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观察 给游戏“留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14
/ 2

学会观察 给游戏“留白”

徐姣

上海市嘉定区金鹤幼儿园 201803

玩是孩子的天性,特别是学龄前儿童对于模仿成人活动、反映他熟悉的周围生活有着相当浓厚的兴趣,所以幼儿园的角色游戏的产生就来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老师们也都希望在这片小天地里,孩子们能有明确的角色意识,能做角色相符的事,最好是都翩翩有礼,静悄悄地开展游戏,遇到问题也都能和平地解决问题。不过事与愿违,很多时候孩子们并不太会游戏,而且在各个角色区中,总是有奔跑着的人影,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时,你怎么做呢?是马上参与进去,美其名曰“成为孩子的玩伴”,实则对某些幼儿的行为进行“纠正”?还是在游戏前后,给孩子们一些游戏情节的丰富?或是继续观察游戏,耐心倾听,逐渐改变现状呢?我也经历了这个过程,最终觉得游戏还是属于孩子的,无需过多地干预,给孩子们一点时间吧,“以幼儿为本”,他们会给你一个惊喜。

一、我们可以这样玩

在发现问题后,我和家长们进行了联系,希望他们能带着孩子多观察周边生活环境中的人和事,部分家长比较支持,带着孩子去了超市,饮食店进行了一些观察好了解。于是,我和孩子们进行了一次集体交流:“不同的角色区里,有哪些角色?他们分别要做些什么呢?”围绕这个问题,我们把现有的几个游戏区进行了划分,比如娃娃家里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宝宝。妈妈可以送宝宝上幼儿园,爸爸可以去超市、带宝宝看病,奶奶可以买买菜,爷爷可以烧烧饭等,可以商量着做这些事;豆浆店里,应该有老板、服务员、厨师。这几个角色就有明确分工了,老板要负责收钱,服务员需要迎宾,站在门口对客人说:“欢迎光临!”,还要为顾客点单、端饭菜等,厨师则要负责把食品制作出来。……各个游戏区进行了一些初步划分后,游戏又开始了。和上次游戏不同的是,今天的孩子们都很有序,没有了吵闹,没有了奔跑,似乎一下长大了,但这是孩子们需要的吗?这样孩子们快乐吗?成功吗?交流分享的时候,孩子们教条式的几句回答,让我脑中“轰”的一下:我给孩子的太多了,虽然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快点学会游戏,可游戏是孩子们的,不能以老师的想法去操控孩子的每一个角色。我又陷入了深深的反思:幼儿是游戏的主人,而教师只是游戏的支持者、引导者,而不是游戏的包办者,替代者。角色游戏对于幼儿来说,是自身能力和经验的表现。幼儿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而不是指使,他们需要根据自己的愿望来完成游戏。

二、把游戏还给孩子

孩子们又要开始角色游戏啦!你们有人会做老板,有人会做妈妈,那我今天就休息喽?有事可不能再找我喽!听到我略带“调皮”的话,孩子们都笑了起来。游戏在这么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开始了。

几个孩子遇到问题时,又习惯性地跑来求助了,可是我只对他们说:“今天我休息。”他们有点无奈,但看到我坚决不插手的样子,只好自己回去解决了。这时有事情发生了,娃娃家里乱作了一团,小A躺在地上一动不动,“啊,小A死啦!”我意识到自己不能再“休息”了,“快打120叫救护车。”顿时,孩子们冷静了下来。我则装作紧张的样子看着小A,轻轻得拍拍他,他还真能坚持,仍然一动不动。我说:“他是晕倒啦,我们快送他去医院。”抱着他来到医院后,小医生赶紧进行了诊治。 在游戏分享中,孩子们无比地热烈,引起最多关注的自然是关于“晕倒”的讨论,我也适时地介绍了一点有关的知识,并和孩子们总结出:当遇到有人昏迷、遇到积极情况的时候,应该要打120,而不能慌张。

“今天我休息。”这么一句简单的话,营造了一个轻松地氛围,也正是这句话,把游戏还给了孩子。老师只要适当地点拨,在孩子们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参与游戏。这样才是真正做到了“以幼儿为本”。

通过多次游戏,孩子们的表现各有不同,第一次时幼儿游戏是自主的,但游戏水平不高。第二次,由于老师的干预,孩子的游戏完全被“控制”了,形成了一种模式的体现。第三次,幼儿又恢复了游戏的自主和快乐,玩得尽兴了,有发展了。

其中更多的应该是反思老师的行为。第二次游戏之前,虽然我做了很多工作,家长配合、集体交流等,出发点是提高幼儿游戏水平,但是,却明显急功近利,把老师的想法强加于幼儿,因此也是最不成功的一次。第一次游戏和第三次游戏虽然都是幼儿自主的,但是情况也截然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第一次游戏中,1、老师过于紧张幼儿的游戏情况,一有情况,老师就介入游戏,打扰了孩子游戏的进展,剥夺了孩子自己思考解决办法的机会。看似孩子是自主的,实则老师时刻围着孩子,替代了孩子许多的行为。2、孩子游戏中出现状况时,老师就如临大敌,以成人的生活眼光看待孩子的游戏行为,对幼儿的游戏评价降低。第三次游戏中,老师及时调整了自己的角色定位,真正地把游戏还给了孩子。1、幼儿游戏自主了,遇到问题不再依靠老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推动了游戏角色的产生和情节的发展。2、因为老师自己的角色定位明确了,所以不再以老师的观点否定、制止幼儿的游戏行为,最终能在满足幼儿愿望的同时,促进其发展,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