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分输血制备护理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13
/ 2

成分输血制备护理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

欧阳克梅

昭通市中心血站 云南 昭通 657000

摘要:目的探讨成分输血制备护理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输血者进行研究,共100例,分为参照组50例、研究组50例,参照组应用全血输血,研究组应用成分输血制备护理,两组患者输血效果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输血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血小板、白细胞、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参照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输血患者应用成分输血制备护理,可有效提高血常规指标,改善输血效果,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成分输血制备护理;应用价值;输血效果;

前言

在1817年,首例产后大出血产妇实施输血抢救成功,输血便成为临床常用治疗手段[1]。研究数据表明,多次输血患者伴随输血无效现象,约为70%,若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障碍,极易诱发出血,给患者带来痛苦,对患者生命安全产生威胁[1]。成分数学表示全血中提取对应血液成分,可提高输血效果。本文将以100例试验者为对象,探究成分输血制备护理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输血者进行研究,共100例,分为参照组50例、研究组50例,研究时间是2019年11月-2020年11月。参照组,男、女患者24例与26例;年龄为34-73岁,平均年龄为(48.65±7.36)岁;A型血、B型血、AB型血、O型血分别是10例、15例、18例、7例。研究组,男、女患者26例与24例;年龄为36-71岁,平均年龄为(48.23±7.27)岁;A型血、B型血、AB型血、O型血分别是11例、14例、16例、9例。纳入标准:资料齐全;认知正常;均需实施输血;熟知本次研究,并表示自愿参加。排除标准:精神异常;药物过敏;不配合研究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参照组应用全血输血,实施静脉输血,控制输血速度是5ml/min。

研究组应用成分输血制备护理:静脉输血,控制输血速度为5ml/min,结合患者个人情况,适当调整输血速度。加强工作人员的素质培养,并将不断提高输血检验人员业务水平视为关键之处;加强检验环境管理、仪器设备管理,避免因其他药物进入血液标本中,影响诊断结果;在检验过程中,人员素质为重要软实力,是输血科科室水平基本条件,若检验队伍具有高素质,则能够创造出更高水平诊断精度,需重视检验人员的培训学习,提升业务能力[7];为了促使医学检验不断提高,还应当重视全过程质量控制,严格把控分析前工作、分析中工作与分析后工作

1.3 观察指标

抽取静脉血,测量输血后血常规指标变化情况,对比分析。同时,评估输血效果,分为有效、无效两个等级,有效评估标准如下所示:血红蛋白水平升高20g/L,白细胞水平升高1.0*109/L,血小板水平升高10*109/L。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对比分析,计数资料的表现形式以(%)为基准,组间予以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的表现形式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予以T值检验,结果证实后差异呈P<0.05,则表示统计学意义产生。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输血有效率比较

研究组输血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

表1:两组患者输血有效率比较(n/%)

组别

n

阳性

阴性

参照组

50

39(78.00%)

11(22.00%)

研究组

50

48(96.00%)

2(4.00%)

X2

/

5.9654

5.9654

P值

/

0.0000

0.0000

2.2血常规指标比较

研究组血小板、白细胞、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参照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如表2所示。

表2:血常规指标比较(X±S)

组别

n

血小板

白细胞

血红蛋白

参照组

50

8.45±2.27

0.83±0.25

87.76±3.45

研究组

50

14.84±2.63

1.17±0.34

109.89±4.57

T值

/

13.5674

9.8956

15.6745

P值

/

0.0000

0.0000

0.0000


3 讨论

输血为急救与防治疾病的一个重要手段,具有短期抢救作用与长期累加效果。当前,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可从血液中提取对应血液成分,且成分输血类型较多,如血小板、血浆、白细胞、红细胞等[2]。成分输血制备护理可促使输血效率有效提高,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与此同时,输血中为了提高血液质量,医护人员需详细核对血液资料,包括血性、来源等依据血液制备有关要求实施操作,预防感染等不良事件,提高输血质量[3]。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应用成分输血制备护理,参照组应用全血输血,结果可见,研究组输血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血小板、白细胞、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参照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因血液成分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在输血过程中往往会引起多种不良反应,轻者伴随身体不适,严重者可引发脏器损伤、死亡。因此,患者在输血过程中,还应当重视关注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4]。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方法》中提出,输血前血液检验为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关键,需加强输血检验质量控制,确保检验准确性[6]。强化输血检验质量控制为新型护理干预。输血前血液标本采用强化输血检验质量控制,有效提高检验质量,继而保障了输血安全性,预防输血不良事件[5]

综上所述,输血患者应用成分输血制备护理,可有效提高血常规指标,改善输血效果,应用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张秀红. 成分输血制备护理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评价[J]. 中国保健营养,2019,29(4):187.

[2] 林彬,周萍. 成分输血制备护理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3):264-264,265.

[3] 陈虹蓉. 谈谈手术室中成分输血的护理和注意事项[J]. 保健文汇,2020(10):80.

[4] 翟丽丽. 细节护理在成分输血治疗慢性贫血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临床医药实践,2021,30(4):303-305.

[5] 王燕. 输血质量监控在临床输血护理中的作用分析[J]. 中国保健营养,2021,31(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