果的不准确。检测前应先使用量杯对总尿量进行测量,充分搅匀后,取100ml的尿液装入另一容器内,确保在2小时以内时间点内将尿液标本送往至医院,并在化验单上写清楚尿量,以便于检验科工作人员对容器中尿液蛋白浓度进行测定,而后在依据实际尿量,对24小时尿蛋白定量进行计算。

  1. 正确贮存保管

若温度较高时,可加入甲苯进行防腐,加入甲苯后会于尿液表面上产生一层薄膜,以避免出现细菌繁殖现象,甲苯加入量为:每100ml的尿液加入1.0-2.0ml的甲苯,该方法较为适用于对尿糖、尿肌酐、丙酮及蛋白质等生化项目的测定,同时,也可以将尿液放入至温度为2-8℃左右的冰箱内进行低温存放。

  1. 测定结果临床意义

临床诊断肾病时,通常会依据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及其他临床指标进行综合判断,若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查结果较高,则证明患者患有肾病的机率相对较高,由于该项检查比尿蛋白定性检查敏感,因此与尿常规相比,具有较高的准确性。通常情况下,机体正常尿液中含有少许的蛋白,一般≤4mg(/m2˙h)或者是≤0.15g/24h,蛋白定性试验阳性反应也被称作为蛋白尿。蛋白尿的轻重程度分类为:轻度蛋白尿:尿蛋白含量为0.5<g/24h;中度蛋白尿:尿蛋白含量为0.5-2.0g/24h;重度蛋白尿:尿蛋白含量为>2.0g/24h。尿中有蛋白质是一个警告信号。这暗示肾脏损伤或由肾疾病、感染、药物、剧烈运动、心理或生理的压力引起的尿蛋白暂时性的升高。当肾损伤出现时,大量的蛋白尿通常可见于肾严重损伤,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蛋白质的量持续增加表明肾损伤加剧和肾功能的衰退。

  1. 积极规避结果影响因素

机体蛋白尿的排泄容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尿液标本留取期间应积极规避这些不良因素:(1)饮食及运动:部分患者会特意在尿液标本留取时多喝水或者是少吃、多吃蛋白质食物,这是没有必要的,当日只需正常饮食及饮水即可。尿液标本留取最好不要进行剧烈的活动。(2)发热及血压增高:当患者出现甲亢或者是发热症状时,将增加心输出量,提高代谢,进而造成尿蛋白排泄量的增加,而血压升高则会增加肾小球内压力,提高灌注及滤过,进而导致蛋白尿含量的增加。(3)输注白蛋白:针对于肾病综合征以及蛋白尿患者而言,通常不会接受白蛋白输注治疗,但是为提高胶体渗透压,也会输注白蛋白,该物质输注量越多,排泄量就越多,因此,应在实施该项治疗数日后再进行尿液标本的留取。(4)疾病因素:肾循环障碍、肾脏疾病、感染及休克等疾病因素也会造成24小时尿蛋白结果异常问题。(5)污染:应选择抗腐蚀、有盖子、抗酸性、干净及容易清洗的广口容器进行尿液储存,尿液留取避开经期,若白带较多,应先在排尿前对会阴部进行清洗,每一次排尿,均应保障排空膀胱。

结束语: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测可对慢性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持续性尿蛋白增加属于肾功能减退及肾脏损害的危险因素,为保障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应正确对尿液进行留取、保管、测定及计算,同时还需积极规避影响结果的不良因素,以确保24小时尿蛋白定量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尽早实现病情的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