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科师范生技能导师制的研究——以思想政治教育师范专业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13
/ 5

关于本科师范生技能导师制的研究——以思想政治教育师范专业为例

陈思如 吴雨暄 耿建玲

首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 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专业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强化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是提升思政师范生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环节。报告将通过探究目前马克思主义学院普遍推行的多种本科生导师制当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师生对该制度的看法与态度,建立校内专业教师为主、校外专家,中小学一线教师为辅的师范生技能导师制,通过制度的初步构建、导师与学生调研,探索出一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发展之道,解决传统师范生技能培养方面的问题。文中以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学院思政(师范)专业本科阶段的具体情况展开研究,在探索中找寻促使思政专业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得到提高与发展的关键之道。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技能;本科生导师制

  1. 关于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各种类型与特点

  1. 本科生导师制概念界定

本科生导师制最早创立于14世纪的牛津大学。在19世纪发展于欧美知名院校,历史悠久。19世纪末期,美国教育委员会发表的《重视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文章提出落实导师制需要时间条件,强调了导师与学生一对一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发展。该观点提出后在许多高校得以普及。

从形式来看,一般指导师与数名学生之间的教学指导活动;从内容来看,是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以日常针对性指导为主,课堂教学为辅。有些学者认为是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教学制度,有些学者则认为是一种教育模式。不同类型导师制的指导内容侧重点不同,亦有其存在的优势和不足。按照不同的工作职责与内容可以大致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别:

  1. 班级导师制

班级制作为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主要两种基本形式之一,一般由学院安排导师,配有班主任和辅导员负责日常管理和思想情况教育,一个班级几十人不等。班级导师以学年或学期为单位轮换,通常与学期课程有关。班级导师的职责包括:学业、心理、生活、职业生涯等多方面指导。也有些班级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班级学风、关爱学生生活与成长、指导学生就业等个人心理健康和班级建设方面。

本科生导师有些未经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培训,因而缺乏从事该项工作的素质和技能。本科生导师制基本上都是从事自己专业的教师,而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的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都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无法快速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给予有效解决。

这种一对多的指导,且授课老师兼有科研任务,主要的交流还是以课堂传授知识是为主,课下交流时间较少。由于指导学生较多,学生的性格各有差异,积极性不一,老师很难关注到每位学生的心理与学业情况,长此以往也会导致部分学生丧失与老师交流的积极性。

  1. 科研项目导师制

关于本科生科研小组导师制与辅导员的关系,有学者认为辅导员重心在于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对接学生工作,侧重对整个专业的管理。科研导师工作核心侧重于科研课题的开展,对学生学术问题上的专业化具体化指导。

在师生配对方面,学生可以了解老师的科研方向及求学经历以做出选择,同时老师也对学生进行筛选,经过双向选择后建立“师徒”关系。以学生自行组建团队老师、进行项目申报为起点,带领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和课题,指导学生完成具有科研性质的实验研究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导师可帮助学生提高团结协作能力,可以给予方法上的指导与点播,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大胆设想,进行创新。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阅读文献、整合材料等自学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科研实践能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对于师范生可以促进知识传授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身份转变。

  1. 精英导师制

由一名导师指导几位学生的学业生活,秉承英才教育,依托学生自我管理中的“五自”环节来实施。即“内观+体验”的自我认知,“定位+筹划”的自我规划,“认同+协作”的自我协调,“激发+参与”的自我激励,“矫正+规范”的自我控制。在学生有了较好的学科基础和自我管理的前提下,把更好的教育资源向成绩优异的学生倾斜。可以较为全面的了解到每位学生的情况以及能力,推动学生自主研究与交流,形成较好的交流环境,能够更加高效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 新生导师制

新生导师的职责主要是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帮助新生进行学业规划,选课指导等。大学生活与高中生活方式反差较大,学生自主安排时间的能力较差,缺乏结识新朋友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专业课程和发展前景了解不多。面对这一系列问题,学生需要尽快适应新环境,转变生活方式。新生导师应时刻关注到学生的情感变化,是否在人际交往方面遇到问题,是否能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并把自己培养成“完整的人”。导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之后,可以帮助学生制定大学成长计划,并为之后的学习生活打好基础。

  1. 毕业论文导师制

毕业论文导师制主要是导师指导学生论文的开题、撰写以及修改。指导对象是毕业年级。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对学生大学期间所学知识的综合性考察,也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的呈现,近年来国家对于毕业年级学术写作要求不断提高,容易造成毕业年级学生心理压力过大。所以该类导师制的实行效果至关重要。定期的沟通与具体化的指导可以缓解学生焦虑,从而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

  1. 思政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情况

  1. 实施现状

目前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及哲学学院实施的导师制,根据指导内容进行划分,主要分为五种:

新生导师:目前涵盖范围最广,大多由学院直接安排,少数可师生互选。一般一名导师指导1-5名学生。

科研导师制:学生选择老师与师生互选所占比例相差不大,一般一名导师指导1-5名学生。

精英导师制:一般可以师生互选,有些导师指导1-5名学生,有些老师指导6-10名学生。

毕业论文导师制:学院直接安排、师生互选、学生选择老师三种匹配方式占比较为均衡,一名导师指导1-5名学生,但有将近33%的学生不知道自己导师在指导几位学生。

班级导师制:学院直接安排,一名导师指导20名以上的学生。

近七成的学生对目前的实施效果持满意态度,近五成的导师可以保证与学生每学期见面交流三次以上。

  1. 目前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研究表明,一半以上的学生对于本院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目的和背景的了解甚少,目前尚未收到学院有关本科生导师制的成文版实施方案。这反映了学生的培养方式不够明确的问题。

近三成的学生对目前的导师制实施效果不满意,认为没有收获。主要的原因是导师教学、科研任务重,缺乏与学生充分沟通的时间和精力。导师与学生的单次交流时间较短,有一半的学生与导师的交流时间为15-30分钟,也有超过三成的学生与导师的交流时间在15分钟以下,这一数据反映了师生之间,存在交流不够充分的问题。还有部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薄弱,有24.5%的学生几乎不主动找老师交流。

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不够明确,导师责任定位泛化,缺乏公共平台,对学生指导不到位,存在缺位的现象。学院官网对在职老师的基本情况进行公示,但没有进行定期的更新,学生对于老师近期的信息没有渠道了解。

本科生导师制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关联性不高,虽然本科生导师制带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功能最容易被忽视。

在导师工作评价标准方面,超过四成的学生是通过投票选择优秀导师的,这种评价方式缺乏客观性,每位学生除了对自己的导师了解较多以外,对于其他导师了解甚少,这种评价方式基本上是由导师正在指导的学生数量决定的。在实际评价中,应由学生填写过程性指导手册,对导师进行评分,也可以在学院信箱反馈意见,评价方式应多样化。评价环节要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

  1. 总结

调查结果显示,近九成的教师可以依照此制度为学生提供相关的专业指导。有近四成的学生最需要专业技能导师制,认为自己的能力还不足以圆满完成实习任务,正式走上教师岗位。在对现有的五种导师制的进行分析后,本研究提出一种以学生充分了解该导师制为前提的师范生技能导师制。

  1. 切实提高师范生的专业技能

师范生在充分学习教材分析、学生心理、教育理论的前提下,如何将学术性知识软化,输出给初高中学生,是现在学生所缺乏的。专业技能作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需要有专业导师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建议,经过学生的反复性练习才能提高。此外,在教师面试过程中,短时间的课堂呈现效果直接决定师范生能否通过招聘面试。专业技能方面指导的加强,能够更好的让师范生把课本知识通过课堂设计,传授给中小学学生,并引导其进行自主学习。

  1. 坚定教师职业信念

学生在没有专门老师的针对性指导的情况下,信心不足,容易产生焦虑心理。在相反的情况下,学生可以认识到自己是有发展潜力的。该制度利用校内外资源,邀请专家讲座,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写粉笔字、讲普通话、进行板书设计等。通过专家讲座,学生可以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情怀。在与导师在交流过程中师范生能更多的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坚定教师职业信念

  1. 导师也会受到学生启发,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如今的学生,拥有更多获取网络资源的平台,这能够使他们产生许多创新性想法,掌握丰富的讲课素材。导师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也会受到新想法的启发,了解到自身没有关注的网络新现象,从而促进自身的学习。

  1. 促进学科发展,助力建设一流师范大学

师范生教师技能的加强可以帮助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到要改进师范院校评价,将培养合格教师作为考核指标,改革教师评价,发挥教师典型示范引领作用,突出实践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在改革用人评价方面,改变“唯学历”“唯名校”思维,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师范生技能导师制的实行可以从多方面深化教育改革,营造健康和谐持久的人才培养环境,增强学生的教学能力,使之在大型比赛、教育实习和招聘面试中有更加突出的表现,对于学校知名度、专业就业有积极影响。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思政(师范)学科的建设,从而助推我校建设一流师范大学。

  1. 师范生技能导师制

  1. 师范生技能导师制的提出

为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帮助思政师范生提高教师职业技能,在本科阶段实施师范生技能导师制,是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加强因材施教、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及师范生技能的基本方法和要求、增强教学技能、帮助师范生尽早适应从学生到教师身份转变、进一步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

根据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具体情况以及学生需求,经过调研分析,我们构建了师范生技能导师制,用以衔接新生导师制和毕业论文导师制,最终形成一种在本科范围内较为完善的导师制体系。

  1. 师范生技能导师制的实施细则

  1. 导师的聘任

导师的聘任应坚持水平与责任并重的原则,聘任热爱师范生培养工作、师德学识兼具的教师担任导师,建设一支以师范生技能指导为核心的高水平、人员充足的导师队伍。学院对导师的任职资格须进行认真筛选,聘请恪守职业道德、师德高尚、责任心强、为人正派,能认真履行导师职责的教师担任师范生技能导师。所聘请的导师应具备较高的学术造诣,有教学和指导师范生技能的经验,了解师范生的技能培养计划和培养要求等。所聘请的导师原则上应为在职教师。可优先安排负责带领大四学生实习的教师承担导师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邀请专家学者开设讲座,也可以聘请中学的一线教师提供教学实践经验,让师范生深入教育一线,切身体验教学、学习教学、提高教学技能

  1. 导师的聘任程序

  1. 导师的辅导期限

师范生技能导师制是由大二学年第一学期初开始,至大四学生实习结束,即每届导师的任期一般为两年半。这段时间刚好是新生导师制结束和毕业论文导师制开始中间的空档,做好与这两种导师制的衔接,为形成在本科范围内较为完善的导师制体系做好铺垫。

  1. 师生配对原则

导师队伍采取教师自荐与学院推荐相结合的办法,经学院组织教师申报、学院审核,向学院备案。学院建立“导师信息库”,将经教师申报、学院核准的导师信息纳入“导师信息库”(其中至少应该包含导师的姓名、职称、研究方向等具体内容),供学生了解和选择导师。在与负责新生导师制实施的老师的访谈中我们发现,学院网站、公告栏等信息宣传渠道建设不完善,学生获取导师信息的路径仅限于在专业课和新生见面会,导致在学生选择导师的过程中会不知道如何选择。因此建立完善的“导师信息库”对于学生有效选择导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按照师生双向选择的原则,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意愿、兴趣和发展在大二学年第一学期自愿选择导师;导师也可以根据自身的要求选择学生。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师范生技能导师制采用学生自愿申报制度,由学生自愿提交申请、选择导师,不强制全体学生参与,同时也可以相对减轻导师的压力。

每位导师指导每个年级的学生总数原则上不能超过4。学生需在系统上按照优先级选择三位导师作为候选导师。依照师生互选的原则,若第一级导师名下的名额已满,则导师可在申报的学生中选择4名,未被选中的学生顺位到名额未满的第二级或第三级导师名下;若学生候选导师名额都饱和,则需接受调剂,学院需征求学生意见,最终应确保每位导师辅导的学生数量较为平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解决在师生互选环节出现学生扎堆挑选导师的情况。

在师范生技能导师制实行期间,如辅导关系需变动,师生均可向所在学院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报学院备案。

  1. 导师的职责与工作方式

1)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师范生技能指导。导师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知识结构优势,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发展潜质以及探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的能力;依托教育技能课程和微格教学,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学生的教学技能进行训练,对学生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研究等方面进行指导。

2)原则上每学期导师指导每个学生不少于3次。定期对学生进行指导,导师制订指导计划,主动联系学生,加强对学生的辅导。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需要对师范生风采大赛、板书比赛以及其他有关师范生技能竞赛进行辅导。

3)采取灵活多样的指导方式。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市高校高精尖学科平台为依托,导师通过见面指导、电话指导、邮件指导、集体指导,“网络交流平台”、组织校内外参观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与引导。

4)实施导师指导记录手册制和学生成长手册制。导师认真履行职责,保证对学生指导的时间和效果;学生及时记录导师的指导过程、指导内容和学习收获。

  1. 教师的待遇与考核

为确保教师的相应工作能获得公平的待遇,担任师范生技能导师工作任务计入工作量并纳入学校薪酬体系,由学院结合导师工作考核情况发放。

1)学院每学年组织导师工作考核。通过审阅《师范生技能导师指导记录手册》、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以及参考学生评教结果等方式,对导师进行综合考核,了解学生对导师指导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如果导师的综合评价不合格,学院应及时进行提醒、约谈和培训。

2)建立导师工作评优制。每学年经学生评议、专家评审,学院组织评选优秀导师、优秀导师工作,学院给予表彰和奖励。

学院应高度重视导师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导师工作机制,加强日常管理,交流工作经验,研讨、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工作建议。

  1. 师范生技能导师制的实现过程

  1. 传统师范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技能课时数不足。仅依靠提高教学技能的相关课程是不够的,学生没有机会一一试讲,也很少能获得专业老师细致的点评。除此之外,大部分同学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模拟讲课时存在很多细节上的问题,想要与指导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但由于授课班级人数较多,所以难以实现。

2)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信息不对等。在传统的培养模式下,负责带领学生实习或者毕业论文的导师可能对自己的学生并没有深入了解。导师与学生的联系仅停留在课堂上的交流。据调查,学生对于师范生技能的需求与导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的相关指导存在偏差,出现导师与学生配合不当的情况。

  1. 师范生技能导师制提高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实现过程

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师范)专业本科生在教学技能训练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主要从专家讲座、师范生风采大赛、板书比赛、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几个方面展开变革。

1)专家讲座。教育教学过程不仅是单纯的课堂讲授,还涉及到前期的备课、课程设计、课堂中的呈现、板书设计、作业布置与批改、最后的教学反馈等很多个方面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若想要达到培养能力、提高素养的目的,就需要师范生从更加宏观、全面的角度去认识教学,并且需要时刻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使之与中小学学生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因此,学院应为师范生打造一个可以与教育专家零距离的沟通平台,聘请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或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到学院为师范生开展讲座,从他们的视角解读当前的教育政策,介绍自己正在研究的理论和工作中积累的教学经验。让师范生站在实践的前沿和理论的高度上去理解教育教学活动。

2)师范生风采大赛及板书比赛。现阶段学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大型的师范生风采比赛中没有取得突出的成绩。在实施师范生技能导师制后,参加比赛的学生,可以在准备的过程中主动找到自己的导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一对一指导。

3)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根据培养方案,学生将在实习学校完成为期4周的教育见习和为期8周的教育实习。这是师范生走向教育一线的重要环节,也是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的必经之路。在见习和实习的过程中,一名学生由两位导师进行指导。校内的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专业课部分,实习学校的导师主要从教学技巧、班主任职能、班级管理等方面,并结合在一线工作的经验和专业知识进行指导。

  1. 师范生技能导师制的可行性分析

  1. 运行的体制与机制的可行性分析

目前,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正在实施新生导师制和毕业论文导师制。辅导时间覆盖大一学年和大四学年第二学期。新生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学生与导师不熟悉、在师生互选阶段出现扎堆集聚的现象;新生导师制推行不久,仍存在许多待解决的问题。毕业论文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导师对学生的能力和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不了解、学生的论文方向与导师的专业方向不匹配的问题。实施师范生技能导师制,可以很好地衔接新生导师制和毕业论文导师制,并且有效较少上述问题情况的发生。

在大一学年,学生通过专业课和新生见面会等多种形式对学院的教师形成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在大二学年第一学期初选择导师时学生已有理想的导师人选。经过为期两年的一贯式辅导,在大四实习时导师能对自己的学生有较深入的了解,能够明确学生的薄弱之处并提供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指导,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减少甚至避免由于导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不了解,导致无法直接对其授课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的情况出现。

在实习阶段,学生认为自身的教学技能不能够满足教学需要,但最终呈现出的课堂效果,导师认为是比较不错的,这就造成了学生需求与导师指导程度的不匹配。在实施师范生技能导师制后,导师对学生的能力和知识储备有了进一步了解,对学生的课堂展示也能有较为准确的预测,才能够精准施策,对症下药。

总之,学生存在的许多问题,比如教学技能掌握不扎实、实践机会少、专业基础薄弱等。在师范生技能导师制的体制下,可以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解决。

  1. 学生需求度分析

在关于思政(师范)专业“本科生导师制” 实行情况调查问卷(学生版)中,当问及“现阶段最需要哪些种类的本科生导师制”时,学生在现有的导师制基础上更加倾向于专业技能(师范技能)导师制,占比40.2%,明显高于其他导师制。

  1. 导师资质分析

作为师范生技能导师制的实施主体,导师的资质对制度有效推进有着重要的影响。依据导师聘任的条件,导师应热爱师范生培养工作、师德学识兼具;学院对导师的任职资格须进行认真筛选,所聘请的导师应具备较高的学术造诣,有教学和指导师范生技能的经验,了解师范生的技能培养计划和培养要求等。

为解决学院在职教师可能存在的教学专业理论不充足的问题,学院可以通过邀请专家和中学的一线教师的方式进行补充。

  1. 师资力量配比分析

截止2020年11月,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册教职工60人,其中专任教师51人,9名行政教师。其中专任教师占比如下:具有博士学位的共计37人,具有硕士学位的共计14人。教授12人(占比12.5%),副教授24人(占比47.1%),讲师15人(占比29.4%)。

在关于思政(师范)专业“本科生导师制” 实行情况调查问卷(导师版)中,现阶段,导师对于学生的辅导主要集中在毕业论文和科研项目两个方面,其中前者占比84.62%,后者占比46.15%,其余的新生导师、精英导师和班级导师占比都在15%左右。有九成多的导师表示可以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技能方面的专业指导。对师范生技能导师制进行简要介绍后,有84.62%的导师表示愿意依照此制度对师范生提供专门的指导。在表示拒绝的四位导师中,有两位表示没有学过课程与教学论,并非本人专长;另外两位导师表示能力、时间和精力不充足。当问及“导师能否为学生提供全学段的指导”时,有88.46%的导师表示愿意。三位导师表示拒绝,理由是压力过大、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

  1. 专项配套资金分析

实行师范生技能导师制,需要相应的资金和平台支持。在绩效管理方面:学生在高质量的师范生技能比赛中获奖,应对指导教师进行物质奖励。在基础设施方面:建设配套的学生活动交流中心,提供实践学习的机会与场地,同样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

首都师范大学马院是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北京市高校高精尖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获评A-,进入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排名前5%-10%。学院拥有“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研究基地”、“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高校教师教育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基地”等教学科研平台,是北京高校思政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共建共享单位,在资金和平台的支持上具备一定基础和实力。

  1. 总结

综上所述,经过探究与调查,我们从学生的需求和学院的师资配备出发,制定思政(师范)专业本科师范生技能导师制实施草案,并对其实施方案及实现过程进行详细的介绍,从五个方面对师范生技能导师制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师范生技能导师制在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实施的是必要的、重要的、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冯利利. 本科生班级导师制的实践与体会[J]. 教育教学论坛, 2018(3): 2019.

[2] 张晓燕.高职教育导师制需求现状调研及导师制精英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8,37(01):181-183.

[3]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人民教育出版社

[4]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讲话

[5]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6] 北京师范大学学生手册

[7] 那园园,凤宝林,李淑凤,陈艳华.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中的双导师制实践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07):119-121.

[8]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简介

冯利利. 本科生班级导师制的实践与体会[J]. 教育教学论坛, 2018(3): 2019.

张晓燕.高职教育导师制需求现状调研及导师制精英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8,37(01):181-183.

参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北京师范大学学生手册

那园园,凤宝林,李淑凤,陈艳华.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中的双导师制实践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07):119-121.

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简介[ER/OL].https://my.cnu.edu.cn/xygk/xyjj/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