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14
/ 2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司徒夏聪

开平市东河中学 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 529300

信息技术本身具有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辨证的关系、有规律的变化、巧妙的方法、广泛的应用等蕴含着引人人胜的兴趣因素。作为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这些因素,使其融汇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要以课堂为阵地,以新课标为指导,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下面就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效果就越好。教师在信息技术课上,经常利用学科中丰富的内容,为学生展示一些新知悬念,让学生每课从电脑上有新发现、有新收获,让学生感受到电脑中所蕴含的知识、技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保持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新鲜感和兴趣感。

例如,在学习Word之前,教师先制作一副图文并茂的墙报作品,画面生动、颜色鲜艳,当中综合包含了Word的一些知识点和操作方法,在让学生欣赏的同时,激发学生:“你们想不想做出和这一样美丽的墙报?”学生自然是羡慕不已、急不及待。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做这幅墙报需要哪些知识和操作方法?”让学生讨论出需要排版、插入艺术字、插入图片、插人表格等时,教师趁势激励学生:你们再过一段时间也能做出这样漂亮的墙报来。于是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想方设法采用最有效、最快捷的学习方式——自主看书、同学问合作探究、查资料、向老师请教等方法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这样既唤起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愿,也使学生始终满怀信心、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之中,实现了整个教学过程的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保持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新鲜感和兴趣感,使学生始终爱上电脑课。

二、营造民主愉悦氛围,让学生主动、创新地学习电脑知识

学生对老师总有种敬畏感。这样,使他们处于被动的信息接受状态。所以,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民主宽松、积极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听有学生都能愉悦、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鼓励学生树立“尝试”创新意识,敢于参与,敢于提出。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另辟蹊径,探寻到具有创新意识的筒捷妙法,在不断的探索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例如在教学生制作幻灯片时,同学们面对功能强大的“Powerpoint”软件不知如何下手,而且模仿的多,创新的少,制作出来的演示文稿,没有新意。在制作过程中也很少出现同学之间的交流与争论:教师仔细观察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对同学们宣布:“某某同学做得有她自己的特色,现在请她上讲台来演示给大家看,并说出设计思路。”同学们看后各抒己见,纷纷动手想去尝试。这时,教师又宣布:“哪位同学做出了有特色有创意的幻灯片,等会让教师‘下岗’,你们来做小老师来教你们的同学,好不好?”同学们听了,参与创新的热情更为高涨了。在这种平等、愉悦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思路开阔了,也愿意动手尝试了。学生们不仅认识到了动手操作、手脑结合的重要,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淡化了失败的感觉,体会到了大胆尝试就会成功的道理。

三、丰富学生想象力,激发创新思维

现在的学生大数由于各方面的局限,对于电脑知识及有些概念不太容易理解。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不要束缚学生的想象力,有想象力才会有创造。教师应尽力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机会,鼓励学生充分地想象。讲课时注意形象性,联系实际,把枯燥的内容讲得生动有趣,学生边听边想,把老师讲的形象“再造”出来。

如在讲述剪贴板功能,在进行移动或复制操作时,由于剪贴板的功能是在“幕后”同时进行的,学生在前台窗口中不能直接观察到,比较抽象。教师对学生比喻道:“剪贴板是‘中转站’,一旦执行了移动或复制操作,‘中转站’中就放上了要移动或复制的内容,哪里需要这部分内容,就可以随时从‘中转站’中取出来粘贴到相应的位置”。学生们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么回事。”还有名学生说道:“这怎么与舞台上的演员和幕后人员的关系有点像啊?”以想象比喻的讲解方式,功能形象化了,从而变得好理解、好记忆。在其他知识点的教学长期坚持这种形象化的教学方法,学生的想象力自然就丰富了。拓展了想象的空间,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四、重视实践操作,提供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教育理论家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应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本身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和创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只要教师提供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问题的创设,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着手解决问题,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则成为他们的“协作者”。,

如在讲解画图软件时,首先使每一名学生都面对画图软件的界面,让学生熟悉画图软件的界面,了解工具的用途,再帮助学生学会阅读“帮助”,最后以“春景”为主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描绘”春天的景色。学生在刚开始操作时,感到困难重重,每进行一步操作都会遇到新问题,此时教师亲切和蔼地耐心指点,鼓励学生去发现新问题,大胆地让学生去尝试,并适时提供可行的处理办法,使学生在不断的操作中,总结出有规律性的方法,在质疑与解疑的实践中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最终学生们通过不断地进行自我创造、自我评价、自我完善,一幅幅美观、精致、富有创造力的作品创作了出来。他们不仅全部掌握了画图软件的基本内容,而且对他们来说感到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一种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为学生今后能独立地、创造性地使用其它工具软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灵活教学方法,激发创新欲望

教无定法,好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改变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多种教学形式的转换,着力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主体意识,使计算机教学活动成为生动活泼、学生乐于从事的学习实践活动。

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画图中画《美丽的春天》,这样,既有现实的素材,也融合着学生自己的创新思维。

用比喻法讲解“文件”与“文件夹”,把建立新“文件”比喻成新买个“练习本”,在“文件”中输入文字比喻成往“练习本上”写作业,把“文件”的命名比喻成给“练习本”写名字,把“文件夹”比喻成具有多层结构的书包,可以直接装作业本等。利用生动形象地比喻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理解了这些似懂非懂的概念。

用问题学习法创设问题情境,如利用计算机查一查你出生那天是星期几?画图时能不能不用“橡皮”把画布擦干净?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新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自去体验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实践,从而引发了创造思维。

用任务驱动法和协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元旦或节日到来前为同学《制作美丽的贺卡》;用成功体验法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展示优秀作品,介绍自己学习电脑中的高招、窍门、新发现等,以此来使之获得成功感、自豪感,树立自信心,激发学生争取更佳的表现、产生更强的创造欲望,使其创造兴趣得以延续。

实践证明,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也确实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

六、运用成功效应,点燃创新激情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成功效应,给学生提供充分表现自己创造才能的机会,让他们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并通过这种体验激发其继续探索创新的欲望,以争取更大的成功。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想法,如果这些想法有意义,应该鼓励并加以引导。

例如,在利用“画图”软件让学生画一弯新月时,教师让学生尝试着利用画图工具和菜单命令自己画,结果同学们纷纷开动脑筋,互相交流,用不同的方法画出了新月。有的先画两个交叉的圆,再用橡皮工具擦去多余的部分;有的用曲线工具画;有的用铅笔工具画……对于学生的想法教师都给予了肯定。通过不断的类似的训练,学生的自主探索成功激发了他们创新的热情,在以后的画图课上每画一个小作品或每教一个新的知识点后,学生都会在规定画的作品中增加自己的想法或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可见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巨大的。教师应该恰当把握教材,寻找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达到成功的知识点,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得成功,不断激发创新的热情。而且,每当一项任务完成后,教师总是把学生制作的富有创意的作品收集起来,在课堂上进行展示,通过展示,学生的劳动成果得到了肯定,其余学生也受到启迪,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创作热情,提高了学习效果,全体学生将以热情投入到新的探索任务中去。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是启发者,当学生迷路时,教师是指导者,当学生获得成功时,教师是鼓励者。教师相信,把更多的思维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动手操作,去体验创新,去感受成功的快乐,那么学生就会变“迫我学”为“我想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每一名学生学习起信息技术就会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 李良梅. 浅议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J]. 学周刊, 2012(24):18-18.

  2. 林毅. 浅议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J]. 新课程(上), 2014(3):177-177.

  3. 陈岭. 浅议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J]. 课程教育研究, 2015, 000(036):190-191.