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道家文化与中国现当代文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13
/ 2

浅析道家文化与中国现当代文学

王洁

西北大学 陕西省西安市 710000

摘要:道家文化经历了上千年的杂糅流变,形态复杂。从古至今,道家对于中国人心理结构的形成亦或是中国文学的创作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我们难以忽视的,本文从道家文化内涵入手,分析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道家文化;文学创作;影响

一、道家文化的内涵

道家崇尚遵循自然规律,主张“无为而无不为”,成为入世治国思想对立面之学说。历经千年发展,道家亦有多个派别之分,且内涵丰富,富有多元复杂性,包含政论、人生观、艺术学等等,本文从人生观与艺术论方面分别谈去。

从人生观出发,道家看重人的生命价值、人的个性、独立性、不受任何外在束缚的自由境界。老子有云:“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表现出他对个体生命的有限的忧患和“贵生”思想。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逐无涯,殆矣”,故庄子主张“齐物我”“齐生死”,“无己,无功,无名”,从容进退,宠辱不惊,在有限的人生中,体会无限的自由。

从艺术论看来,道家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经过数代人的吸收与发展逐步成为中国文学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灵魂,自然之美、朴素之美均是其审美艺术精神的体现。老庄强调“大道自然而为”,推崇以自然为美,以真为美,去人之刻意而为;提倡“物我合一”,力求到达与宇宙万物浑然一体的境界。

二、文学创作的价值取向

鲁迅曾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1,“不读道德经,不懂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可以说,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道家精神已经深深地印刻在中国人的精神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这种自根部生长的精神无论是积极或是消极面向在现当代作家价值取向的形成中也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因素,他们常常在文学创作中流露出对其的传承或是批判。

1.传承:安之若命、顺其自然

老子倡导自然无为,实际上是指自然而然,凡事顺其自然,以求本性的发展,引入到人世间的繁琐杂事上去,更多的是强调,以不为的方式去化解有为所带来的的冲突;倡导柔弱不争,也并非是真的不争,而是以柔克刚,在纷乱中保全自己;庄子倡导出世,回归自然,却也明白人一旦成人就会与人世间有所牵连,所以庄子思想中所体现出来的逍遥之姿与游戏之态,从某种角度也可以理解为这是化解矛盾,摆脱人世对人的禁锢的另外的一种方式。

这种道家自身所体现出来的对于繁琐人生的化解方式,正像林语堂所说的更像是一种感情上的救济,这种以柔克刚、游戏心态反而使得我们可以忍难以忍受之痛苦,强化了中华人民的韧性,作家在此精神的熏陶之下,创作中自然会不自觉地流露出顺乎自然,柔弱不争的取向来。

余华的《活着》就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很典型的浸淫于道家精神之中的中国人的形象。福贵老人历经磨难,从富贵子弟变为贫苦农民,战争连年,灾难不断,最终亲人都已离他而去,独留他一人坚强地活着,并且讲述着他那并不算轻松的故事。如果说他心志不坚、情感脆弱,那么可能早在家庭破产、沦为穷苦人时就早已放弃生命,那么有何来后面的故事。福贵的一生正是道家所倡导“身重于物”的生命价值观的体现,这坚韧的生命意志便是道家一直看重的安之若命、顺其自然的处事态度。同时,道家所体现出来的淡泊、旷达、虚静,对浮躁心态与猥琐人生的批判又何尝不是让我们在纷乱之中保持自我的一种精神支撑。《棋王》中塑造的王一生王身处穷境、逆境、困境,精神不颓、志气不衰的人生道路与品格,在那不正常的年代,不也颇具以不变应万变,以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意味?

2.批判:明哲保身、保守退让

在国民性格形成的过程中,“一体两面”这一词语可以很好地诠释道家文化的发展路径。道家认为“夫惟不争,而莫能与之争”,凡事强调“君子无所争”,长期以往使得中国人性格之中带有了极端化倾向:遇事退避忍让,明哲保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养成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看客心态。这一愚昧麻木的国民性造成了近代中国人落后挨打的境况,引来了无数作家的批判,力求通过揭示与反思使其可以清醒认识到现状的严峻性,甚至于至今亦是如此。

以鲁迅经典的小说《阿Q正传》为例。小说中所讲到的阿Q精神——精神胜利法,也是在国民性的体现。阿Q在现实中无法获得满足,于是只能在精神上寻求安慰,他自欺欺人,既自尊自大,有自轻自贱,死要面子又欺弱怕硬,麻木健忘而又糊涂终生。他被人打了,转身就忘得一干二净;别人说他混得差,他就用“祖先比你阔”来搪塞。除了主角阿Q以外,未庄的其他人也是作者批判的对象。同样是底层人民的吴妈并没有对和自己一样的阿Q有多少同情心理,她只关心自己的生存状态,间接地利用阿Q的悲惨来建立自己的清白声望。

作家对于人的关注,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使得他们剖析道家文化对于中国人产生的影响,影响了他们创作的态度。

三、文学创作的审美取向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中西思想交汇之时形成,虽然新文学产生之初,传统一直是知识分子批判的对象,但是我们不能否定,无论是哪位作家,都非纯粹西化的作家,他们多在西方思想的影响下承接传统,逐渐形成了富有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新文学。在新文学发展过程中,道家文化的审美理想也逐渐被肯定并且显示出来。

1.以自由为审美态度

庄子极其看重精神自由,而且这种精神自由是建立在本真之上的,在美学的角度看来,他认为美的本质就是自由,是发自内心的愉悦,是超功利的。这对后世作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五四”时期,正值思想解放的时代,知识分子追求个性,想要冲破封建的枷锁。这中间最富代表性的就是“为艺术而艺术”的郭沫若。郭沫若自己也曾说:“我和周、秦诸子接近是在十三四岁的时候,最先接近的是《庄子》,起初最喜欢他那汪洋恣肆的文章,后来渐渐为他那形而上的思想所陶醉,这嗜好支配了我一个相当长远的时期,我在二十年前曾经讴歌过泛神论,事实上是从这儿滥觞出来的”2。郭的最初的创作,尤其以《女神》为代表,便是这一不羁自由的思想与西方泛神论的结晶。

2.以自然为审美对象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庄子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这种对自然美的肯定促使天地自然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加之20世纪初期浪漫主义流派及自然主义的影响,描摹自然亦成为了现当代作家创作的对象之一。

自小对大自然有着密切接触的周作人,同样的在散文中描写着他所观察到的一切。他后期的散文回归生活,回归自然,花鸟鱼虫,万物皆可入文,而在这样一种对自然的描写中,作者以一种毫不做作的艺术姿态,显示出来的是作者对于生活闲淡平和的态度,以柔克刚的处世之法。

四、结论

文学的创作因素本就是复杂的,又何况经历了经历了外来思潮及本国复杂历史的现当代文学,我认为在多元化的时代文学创作想要获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我们确实不能忽视西方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及参考,但是我们同样不能忽略对传统文化的吸收。

道家文化虽经历了“五四”时期来自各方的批判,但是我们不能否定的是,道家文化对于道家文化对于作家创作时的价值取向与审美取向都产生的积极影响。可以肯定的是如鲁迅、沈从文、周作人等现代大家,阿来、汪曾祺、张炜等当代名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道家文化的影响,我们也很难说如果没有道家文化的存在这些名作是否还会流传于世。可见,道家文化确实为现当代文学创作增添了其独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 郭沫若.十批判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3. 阿城.棋王[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











1 鲁迅:《致许寿袭》,《鲁迅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85页。

2 郭沫若:《十批判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